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年代,我们不用“双减”
那个年代,我们不用“双减”
原创作者|张云鹰(深圳市海旺学校校长)
人的一生底色,都在童年涂抹好的。若以思辨之心去回顾少时岁月,给我一生奠基的“警予学校”,算是我生命中最需大书特书的一段记忆了。
一
我三岁从长沙来到所成长的湖南省湘西溆浦县。它自古就是一个富饶的渔米之乡,其文化底蕴之深厚,更是让生活在这方土地上的人民一直引以为豪。据史料记载,“溆浦”一词最早在爱国诗人屈原的《九章·涉江》中出现,而屈原与溆浦的不解之缘,以及后世的人才辈出,也让溆浦有资格留名中国文学文化史。傅国瑞先生的《屈原年谱》中记载,屈原在49岁到达溆浦,在此待了4年,其间不仅对当地民风赞赏有加:“入溆浦余儃徊兮……”,还写下了《离骚》《天问》等不朽名篇。如今,溆浦“警予学校”的河对面就是“屈原学校”, “警予公园”的上方就是“屈原广场”,广场中央矗立着屈原雕像。
▲溆水河畔矗立的屈原雕塑像
历史推进到19世纪70年代,溆浦的发展虽受时代影响,但也呈现出勃勃生机。正如父亲教我写作文时所说,它“物价稳定,物产丰富”,尤其是一年四季从不间断的香甜可口水果,至今都让我念念不忘。在整个湖南怀化地区13个县市中,溆浦县的人口是全地区之首。在我小的时候,它的总人口数就达80多万,现在早已超过100万了。1971年溆浦就通铁路了,也是当时最早通火车的县城之一。一条铁路线穿城而过,在承袭古老优秀传统和踏上新的发展之路上,可以说有着得天独厚条件。若干年后,我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火车拖来的城市”在当地报刊发表。
二
转眼间我从懵懂稚子到了读书年龄,父亲便把我送到了“警予学校”就读。踏入那个古色古香的学校大门,我的人生也开始了一段新的历程,而警予之魂,也继续以另一种方式和我的灵魂交互融合。
▲我和小学同学向警予侄孙女向厚玉等在一起
1916年向警予(中国共产党创始人蔡和森之妻)从周南女校毕业后,创办了溆浦女校,提倡男女同校,传播新思想新风尚。为保证办学质量,实现办学目标,她从长沙、常德等地请来任培道、熊李兄、吴家瑛、蒋如竹、易克勋等思想进步的同学来任课。而溆浦女校也从教育救国的基地变成了革命的据点。
她对教学理念非常明晰,主张对孩子的培养应立足长远,不仅为现在的社会培养有用之才,还要培养在未来社会里发挥重要作用的栋梁;倡导评价教育效果,不要只看学生在学校里的表现,还要考虑学生离开学校到社会之后的表现。她还特别强调培养孩子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养成劳动习惯,同时,也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非常重视,并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为了扫除旧习,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服务社会意识,她带领学生到大街清扫垃圾。而向警予所提出的“自治心、公共心”的校训沿袭至今。警予亲自写词谱曲的《女校校歌》《运动乐》一直传唱(2021年播放的36集电视剧《向警予》的片头曲就是当年的校歌),并得以发扬光大。几十年过去了,向警予创作的校歌和运动歌,我还能张口就来,可见其已深入到骨髓。
▲1981年,我走上教师岗位,在武汉向警予烈士墓前宣誓
在历史的变革中,警予学校多次更名,直到1978年,为了纪念向警予烈士,湖南省委批准该校更名为“警予学校”,学校名字才正式确定下来并一直沿用至今。
