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课题申报

作者:hyh18637088026 来源:"三协同“劳动教育教学联盟校(共同体)学术服务团队 点击:593

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课题申报

profile-avatar
数智赋能育人侯银海2023-01-26 01:13

鲶鱼学术劳育新年贺岁说: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课题申报(参考模板)


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

学科分类:职业教育

课题类别:重点课题

关键词: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劳动教育课程

预期研究成果:研究报告

课题设计论证

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1)问题的提出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职业院校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中坚力量,长期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实践育人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时也看到,近年来一些职业院校的学生在学生时代,甚至是走上社会后,出现了明显的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现象,劳动的独特育人价值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劳动教育正被淡化、弱化。对此职业院校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劳动教育,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更高综合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当前,在职业院校实施劳动教育的过程中,主要存在劳动教育实践价值遮蔽,劳动教育内容更新缓慢,劳动教育实践路释阳塞,劳动教育实践保障机制缺位的问题。

基于此,职业院校要加强劳动教育,就应该系统重构劳动教育实践路径,树立培育综合劳动素养人才的“新”劳动教育价值观,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落实劳动素养培育要求,搭建通识劳动教育课程、学校活动与社会活动的实施体系,充分利用校企合作深化核心劳动价值观培育,完善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制度保障。

(2)课题界定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教育的新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发展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中小学必须开展的教育活动。本课题研究集中在:树立符合新时代要求的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理念、如何将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嵌入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如何组织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教学、如何进行劳动教育的教学效果评价、如何将劳动教育效果作用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闭环反馈机制。旨在促进学生树立正碓的劳动观念,具有必备的劳动能力,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劳动教育一直备受学界关注,国内研究这一主题的学者众多,研究成果丰富。截至2020年8月在中国知网上篇名含有“劳动教育”的期刊检索结果共有11968条篇名含有“劳动教育”的硕博士论文检索结果共有92条篇名含有“劳动教育”的会议检索结果共有122条,篇名含有“劳动教育的报纸检索结果共有225条可见学界对于学生劳动教育的研究由来己久数量众多。

纵观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6个方面:

1)劳动教育的现状。周昌明在《职业院校学生劳动教育的思考与实践》中谈到劳动教育并未在职业教育领域受到重视具体表现为:缺乏劳动教育课程和劳动教育未渗透到学科建设之中,缺乏完善的劳动教育平台以及实施劳动教育缺乏科学性。蔡义桃《中职学生劳动观念淡薄的现状剖析与对策》指出中职学生劳动素质现状,首先在观念上,劳动观念比较淡薄,

劳动意识不强,其次在实践中,顶岗实习缺乏吃苦耐劳精神,嫌弃工作又脏又累。

2)劳动教育课程的内涵。王连照在《论劳动教育的特征与实施》中指出,根据我国当前社会主义特征,把培养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劳动态度。满足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作为劳动教育的目的。不仅要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观念和态度,最终形成“劳动光荣、技能宝贵”的风尚,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杨晓峰认为要探究何为劳动教育,有必要认识马克思关于劳动的观点和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关系。根据马克思的观点,杨晓峰认为劳动教育的本质是对于个体和社会具有改造价值,其一是人的改造,其二是社会的改造,其三是学校教育生态的改造。

3)劳动教育课程的学科地位。劳动教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它与德智体美四育共同构成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劳动教育具有独立的学科地位和课程概念以劳动教育为基础实现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的教育体系是当前我国教育的主要趋势。徐长发在《新时代劳动教育长效机制亟待建立》认为劳动教育具有独立的学科地位和课程地位,要立足国情完善劳动教育,确定与劳动教育有关的课程,合理安排课时,同时,加强劳动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联系,促进劳动教育的精神教化培养学生的劳模精神、工匠精神、艰苦奋斗精神。

