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指向“教-学-评”一体化的评价任务设计

作者:王洪春 来源:校长传媒 点击:2428


作者 | 王洪春,山东省教科院兼职研究员,山东省昌乐县宝通中学课程中心主任,中学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学校课程建设、课堂改革、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教-学-评一致性等。


摘 要 :评价任务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它上连学习目标,下接教学活动。本文以初中“传染病及其预防”一课为例,阐述了评价任务设计要经历分析学习目标、确定表现标准、选择评价方式、设计评价任务等过程。好的评价任务有利于目标的达成,保证教、学、评的一致性,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  评价任务  教—学—评  传染病  初中生物学

“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方案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方案,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基于课程标准、教材和学情确定学习目标,二是评价设计先于教学活动设计。因此,在设计教学方案时,首先设计确切的学习目标,然后根据学习目标设计评价任务,最后将评价任务镶嵌到教学活动中去,这种逆向教学设计保证了学习目标、教学活动和评价的一致性。

一、评价任务的意涵和结构

在课程视域,评价作为课程的一部分,与课程目标和课程实施紧密相连,通过评价信息可以判断学生的目标达成状况,从而调整学习策略和教学决策。课堂上,评价就是判断教学活动达成教学目标的过程,要判断学生的行为表现,需要交给学生一项任务,用以引出学生的表现,以便获得推断学生是否具备相关能力的证据,这种能够达成学习目标、引出行为表现的学习任务就是评价任务。如果说学习目标是“预期的学习结果”,而评价任务就是学生“怎样做,做什么”,“做了之后能否达成学习目标”。

一个完整的课堂教学评价包括学习目标、评价任务、评价实施和评价工具四部分(图1),其中评价任务包括任务情境和具体任务,这里的具体任务包括怎样做、做什么和做出什么,评价工具包括评价量规和记录工具。

也就是说,一个完整的评价,要从学习目标开始,分析目标的取向,根据目标设计评价任务,同时考虑谁来实施,什么时间实施,实施的手段和方式有哪些,最后怎样评价、评价的标准或量规是什么,记录在哪里,有什么用途等等。本文主要讨论如何根据学习目标设计评价任务。

图片

图1  课堂教学评价的组成

二、评价任务的设计过程

2.1 分析学习目标,确定表现标准

高质量的评价来自清晰、明确的学习目标[1]。设计评价任务首先要分析学习目标的类型,不同类型的目标设计的评价任务也是不同的。如果说学习目标是到达的最终目的地,而表现标准会告诉你什么时候抵达目的地[2]。所谓表现标准,就是当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时候,会有什么样的回答、行为、作品、方案等呈现出来,它们各有怎样的表现或标准可以作为测评的证据。例如知识学习目标中的理解类可以表述为:用自己的话解释(概念或术语);举例说明什么是(概念或术语);使用(概念或术语)来分析一种情况或解决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目标常用枚举法列出通常表现来确定成功标准;而能力目标一般从认知、动作技能、行为表现及成果等维度来设计成功标准。

以初中生物学“传染病及其预防”一课为例,制订的学习目标和表现标准见表1。明晰学习目标的要求,确定学生掌握学习目标后的行为表现,是设计评价任务的基础和前提。所以在确定学习目标时,要求目标要具体、可测量、可评价就是这个道理。


2.2 依据表现标准,设计评价任务  

学习目标和表现标准都明确后,要考虑怎样的情境任务能够达成学习目标、引出学生的行为表现,以便获得推断学生是否具备相关能力的证据。课堂上常见的评价包括纸笔测试和表现性评价,纸笔测试主要用以检测知识目标,表现性评价是让学生通过实际应用知识和技能来展现其掌握学习目标的活动。两种评价任务各有优缺点,一般地,纸笔测试易于操作,适合于检测一节课的低认知维度目标,而表现性评价则适合于检测一个单元(或学期)综合性、高认知维度的目标。不同维度的目标应该设计不同的评价任务,低认知维度的目标设计的评价任务简单,高认知维度的目标设计的评价任务相对复杂,真实开放的评价任务利于学生去探索、发现,培养学生深层思维能力。

