登录 / 注册

数字化赋能新时代职业院校劳动育人新模式研究与实践

作者:hyh18637088026 来源:"三协同“劳动教育教学联盟校(共同体)学术服务团队 点击:610

数字化赋能新时代职业院校劳动育人新模式研究与实践

profile-avatar
数智赋能育人侯银海2023-01-26 00:51

鲶鱼学术劳育新年贺岁说:数字化赋能新时代职业院校劳动育人新模式研究与实践

——为新时代职业院校劳动实践育人装上数字化“引擎”以千校万师万班线上线下公开课为例


三协同劳动教育联盟校学术服务团队核心成员侯银海(收集整理征求意见稿)

【作者简介】

【摘要】随着教育数字化、教学数字化、师资数字化、学生数字化、治理数字化、流程数字化、评价数字化、通证数字化等数字时代的到来,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迅速渗透到职业院校劳动育人领域,对现代化背景下数字化学习新需求,推动数字化技术与劳动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培育劳动育人创新驱动发展新引擎,构建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终身化的劳动育人体系。数字化赋能劳动育人在劳动体验、科研科创、产业技术、人文社会、自然空间、能源生态、文化体育等多类型、多领域的数字化学习内容与体验场景系统集群,实现全新职业院校劳动育人要素数字化与之结合中呈现一种新趋势,给新时代开展职业院校劳动育人模式带来新挑战。在此环境下,为进一步了解数字化时代对劳动育人的实效性,通过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公开课,依据数据化探讨现阶段如何切实提高数字化赋能劳动育人实效性,从而把全面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劳动素养落到实处,培育新一代数字科技型劳动人才。

关键词:数字化 赋能 职业院校 劳动育人 新模式

一、数字化赋能职业院校劳动育人变革的趋势与理路

职业院校是面向人人的终身教育、面向市场的就业教育、面向能力的实践教育、面向社会的跨界教育,数字化程度越高,就能越契合职业教育大规模、个性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有机构预测,未来二三十年,将有很多岗位会被人工智能所替代,尤其是一些重复性和标准化的工作,更将被大量替代。与此同时,数字经济背景下将会产生大量新职业岗位,传统院校所培养的具有简单操作技能的人员将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职业院校紧随数字经济潮流,及时更新教育内容,尤其要注重个性化的多元智能开发,培养人机合作的能力。

数字化赋能职业院校劳动育人面临的“新挑战”呼唤“新模式”,催促教师教学能力“新提升”、“新实效性”融入“新日常教学管理”,机制变革、应用场景变革、课程和评价变革、技术集成变革、强化学习者的自主性、强化学习方式的互动性、强化学习过程的创新性、教育的“新要求”、学习“新模式”、亟需教育“新面貌”、“学习新空间”、学习空间的“新机制”、快速发展产生全新“新变化”、场景的变化、教育教学形式的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变化、成效评价收获体验的变化、探索新时代劳动育人的“新入口”、面向未来的职业体验“新形态”、为学习方式提供数字化变革的“新前沿”、盘活劳动育人“新课堂”、助力实现劳动实践全程化“新管理、规范劳动教育“新考核评价”、构建协同育人的劳动教育“教研机制”、能牢固树立师以劳促全,着力强化劳动教育教学“新师资力量”、能助力劳动育人跨入“新时代新前沿”、创造劳动实践“新形式”、教育师资队伍推动专业技能“新提升”、教育教学平台营造全社会“新的劳动氛围”。

二、数字化赋能劳动育人“三课融合”新模式 全力护航线上下线劳动教育有效开展

数字化赋能劳动目清单项“O2O”自主竞领给学校师生选择权,借助“劳动云社区”“劳育通”“劳动教育云”等平台,学校构建了校、企、社和家庭四级联动的劳动教育联合体。目前学校有1311个班级劳动教育服务管理团队在平台进行了实名注册登记,详细展示各个劳动团队的名称、成员姓名、团队口号、专业特长、兴趣爱好、参加技能大赛经历及所获等级证书等内容,为劳动需求方提供参考。同时,全国27个省市地区十多家企业公司、173个院校、5千个班级、6千名师生(函学生助教)、10万名学生也在平台实名注册,上传学生学习资源27万次,累计学习时间27万多小时,上传学生个人集体劳动65万人次、师生互评批阅168万人次,线上线下劳动育人服务需覆盖所有专业,丰富的劳动资源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专业需求。