1984年1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路过溆浦,给学校亲题“警予学校”四个大字。1995年9月,胡耀邦总书记还亲自参加“向警予诞辰100周年”的纪念活动,我也有幸目睹了他的风采。我的同班同学是“向警予纪念馆”的首任讲解员,书记亲临参观,是她讲解的。如今家里还悬挂着她和总书记的交流照片。
▲时任总书记的胡耀邦主席亲临“向警予纪念馆”
三
我们当地人对这所学校怀有深深的情感。1971年2月,我开始上小学,记得警予学校在创办时有一个很气派的门楼,就像旧时大户人家的牌坊,很高大醒目。门楼旁边还有一栋小院,不知何故,这个门楼被驻扎在“溆浦机场”(抗战时兴建的军用机场)的部队占了,我们师生对此非常不满,就举着“还我校门”、“还我校舍”的牌子去县政府请愿。但似乎也没有改变当时的情况。政府在齐平的街道口给我们另外开了一扇校门。如今的“警予学校”校门大概恢复了从前的原貌,进行了重建,但总觉得不如小时候美好了。
学校紧挨着河边,我就读的时候学校没有围墙,只有一个木制的小门,师生可以随意进出。出了小门,学校后面就是小土坡。每每站在这个小土坡上,就可望见日夜不停、川流不息的溆水河。后来,我在这个学校当老师后,还常带学生们来这讲课,《海上如出》《火烧云》等就是在学校这个后花园诞生的杰作。我们在河边观看日出、欣赏晚霞。
我从小在向警予大院长大。向家大院离学校的小门很近,中间只隔了一个马棚。我上下学只要通过一个小道就到了。学校所有的教学楼全是用木板做的回廊建筑,古色古韵,方方正正围成一个四合院,像是古时候的书院,给人的感觉甚好。尤其是中间的一个六角亭,建于民国二十二年,用油漆刷得晶亮晶亮,并不亚于岳阳楼等楼宇,也是如今“警予学校”唯一保留下来的警予校长创办时的旧迹了,现六角亭属地市级保护文物。
▲当年我学习和工作过的警予亲建的六角亭
当时操场是错落高低两个层面,是我们读小学四年级时,一担一担地每天到河边摸石头、挑河沙把它填成一块完整的操场。只记得我们每天要求挑30担,由各班的劳动委员负责登记每人每日所挑数量,上下午是要上课的,有的同学一下课就去河边摸石头挑一担;有些同学中午或放学后就主动去河里挖沙。我自然是积极的,有时还超额完成任务。河边没有老师监管,一路上也没有人看管。也不曾有人掉进河里,更没有家长担心来学校闹事。那时的孩子难道真的懂事、吃苦一些?还是老师家长放心一些?若是现在,早被媒体曝光批判了。回想起来,我真觉得是件很愉悦的差事。尤其是看到低年级的小同学入校后,我们会很自豪地说;“你看,学校操场都是我们挑石垒沙填上来的呢。”
我住的向家大院也是木质材料建造的,从我们家的小窗户里,也可以直接看到缓缓的河流。所以,我觉得能够在生活和学习的中看到波光潋滟的水面,真的是童年的一种可贵的体验。所谓的“智者乐水”也无非如此了。现在政府对这一块地进行了改造,我小时候住的院子,变成了“向警予纪念馆”;中间就是“警予公园”;警予公园隔壁就是现在的“警予学校”。当时的学校错落有致,曲径幽深,不像现在,一眼望去,到处铺的都是水泥面,没有了当年的韵味。可喜的是,学校中央的警予雕像与六角亭交相辉映,警予之魂依然飘荡。
▲重游小时候住过的向家大院
五
我上小学时担任班长,经常要向老师汇报或将同学们的作业交给老师,因此也常出入这个六角楼。多年后又回到这个学校当老师,并有幸安排在这个六角亭备课改作业,倍感亲切,仿佛当年的警予校长就在我们身边。以至现在每每清明回去,都会情不自禁地在六角亭上走一走,摸一摸,感觉当年的温度。
我小时候读书的经历是很有趣的,在并没有大力提倡体美劳等发展的时代前提下,我们小学的活动却异常丰富。
追忆起来,小学期间不少的场景还历历在目。
比如一年一度地送新兵去部队,这是一件非常隆重的典礼性活动,我们学校会有大合唱,我做指挥,然后举着拥军的牌匾,雄赳赳气昂昂地走在新战士队伍的前面。从人武部穿过大街小巷,一直送到火车站,送兵的亲人早已等候在车站前台,目送着列车徐徐开往部队的方向。