仍以“传染病及其预防”一课为例,其中目标2“通过分析常见传染病实例,举例说明传染病的预防措施。”就是理解(含运用)维度的概念性知识,有必要将原先的评价任务修改为表现性评价:2020年1月,武汉发生了新冠肺炎,很多市民对防疫知识不甚了解,需要做一次网络演讲,假如你是一名医务工作者,你打算怎样设计这场演说?请你写一份书面报告,从传染病的病因及预防等方面在班内展示。这样的任务有真实的任务情境,有知识的建构,不仅能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还能让学生养成设身处地的思考与人合作、参与社会等品格。

2.3  为表现性评价任务设计评价量表  

表现性评价一般要设计评价量表,评价量表包括要素、等级和指标,要素主要包括识别和衡量学生在特定任务情境下的主要表现,每个要素通常设计3个或5个不同的等级,然后对这些不同的等级进行描述。设计评价量表可以依据往年学生不同层次的作品(表现)自下而上设计,也可以依据成功标准自上而下设计。教师设计评价量表的过程,有利于进一步明晰学习目标和表现标准,如果条件具备,教师可以邀请学生一同设计评价量表,对学生后续的学习有较大的改进。评价量表应该与评价任务一起分享给学生,这样学生不仅明确了“怎么做,做什么”,也清晰了“做到什么程度”,有利于学生进行自我评价,从而更好地达成学习目标。针对上述关于传染病预防的演说,可以设计评价量表2。

三、设计评价任务需要注意的问题

3.1  评价任务要指向目标达成  

评价任务要依据学习目标设计,同时要催生出丰富的评价信息,如果没有评价信息出现,我们就无从判断学生是否达成了目标,可见,评价任务要指向目标达成。评价任务不仅要与学习目标的内容维度相匹配,还要与学习目标的认知维度相匹配。例如依据上述学习目标2设计的评价任务2,假如学生说出了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及相对应的预防措施,就能够预示着学生达成了“举例说明”这一认知维度吗?学生是否可能仅仅记住了答案?可见,评价任务设计完成后,要反推可能出现的行为表现与成功标准之间的关系,确保评价任务指向目标达成。

3.2  评价任务要使学生清晰明白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的认知能力不同,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也有很大的差别,我们在设计评价任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水平,评价任务指导语要清楚地向学生交代要求和条件,确保学生能够清楚地知道做什么,怎样做。如果用语言不能交代清楚,教师可以通过举例、动作示范、提供支架等形式给予辅助,评价任务如果叙述不清,容易导致教师不断提醒学生,干扰学生的学习和正常的思维,这一点特别需要我们警惕。

3.3  评价任务要引发学生深层思维

笔者在具体的备课和上课过程中,不断研磨目标和评价任务之间的关系,例如,为了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这一生物核心素养,笔者设计了学习目标3关注自己及他人的健康,评价任务由原先的“举例谈一谈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传染病”改为“针对生活习惯设计健康指南”。原先的评价任务是获取结论,然后利用结论解决问题,学习就停留在浅层思维,而修改后的评价任务是让学生像学科专家一样,运用已有知识,经历调查、分析、归纳和创造等探究过程,在探究中解决问题,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这样的学习才凸显学科本质。

总之,评价任务是从学习目标到学习活动的桥梁。设计评价任务的过程就是进一步清晰学习目标,思考达成证据,选择学习方式的过程,确保学习目标在课堂中落到实处。评价任务设计好后,要将评价任务镶嵌到教学活动中,确保教学活动催生出评价信息,教师(学生)通过收集、研判、处理评价信息,确保教学活动是始终向着学习目标前进。

主要参考文献

[1]斯蒂金斯.促进学习的学生参与式课堂评价[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69.

[2]特雷西K.希尔.设计与运用表现性任务[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9:55,83.

来源 | 中小学老师参考,转载请注明出处。


更新:2022-06-03 05:11:14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