4)劳动教育课程的意义和作用。文新华在《论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指导深入推进劳动教育》中认为,劳动教育对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劳动教育既具有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和道德教化意义,也促进个体思想品德、谋生能力和身体素质提高。赵荣辉在《论劳动教育的实践取向》中认为从教育学理视域来看劳动教育具有丰富的教化价值。

即劳动教育是教育真谛的体现、本真劳动的显现、学生精神生活的需求。

谢丽玲在《劳动教育在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中的作用》中认为,劳动教育对人的全面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把劳动课纳入到劳动教育体系之中,有利于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品德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5)劳动教育课程的内容。黄济在《劳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中把劳动教育的基本内容分为生产技术劳动、社会公益劳动、生活服务劳动等方面。这种观点把劳动教育内容具体化为实践活动,体现了劳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劳动贯穿于人类生活各方面包括学习、工作、生活等。

郑银凤在其博士论文《"90后”大学生劳动观教育研究》中丰富了劳动教育内容把创新劳动纳入劳动教育内容之中。陈理宣在《论知识教育、劳动教育与审美教育及其整合》一文中指出劳动教育的内容包括生存技能。审美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并且三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关系。

6)劳动教育课程的实践研究。一部分学者和教育实践工作者通过实证调查研究,了解劳动教育课程开展现状,分析课程存在的问题,并且试图提出合理对策。王连照在《论劳动教育的特征与实施》认为劳动教育课程要体现实践性,重视观念性,通过实践活动性课程,着力塑造学生的劳动观念,张桃红在《高职院校学生劳动教育途径探究》认为,职业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应该体现职业教育特色,并结合劳动教育特点,开发课堂教学渠道,搭建工学结合平台。

尽管劳动教育课程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仍有一些不足。第一劳动教育归属不明确。对劳动教育的本质认识不够尚未充分认识到劳动教音对立德树人、全面教育、职业精神的作用。第二,劳动教育的实践研究不够深入。在学校教育中,把劳动教育简单化为技术教育,忽视了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与工匠精神、职业规划、未来发展等结合较少。第三,劳动教育学科地位和课程地位下降。缺乏专业师资队伍、教学资源、设备设施。课程形式简单化、单一化,学科之间的渗透交融不够深入,导致教学质量不高。

劳动教育,是一个古老而永恒的话题。它不仅是我国教育一贯坚持的方针也是国外学者关注的焦点。在外文文献库中以“labour education”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发现国外关于劳动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劳动的价值研究。第二劳动教育的意义研究。第三劳动教育的目的研究。第四劳动教育的方法研究。国外学者关于劳动教育的研究历史悠久且方法多样,对我国劳动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很好的借鉴意义。一方面国外关于劳动的价值研究为我国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撑,另一方面国外关于劳动教育的方法研究为我国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提供了路径上的借鉴。但是,毕竟国情不同,国外关于劳动教育的研究成果,我们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批判性地借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方能为我所用。

(4)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发布通过阐明内涵、明确目标、完善课程、健全评价制度、确定内容、强调途径多样化对新时代劳动教育进行了整体设计。职业教育具有跨界性、整合性特征,是与产业关系最紧密的教育类型。也是对劳动场域变化最敏感的教育类型,在重塑劳动教育价值方面具有更天然的基础。

同时,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转型升级数字化劳动场域变化加快,对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1)加强劳动教育是重塑劳动教育价值最理想的“试验田”。劳动教育再发展的时代性命题对学校教育变革提出了新的价值诉求。高等职业院校如何承担起重塑劳动教育价值的使命,成为一个紧迫性问题。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学校劳动教育被边缘化,社会对劳动及劳动者的认识相对固化,要改善这种情况,从与劳动教育有着天然联系的职业教育中入手更加现实。一

方面传统劳动教育实践领域存在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即劳动教育环境"去自然化”远离劳动场域,要扭转这一局面,职业教育的“校企双制、工学合一”更有实践基础。另一方面,在过去的劳动实践中,个体往往将劳动价值囿于“个体谋生技能取向、体力脑力劳动分离”的泥沼,导致劳动教育途径“去身体化”当前职业教育倡导产业链与教育链、创新链与人才链之间的有机衔接,整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与个性发展需求,整合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更有助于培育青年全面、正向的劳动价值观。