(一)数字化赋能“三课融合”创造劳动育人“新理念”

“三课融合”是指劳动教育的教学课程、教学课堂和教学课题有机融合。为进一步深化“三课融合”教学改革,邀请相关劳动教育专家学者到校指导,同时,积极组织有关人员去北京、南京等地参加劳动教育的交流培训,进一步丰富、拓展、完善新时代劳动教育的课程体系。

“三课融合”教育模式以劳动教育《意见》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以培养新时代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任务,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教育目标,强化劳动教育的教学课程、教学课堂、教学课题三者的融合,构建全面劳动教育体系和劳动教育自我管理体系,以拓展更广泛的育人空间。

(二)数字化赋能劳动育人“三课融合”劳动育人“新亮点”

1、数字化赋能构建劳动育人多元化课程,让职业院校技艺劳育“活起来”

提高劳动教育的政治站位,劳动教育作为公共必修课程,正式列入学院人才培养方案,包括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共计32学时、2学分(或100分)。劳动教育理论课安排在大一第一学期,占16学时、1学分,劳动教育实践课安排在大一到大四整个大学阶段,占16学时、1学分。

2、数字化赋能优化劳动教育课程内容设计,让职业院校技艺劳育“充实起来”

学院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优化和构建以劳动教育理论课、实践课为主,加入非遗(园艺、茶艺插花、烹饪等)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辐射思政课(包含职业生涯、就业指导、创新创业等)、专业课等的劳动教育多元化课程体系。

3.数字化赋能构建信息化劳动教育任务“菜单”职业院校技艺劳育“明起来”

依托学院信息化平台,充分利用“劳育通”(微信)小程序,推出了以日常劳动、服务性劳动和生产性劳动为核心的劳动实践课程“菜单”,搭建实践课程信息化平台,供学生自主选择,线上下单,线下实践。

课程体系时代特色鲜明,与时俱进,灵活多变,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使劳动教育充满活力,也让劳动教育课堂“动起来”,让劳动教育教学课题“研起来”。

(三)数字化赋能创新劳动教育课堂形式,让劳动育人“动起来”

1.利于信息化技术,创新互动课堂

充分利用“劳育通”(微信)小程序及其资源,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学院老师为主体,邀请专家、名师、大师、劳模等加入课堂,使师生互动、方法互动、内容互动、思想互动、情感互动。

2.创新校内校外劳动教育自主课堂

(1)合理划分劳动责任区域,让校园劳动落地生根

学校建立了校内日常劳动制度,把教室、宿舍、餐厅、绿化、实践基地等区域细化为若干卫生包干区,让学生认领承包“责任区”,小到一扇窗、一个灯都有专人负责,以保证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为。

学校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检查、评比活动,激发了学生劳动实践的积极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责任心和生活自理能力。

(2)建立“文化传承”基地,师生同堂学技艺劳育课

学校从校外聘请民间老艺人担任“非遗(园艺、茶艺插花、烹饪等)”传承课程的校内辅导员。聘请当地葡萄种植大王、蔬菜种植技师、园林公司专家、烹饪大师到校培训指导,师生同堂学技艺。通过学生亲身参与劳动、学习研究问题,让学生体会了在“种”、“管”、“收”、“品”、“尝”、“赏”中的“苦”与“乐”,既提高了学生的劳技能力,也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让学生在学习中体会传统非遗的魅力,增强对家乡文化的热爱之情,陶冶美好情操。

(3)设立勤工助学岗位,助学生自立自强

学校提供勤工助学岗位,让学生自主竞争选择,通过较长时间的劳动实践,利于培养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劳动意识、职业道德、服务精神、责任意识、竞争意识和危机意识,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

