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全愈:?“双减”应该“减掉”考试吗?“双减”之下的基础教育该长啥样
【黄全愈专栏】
“双减”应该“减掉”考试吗?“双减”之下的基础教育该长啥样
本文作者黄全愈教授是美国迈阿密大学亚洲、亚-美研究学科部原主任,《素质教育在美国》系列丛书作者。本文根据作者在“新教育·新管理”云论坛上的发言整理。
大家好!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介绍一些美国的快乐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减负情况,供大家参考和思考。说得不对的,请一笑了之!
发言时间有限,难免挂一漏万,也无法像文章的篇章结构那么严谨,就是一个讲稿的大思路。
“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有休戚与共的关系吗?
“有教无类”是指人不分高低贵贱,都能获得平等的教育。
公元前,孔子的“有教无类” 有个小小的前提:交10条腊肉。也有人说:“束”不是腊肉,否则,孔子像个开补习班的老师。其实,办学是需要基金的。不是贵族,也能上学,才是“有教无类”的重点。
易中天教授认为:“有教无类”的句式类似“有恃无恐”“有备无患”,省了“则”字。因此,“有教无类”即“有教则无类”:只要能接受教育,人与人之间就没有类别(据搜狐教育报道)。
我认为,此观点值得商榷。首先,通过教育“人与人之间就没有类别”,是不现实、不客观的。
相反,通过教育“人与人之间”不是“没有类别”,而是“类别”可能更大。否则,教育还有“分门别类”的功效吗?
网传,蓝翔的校长在2014年毕业典礼上说:“咱们不玩虚的,你学挖掘机就把地挖好……咱们蓝翔大学如果不踏踏实实学本事,那跟清华北大还有什么区别?”
调侃归调侃,但蓝翔们确实为中国的素质教育干了件大好事,其办学的底层思维分流了危及“独木桥”的潜在“共振”(所谓“共振”是物理现象,如队伍在桥上齐步、正步走,会引起潜在的崩塌)。蓝翔们为那些想挤“独木桥”的人,递上了一份别具生命意义和尊严的生涯规划。
其次,“有教无类”是在入学的门槛前,在义务教育的起点上,必须“无类”,必须“没有类别”。即,入学前“无类”,入学后“有类”。君不见,孔子的三千弟子入学前“无类”;但入学后,72贤人不是“有类”吗?
再次,经过教育就“没有类别”的观点,正好否定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多元智能指出:孩子有不同的个性和特征,只有因材施教,孩子的潜在素质才能充分发挥出来。猴子、老虎、骏马和鱼儿,有不同特征,把猴子放河里,将老虎搁树上,把骏马绑山顶,让鱼儿躺草地,慢说扼杀人才,至少是屈才!
总之,在义务教育的门槛前,必须“有教无类”——否则不公平;入学后,必须面对因人而异的各种天赋和需求,进行因材施教——否则也不公平。
这就是“无类”的公平和“有类”的公平之间休戚与共的关系。
然而,怎么因材施教,人尽其才?美国天赋教育引起我的思考……
能借“双减”颠覆美国天赋教育吗?
我曾写文章向北大校长许智宏院士请教:办世界一流大学的最大难题是什么?我认为,钱能解决的问题(诸如师资、设备等)都不是问题,关键是一流学生(不是“一流考生”)从哪里来?
我儿子申请大学时,走访了一些名校,他碰到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区、不同天赋教育的同学……
我猛然意识到:美国一流大学的学生基本来自各地天赋教育计划。那么,美国天赋教育是怎样培养学生的呢?这种只面向2%到5%的高智商孩子的教学长啥样呢?
2003年,在武汉作完报告,一位老先生颤颤巍巍地从后面挤上来,代表祖孙三代谢谢我,让我永远不要忘记教育的初衷……
老先生的“嘱托”,让我的“野心”有点长毛:若能把三分之一,甚至更多的孩子培养成“智慧的学生”,“人口大国”就能变成“人才大国”。
能不能借“双减”,让基础教育换一个“活法”?
家长都爱做神童梦。虽然我们无法为每个孩子选一颗神童的脑袋,但我们能不能“颠覆”只面向少数儿童的天赋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享受天赋教育呢?
既要“减负”又要“学足学好”,我不能不反复思考:
1. 为什么美国的天赋教育一般不鼓励跳级、早学、多学?
2. 天赋班的孩子都练什么基本功?
3. 为什么培养“考生”和培养“学生”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实质差异?
4. 怎么培养“智慧的学生”而不是“聪明的考生”?