2)加强劳动教育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基础条件。职业教育所培养的是服务于生产、建设、管理第一线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加强劳动教育、提升劳动素养正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基础条件。

首先,劳动实践及在劳动实践中形成的价值观,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有着更深刻、更直接的影响。"劳动教育过程中,个体学会感受、欣赏、理解、发现自己的价值和朝向他人的方式,开启自我存在的可能性,而他人的存在也提示、丰富、激励和形塑着个体的自我。

3)加强劳动教育是职业院校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职业院校学生不仅要培养拥有良好的技术知识精湛的技能,更要培养热爱劳动、辛勤劳动、创新劳动的有为青年。当今的学生劳动意识不强,劳动能力欠缺,培秀技能人才难度增大。劳动教育从本质上是融五育为一体的综合性是一个人学习知识、掌握能力、形成品德的重要途径。职业院校根据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实际开展行之有效的劳动教育,通过脑力和体力并行整合理论与实践增进劳动体验,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在劳动中让学生体验辛劳付出努力消耗精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加强劳动教育是职业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劳动是创造的基础。学生在劳动中既要动手,又要动脑,是一种创造性活动。职业院校要培养适应时代的创新型技术人才,要把教育与新技术、新科技相衔接,要创新劳动教育新形式运用新技术、新技能,开展创造性劳动。创造性的劳动可以通过对学生的生活技能、专业技能进行创新性的改革与实践,也可以

通过创新创业类实践比赛引导他们树立创新创造的激情和乐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劳动创造财富,劳动创造新的思维,劳动也促进了人类进步。职业院校在培养创新型人才过程中,牢牢把握劳动这一载体,通过艰苦的创造劳动,培养卓越的创新人才。

2、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重点和创新之处

(1)课题研究目标

1重构高等职业院校劳动教育模式。

2)打造系统化的劳动教育课程,强化劳动观的培养。

3)搭建劳动教育的实践平台,丰富劳动教育的途径。

4)丰富劳动教育形式和手段,提升劳动教育的时效性。

(2)课题研究内容

本课题旨在构建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体系及其运行和评价,主要包括以下4个方面:

1根据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新要求,调整和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劳动教育课程必修课、选修课科目及课时,制定教学进程。

2)劳动教育课程设计。根据学制和人才培养模式,设计劳动教育课程必修课、选修课,设定教学目标、教学组织、课程内容、考核方式等,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

3)劳动教育教学实践。落实人才培养方案劳动教育设计和课程教学。在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的同时,其他课程、其他活动也要结合学科特点。活动特征,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确保劳动教育全方位融入。

4)劳动教育评价反馈。设定评价机制、评价要素、指标权重等对劳动教育质量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主要应用于教学质量评估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助推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长效机制运行。

(3)课题研究重点

本课题研究重点是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设计。该课程体系的课程内涵与定位紧扣时代性,课程目标与内容体现进阶性,课程结构与形态体现模块性。劳动教育课程的重点并不是要求学生掌握多少劳动知识和原理,而是要使学生深入理解理论知识背后的理性与逻辑,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经验与价值进行分析、思考和解决实际情境中的劳动问题。

(4)课题创新之处

本课题创新之处在于建立健全过程性劳动教育课程考核评价机制。高等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课程考核评价应聚焦学生参与劳动的全过程,根据学生个体差异性选择个性化、多元化、动态化的评价方式,坚持劳动过程考核与劳动实绩考核相结合的原则,采取直接与间接考核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包括书面考试、调研报告、实习实训心得感悟、口头谈话、项目考核等,