▲我在“警予学校”当教师时主持节目
当年的很多活动都是极其热烈的。每一年的六一儿童节,全校各个班的同学穿着各不相同的班服,有的拿着鲜花,有的拿着气球,有的举着小红旗,还有学校的秧歌队,边走边唱、边走边舞,有种载歌载舞、浩浩荡荡的感觉。我们从学校门口途径县政府,走过整个大街,一直走到县空旷的“万人大会场”开展庆典活动。那样的节日真是神圣庄严的,马路边的行人、商店的服务员、还有很多家长都投来赞许的目光,整个学校的声誉也因此大大提高。偶尔有汽车路过,也都自觉停下来,目送我们。
这样的活动一直延续到我当了警予学校的老师,作为班主任我在队伍的前面吹哨指挥,副班主任,通常是数学老师就在班级队伍的后面压阵,经常是贯穿整条街,蹦跳着,欢舞着,很是兴奋。我到现在也没想清楚,学校是有活动场地的,为什么总要从学校的东头一直穿越到县城的西头?也许是一种仪式感,也许是想给县城带来另一番景象——它不仅仅是学校的节日,更是像全县人民共同的一个盛大的节日。如今是没有这种盛会了,街道车水拉龙,挤得水泄不通,已容不了学生的行进队伍了。校长老师也不敢如此“放肆”了。
▲如今的警予学校
那个时候整个社会几乎没有什么大的娱乐活动,不像现在24小时的电视、随身不离的手机、网络之类的传媒工具。因此,学校的各种大型活动和演出,每次都是人山人海,十分热闹,几乎说是全校、全民参与。教师很有荣耀感,学生也有深深的集体荣誉感。每每活动时,走路都比平常更雄壮、更威武,不少班级学生还会在队伍里做一些穿梭的动作和造型,很有意思。不像现在很多比赛只有参赛人去,其他人是不去看、不参与的,无法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的小学时光的确称得上是多彩的。“学大寨赶大寨”、“学习小靳庄”等全国性轰轰烈烈地活动如火如荼。我们穿着红色格子衣,蓝布裤,脖子围一条白色围巾,到大街小巷宣传“学大寨”演出;到乡下晒谷坪演讲革命形势。以至于后来当了老师听到歌曲《在希望的田野上》,就不由自主地想起当年的情景,也就自编自演相关舞蹈并参加教师节演出。
▲我们表演舞蹈《在希望的田野上》留影
六
警予学校一直有一个非常好的传统,就是培养学生为社会服务的意识,这也是向警予创校之始就一直注重的。她当年就带着学生去大街上扫地、清垃圾。这个习惯一直被沿袭到我读小学时,那时候我们每周日都去洒水、清扫街道,还去帮五保户做家务活。
印象最深的还是“半工半读”。很多时候,我们上午读书,下午劳动。有的时候是去砖厂挑砖;有的时候是去糖厂削甘蔗。我们还每个学生在郊区山上“承包”一块地,有时种红薯,有时种玉米。我种的那块油菜地是大家嫌土质不好,尽是石头而不要的。我是班长自然自己种了。于是,每个周末都约些同学上山,有时挑一担尿,有时挑一担马屎粪去施施肥。冬天的时候还专门上山去扫雪,生怕雪把油菜叶子压坏了,第二年就没有收成了。还好,我那块不毛之地居然获得了丰收,炸出的油也十分香。
在那个年代,没有孩子觉得做这些事有多脏有多累,也没有家长觉得这样会耽误孩子的学业。我也算是独生子女,在这个事情上,父母非常开通并积极支持,还常常帮我储存一些草木灰橘子皮等做肥料。其实从小做这些事情,并不影响我们读书、掌握知识,也没有影响我们现在的思考能力、阅读能力或写作能力,反而因为体验的丰富,在这些方面有很多助益的地方。
生活本身就是教育。这句话的的确确是真理。
▲在美丽的溆水河畔嬉戏
这些经历很锻炼人,对我的成长影响之长远,是我很多年以后慢慢体悟到的。比如当时没有广播,只有喇叭,我是红小兵中队长,经常对着喇叭说新闻、念稿子。所以后来我无论碰到多大的领导,遇到多大的场面,都没有畏惧心理,从不恐慌。这也许就是从小锻炼的结果吧。