(4)劳动技能展示,彰显青春活力

创办 “青少年劳动周”、“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月”等适合学生特点的生活性劳动教育活动,采取“我的事情我来做”“我有一手绝活”等方式,展示“一道拿手菜”、“一幅艺术纸”、“一个精致用品”等,以此发掘学生劳动创造潜能,引导学生培养劳动乐趣,萌生劳动创造念头,提升劳动能力,享受劳动创造的美。

3.数字化赋能积极建设劳动教育基地,丰富校外劳动实践课堂

由校内拓展到校外,由校园专业学习拓展到全社会生产与生活的方方面面。组织学生到基地提供的农户家庭同吃同住同劳动,深度体验农事、农风与农情;与周边的农业院校进行合作,设立劳动周或月,开拓农业生产实践基地或“一系一班一分地”实践,引导大学生参与、学习和服务于农业生产劳动;与敬老院、福利院、城乡社区以及与有关环境保护、慈善机构、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方面的社会组织等建立联系,为学生长期、稳定地参与公益劳动、志愿服务提供更多平台,增强社会实践服务技能,强化社会责任感;积极鼓励学生参加三下乡、三支一扶活动等;加强高校之间学生的 “劳动合作”,以联谊名义,举办与劳动教育有关的演讲比赛和辩论比赛,提高学生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进入职场做职业达人,体验职场生产经营实践,躬身锻炼;与学生家长合作,从家校共育维度推出“家务天天做”“美食美客”等活动。

4.数字化赋能创新完善评价机制,提高师生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1)完善《教师绩效考核方案》

建立和完善《教师绩效考核方案》,把教师承担劳动教育工作量、业绩纳入年度绩效考核,让教师 “劳”有所获。

(2)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学期结束后,由教师按计划对学生进行综合测试,根据平时课堂表现与科目技能操作成绩给学生认定劳育成绩(等级);建立日常劳动教育评价机制,将检查评比结果作为学生个人劳育综合测评的得分点,对学生日常生活性劳动成果给予鼓励,进一步与学生评优评先、入团入党、奖助学金等次等关联。

创新多种劳动教育课堂形式,让课程与课堂融合在一起,课程真正活起来,课堂真正动起来,知行合一,提升了劳动教育效果,达到了劳动育人的目的。

(三)数字化赋能探究劳动教育课题,让劳动育人“研起来”

1.教师参加劳动教育校本课程研究

立足我们本科院校,辐射我们周边,研学用相结合。以教师为主体,聘请相关专家学者组建研究团队、跨界项目组,积极与知名企业合作,参与并主持省级、市级和校级科研课题,重点研究劳动教育课程标准和体系建设、教学能力提升、教学方法手段应用、师资队伍、课堂建设、基地建设、教育评价等方面的应用问题。

学院设计劳动教育课题《应用型本科院校劳动教育课程的改革与实践》,目前通过了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正组织有关人员参加课题研究。

2.鼓励学生参加创新性实践研究

学校提供专业实验室,本科生个人或团队,在老师指导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扮演一个或多个具体的角色,自主完成创新性研究项目设计、研究条件准备和项目实施、研究报告撰写、成果(学术)交流等工作,并能采用前期创新训练项目(或创新性实验)的成果,提出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创新性产品或者服务,以此为基础开展创业实践活动。

课程、课堂、课题“三课融合”的实施,构建了我校完备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强化了劳动教育的各方保障,细化了劳动教育的具体实施步骤,深化了劳动教育内涵改革。

三、数字化赋能“三课融合”劳动育人加强“云”端管理 力促监控评估见成效

(一)课程实施效果

在全国牵头以共建共享模式组建劳动教育学术服务团队,有效缓解劳动教育师资紧缺问题,有效指导学生劳动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实施。创设了第一个面向全国3000所院校开通优质劳动教育资源的校校通、班班通、生生通、“千校万师万班”线上先下互动互通的“劳育通”平台(小程序),吸引了全国约3000多所院校,2300个班,10万多名师生使用该程序劳育通微信小程序进行劳动教育课程的学习。通过构建劳动教育多元化课程,使学生在思想上理解了和基本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能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培养了学生懂劳动。