呈现量化与质化相结合的评价结果。

3、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实施步骤

(1)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本项目拟采取“理论分析-实践研究-定性定量评价-反馈闭环"的研究思路,通过文献研究、调查研究、实证研究等方法对高等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体系的构建、运行、评价、反馈等环节进行梳理形成一套培养具有职业精神、职业素质、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的劳动教育机制。通过劳动教育,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技能素养,从而提升整体教学效果。

(2)实施步骤

本项目计划按如下步骤逐步实施:

1)调查研究阶段:2020年9月-2020年12月通过文献研究、调查问卷、现场调研等方法了解高等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开展情况,收集相关资料,考虑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

2)分析研究阶段:2021年1月-2021年4月梳理调研资料,将劳动教育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分析研究设置劳动教育课程、课时、教学进程、课程标准、考核、评价反馈等,并考虑与其他课程的融合,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优化。2021年5月-2021年10月,设计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的劳动教育课程,并制定相应的评价反馈机制,形成一套高等职业院校劳动教育体系。

3)编制研究报告阶段:2021年6月-2021年11月,优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劳动教育课程建立劳动教育的评价反馈机制形成项目研究报告。

4)验收及结题阶段:2021年11月-2021年12月召开项目验收会,根据项目验收意见修改完善项目研究报告,并归档。

4、主要参加者的学术背景、前期相关研究成果、核心观点等。

xxx女42岁高级工程师从事高等职业教育4年,曾在企业工作9年,有丰富的企业工作经验和实践经验。主持或参与省级纵向课题和企业横向课题研究12项,发表学术论文14篇,其中2篇被EI检学篇在2015-2017年度交通教育科学优秀成果评选中获“二等奖”,1篇

天津市航海学会2014-2016年度期刊优秀论文“三等奖”获专利2项。参与指导的省物联网技术应用职业院校技能竞赛获三等奖。

xxx男56岁教授从事职业教育三十余年,曾获全省交通系统"青年岗位能手”“优秀党员”“优秀教师”"十行百佳”、省部级“优秀党员”“优秀教师”。主持或参与国家、省级纵向课题和企业横向课题研究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主编出版教材6部,成果获奖10余项。主持或参与教学研究成果获省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近年新增研究方向为高职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

xxx,男,讲师,工学硕士,发表学术论文4篇,曾获得自然科学研究领域助理研究员职称,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职业教育。

xxx女,讲师,长期从事招生与就业工作,熟悉行业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对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精神、职业素养的认识和理解深刻。熟悉人才培养全域流程。

xxx男40岁讲师,从事职业教育十余年现任交信学院教学副院长。先后在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商务等多个专业从教及进行相关教学质量工程申报、教科研工作申报等,取得了丰硕的教科研成果。主持国家骨干专业建设1项主持湖北省特色专业建设1项、省级

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1项、主持或参与省级精品课程2项;累计主持或参与教科研项目9项,公开发表教科研论文14篇,主编及参编专业教材4本获得应用型专利2项等。指导学生参加湖北省职业技能大赛电子商务、计算机网络赛项获得1等奖2次2等奖3次。

项目研究团队整体职业教育经验丰富,成员中有多年专门从事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人员、具备丰富课堂教学经验的专任教师、拥有企业实践经验的双师教师、熟悉教学管理的教学副院长,以及深谙招生和就业形势的资深教师,学缘结构合理对高职教学创新、教学改革、教学管理、"三教”改革等有深刻的理解,能胜任本项目的研究。

前期相关研究成果如下:

[3] xxx基于节点重要度的公路运输枢纽布局研究[J1技术与市场2017(10):82-86

[4]xxx基于模糊熵权法的综合客运枢纽布局研究[J].技术与市

[5]xxx基于无线地磁的城市智能交通诱导方案设计[J].智能城市.2016(9):122-125

[6]xxx基于双时间序列-RBF神经网络的沿海港口吞吐量预测研究[J].智能城市.2016(9):88-92

[7]xxx基于四阶段法的交通信息量预测研究[J].天津航海2014(1):37-42

[8]xxx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管理制度的建设--以xxx为例[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2):1-6