1974年我10岁,学校组织三年级以上的学生去韶山瞻仰毛泽东主席故居。当时每个班派两个代表(班长和学习委员),因需要自己交10元钱,班主任还特意来我家征求意见。我父母自然是十分欢喜,母亲还说:“呀,小云,你可以坐火车去看大世界了。”因而,我得以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去韶山,第一次参与集体的游学活动。
40多年前的韶山保留着毛泽东主席故居真正的原貌,我们在他老人家门前的稻谷坪上合影留念。此外,我们还去了省会长沙,去了烈士纪念馆、橘子洲头。记得印象最深的是还去商店买了我从未见过的像玉米苞似的圆珠笔和一本印有韶山冲图案的漂亮的笔记本。很多年来,我都依然坚持“研学旅行”,从省内到省外,从国内到国外,也写过不少游记,诸如“雪之悟”、“阅读美国城市”、“英国基础教育采撷”等等,是不是与这次小小年纪的出行有关?!不管怎样,世界很大,走出去看看世界,一定是让人心旷神怡、收获满满的。
▲1974,在毛泽东主席故居韶山冲前留影,10岁的我(一排左二)
我能在这样有文化底蕴、有思想传承的学校读小学,能接受这样的多元化的开放教育,确实是很幸运的。所以,从教之后我一直坚持认为小学教育十分重要,并主动申请从中学调去小学。小学教育是可以滋养人的一生的。
无论是从向警予创建警予学校的历史中 ,还是从我在警予学校的读书经历中,我都深感校长办学思想的重要作用,并时时、处处警醒自己,也正因为如此,我的“开放式教育”才得以应运而生。
结语
教育,学习,本该在一种自然的状态下发生,在一种自在的心态里进行。曾几何时,我们的教育就是这样的。而在那样的状态下,也有很多品学兼优的栋梁之才被培养出来。而今,我们的教育需要改变,需要教育在符合学生学习心理的生态中发生。于是,国家落实了“双减”政策。这是一种适时而科学的导向,我相信在这样的导向下,教育会慢慢呈现出它该有的样貌,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人,会在“双减”中舒展身心,让学习真正发生,把学业成功和人的完整看得同等重要,从而让教育系统优化运转,让人才培养机制趋于完善。
(本文节选自张云鹰教育自传:《通往卓越——一个深圳校长的教育人生》一书,校长传媒获得张云鹰校长授权发布)
作者张云鹰简介:
广东省首批正高级教师,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开放式教育”创始人,全国校长领航班培训实践导师,广东省督学专家,广东省第二师范学院、广东省中小学校长培训中心、深圳大学文学院客座教授,享受深圳市政府特殊津贴。现任深圳市宝安区海旺学校校长。
曾荣获“全国优秀校长”“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广东省劳动模范”“深圳市首批名校长”“深圳市教书育人模范”“深圳市八大教育名家”“深圳市十佳优秀校长”“全国写作教学十大名师”“广东省督学专家”等荣誉称号,研究主持的“开放式语文教学探索性研究”荣获首届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广东省一等奖。
出版《教育智慧与学校创新》《张云鹰与开放式教育》《开放式配方课程》《开放式阅读教学》《开放式作文教学》《开放式活动课程》《通往卓越》《故事里的作文起步》等15部专著;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教育教学论文200余篇,《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中小学管理》《语文教学通讯》《小学语文教师》等杂志多次进行专题报道;应邀到全国34个省市及部分东南亚地区讲学500余场,自成一派的“开放式教育”思想与实践在全国广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