(二)课堂实施效果

搭建成了以学校+校内日常劳动,学校+社会实践劳动,学校+家庭日常劳动为脉络的“一体三翼”劳动教育课堂体系,呈现出学校、社会、家庭三条主线的劳动教育育人模式。学校每学期会提供68个勤工助学岗位,440余名学生参与其中;与亿利集团、蒙泰集团、兴泰集团、鄂尔多斯集团等10多家本地知名企业共同组建校外拓展基地,组织大学生劳动教育联盟;评选出获得“劳动之星”“劳动教育课程学习标兵”等荣誉称号的学生3000多人次;大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重点服务团队共组建了20支分队,涉及1148名师生,奔赴20多个地方开展了活动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通过创新劳动教育课堂形式,在实践中深刻体会了劳动创造美好生活,体认了劳动不分贵贱,更能热爱劳动,尊重普通劳动者,初步培养了学生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让学生爱上劳动。

(三)课题实施效果

学院获得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银奖一项、铜奖一项;自治区级金奖两项、银奖四项、铜奖八项、优秀奖两项;获得自治区秀组织奖;获得自治区优秀指导教师4人。通过探究劳动教育课题,掌握了一定的劳动实践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了一定的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基本形成了良好劳动习惯,培养了学生会劳动。

“三课融合”劳动教育借助信息化手段,设计思想与实际应用具有创新性;因地制宜,打造特色性;以现有的条件为基础,利用“劳育通”微信小程序和其提供的资源,拓宽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扩大教学资源来源,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动手实践、出力流汗,接受锻炼、磨炼意志,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

数字化赋能职业院校劳动育人不可一蹴而就,应牢牢把握“方法重于技术、组织制度创新重于技术创新”的工作理念,按照“硬件建设是基础,数治理念是保障,专业升级是方向,教学改革是核心,教师素养是关键”的逻辑主线,不断强化应用、提质增效。

【参考文献】

[1]张青山数字化赋能职业教育变革的趋势与理路[T].《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2(11).

[1]李政林.成事与成人:信息时代劳动教育的突破与创新[T].中国教育学刊,2020(08).

[2]全胜 职业学校学生数字化学习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

[3]卢琰 《高校“3+X”劳动教育模式与实践路径》 科技风 2021-09-01

[4]白晓松,姚璐 《教师如何应对教育信息化》 科技广场 2005-12-01

[4]李彤《高校大学生劳动教育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 2021-01-01

[6]王锡文《以劳动教育促"五育"融合,构建育人新生态》 广东教育(综合版) 2021-09-01

[7]梁佳薇《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育人文化建设理论初探》 文教资料 2021-04-01

[8]王海建《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教育:创新与调适》 思想理论教育 2021-01-01

[9]尤丽佳张永翊《高校提升劳动教育实效性的原则及方法》 社会科学版 2020-12-01

[10]张小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现状分析》 大众标准化 2021-04-01

[注释]

[1].张青山数字化赋能职业教育变革的趋势与理路[EB/OL].(2022-05-21)《高职观察》

[2].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EB/OL].(2020-03-20)

[3].职业体验数字化学习实验计划[EB/OL].(2022-02-20)

[4].陈锋:数字化智能化时代的学校形态变革[EB/OL].(2019-12-30)《人民教育》

[5].陈锋:数字化、智能化时代产教融合的平台战略[EB/OL].(2019-10-11)《光明日报》

[6].陈锋:人工智能与教育变革的4个重点、7个行动方略 [EB/OL].( 2020-12-30) 《搜狐教育》

[7].方海光 数字化赋能基础教育,用好大数据推动教学积极变革[EB/OL].(2022-05-30)《中国教育报》


更新:2023-08-31 07:30:04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