[9]xxx高职院校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建设的问题及对策[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18(4):32-36

[10]xxx高职院校师资建设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启示和建议[J].职业技术.2014,162(1):20-21

[11]xxx有关“双师型教师的文件综述及地方标准制订建议[J1.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6(1):10-14

[12]xxx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交通职教品牌的关键[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1315(1):65-67

[13]xxx日本高职“双师型教师培养的特色及启示[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2):93-97

[14]xxx高职“双师型教师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4(5):32-35

[15]xxx“双师型教师培养与职业教育公益性[J1.2012,721(9):17-19

[16]xxx依托“两双基地”建设“两双师资”队伍探析[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1):98-101

[17xxx示范院校建设中师资队伍建设的思路与举措[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2(4):47-49

[18]xxx示范建设中师资伍建设的思路与举措[J1交通职业教育2010,4:47-49

[19]xxx依托“两双基地建设“两双师资”队伍探析[J].交通职业教育2012,11(1):98-101

[20]xxx基于复杂指数的农村公路路政管理人员配置方法研究[J]交通科技2014,262(1):159-160

[21]xxx基于BP人工神经网络的公路软土地基沉降预测[J1.交通科技2010240(3):75-77

[22]xxx关于高职院校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关系的思考[J1.现代教育2019,11:27-31

[23]xxx.高职"双创"教育现状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J].科学大众2018.04:35-38

[24]xxx交通科技档案信息化建设浅析[J].湖北交通科技与教育2016.09:31-34

[25]xxx.交通领域下多科目随机抽题组卷策略的设计[J].湖北交通科技与教育201606:22-25

5、开展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参考文献。

[1]刘丽红,曲霞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的同构共生[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0(1):103-119

[2]赵丽云,张雯新时代高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实效性研究[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20(1):http://61-64.Ch.com

[3]梁裙淇劳动教育:开启个人全面发展之旅[J].职业教育研究,2019(12):16-20.

[4]张佳文.高校劳动教育的真善美意蕴及其实现路径[J1.教育教学论坛,2019(52):55-56.

[5]汪欢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四条新路径[J1.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9(4):130-133.

[6]檀传宝劳动教育的概念理解一如何认识劳动教育概念的基本内涵与基本特征[J1.中国教育学刊2019(2):82-84.

[7]曲政新形势下劳动教育策略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5):134-136.

[8]张庆亮.新时代大学生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9(6):35-40

[9]曲霞,刘向兵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内涵辨析与体系建构[J].中国高教研究,2019(2):73-76

[10]刘向兵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新内涵与新要求--基于习近平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的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8(11):17-21

[11]文新华论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指导深入推进劳动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18(21):10-12

[12]徐长发新时代劳动教育再发展的逻辑[J].教育研究,2018(11):12-17.

[13]刘向兵,李坷,彭维峰深刻理解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的重大意义与现实针对性[J1.中国高等教育,2018(2):4-6.

[14]刘向兵培养工匠精神,从劳动教育开始[J].国际人才交流,2018(3) :18-19.

[15]檀传宝加强和改进劳动教育是当务之急--当前我国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1.人民教育,2018(20):30-31

[16]檀传宝劳动教育的概念理解如何认识劳动教育概念的基本内源与基本特征[J1中国教育学刊,2019(2):82-84

[17]班建武“新”劳动教育的内涵特征与实践路径[J].教育研究,2019(1) :21-26.

[18]张雨强张书宁新中国成立70年劳动教育的历史演变--基于教育政策学的视角[J].中国教育学刊,2019(3):61-67

[19]沈有禄.职业学校联合中小学开展劳动和职业启蒙教育天时、地利、人和[J1.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3):112-113

[20]杨秋月,陆叶丰劳动教育在职校落实的现实路径[J]中国教育报,2019-09-17(09)

发布于 2022-03-30 08:02










更新:2023-08-31 07:29:05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