5. 怎样孩子才能学得既轻松且带后劲儿?
6.天赋教育是精英教育,多达95%到98%的孩子被排除在外,为什么不能让它变成一种“大众教育”呢?
7.所有孩子都有权利享受发挥自己潜能的教育,这与区分IQ的高低,有半毛钱关系吗?
8.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培养沟通的能力、学以致用的能力,有区分IQ的必要吗?
划出一片保留地,只让几个人纵情地奔跑;还是打开广阔天地,让每一个人都放开来跑?这是只对“神童”实施神童教育,还是对所有的人实施天赋教育的区别。
既然孩子的IQ不同是不以人的客观意志为转移的,能不能在深浅不一的教学内容中同样实施天赋教育?这就成了能不能颠覆美国天赋教育的关键。
“儿童大学”源于德国,席卷欧洲。奥地利号称“玩转大学”的“儿童大学”规模最大。“儿童大学”就是借助大学的师资、设施和教学理念,为儿童提供海阔天空、纵横万里的教学活动。如果我们这里有“儿童大学”,我就与儿童讨论“你愿意马斯克用电脑与你的人脑对接吗?”这是个上接云端,下接地气的课题。
想通:“幼稚的儿童”也能与“深奥的大学”的上接云端、下接地气的简单问题结合起来,我深深地吐了一口气!
美国天赋教育的目标的第一大类是“基本的认知能力”,一共有五个方面:
1. 批判性思维
2. 创造性思维
3. 解决问题的能力(插一句话:对中国孩子来说,首先应
该是“提出问题的能力”,而不是“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研究的能力(美国孩子,8岁就开始“玩”儿科研)
5. 决策的能力
还有什么“B.基本的情感能力”等等,全部18项。其实,谈的都是素质教育!所谓“天赋”,上“天”之“赋”予也。因此,“天赋”谁都有,多寡而已。当我们把“天赋”看作每个人“先天的潜能”,天赋教育就是素质教育。所以,我才有底气宣称“颠覆美国天赋教育”!
简单概括:一是用“会学”代替“学会”;二是用智慧的学生代替聪明的考生;三是用动词的“渔”代替名词的“鱼”;四是用创新代替平庸。
试举几例:
欧美近年来在教育理念上有个重大突破:philosophy for children(儿童哲学)。美国著名的哲学家Lipman发现:儿童的思考力可以通过培养哲学思辨得到提高。
有个故事《嗨!小蚂蚁》,说的是,有个小男孩想踩死一只小蚂蚁。在他的眼里,蚂蚁才一小丢丢,根本不值得尊重。但蚂蚁认为:我小是小,但必须获得尊重。
孩子没有这么深刻的思考。讲完故事,老师提出很多问题:这个男孩应不应该尊重小蚂蚁? 你会不会尊重一个你不喜欢的东西?
随着讨论的深入,孩子从听故事,走向哲学思考:小男孩跟小蚂蚁之间有什么异同?这个男孩比蚂蚁更优越吗?小蚂蚁重要吗?小蚂蚁有没有生存权?如果男孩比蚂蚁更有力量,他是不是有权利踩死蚂蚁?是不是在学校里,比你强壮的孩子就应该欺负你?你比某个同学强壮,你应不应该欺负他?
这就是从生活到哲学的思考。
再举写作课为例。
创作首先要“创”。然而,“创”的天敌是“常规”“常识”“理智”等等。所以,鼓励孩子打破常规,是艰难的第一步。
你可以先列出五个栏目:人物、目标、障碍、努力、结果;然后,让孩子在这五个栏目中填上10个人的相关内容。
然后,我们可以让学生选电话的五个数,来组成新的组合。再根据这个新的“牛头不对马嘴”的组合,进行创作。
除了五个完全相同的数字,如00000、33333等,还是原来的10个故事外,几乎任何组合都能写出妙趣横生的,你平时怎么发挥想象力也难以创作的作文。
(演讲时,此例从略)例如,一朋友的电话尾数是75206:
7.(人物)黄全愈
5.(目标)公司经理
2.(障碍)各类敌手
0.(努力)接近米卢
6.(结果)被叫“母老虎”
新组合:“人物”是黄全愈;但“目标”是爸爸的;“障碍”是刘涛的;“努力”是李响的;“结果”是妈妈的。根据这个“乱点鸳鸯谱”的组合,我的大致思路如下:
“黄全愈”(人物)在教育界推广素质教育的理念屡屡碰壁,于是灰心丧气,决定去应聘一家足球俱乐部的“经理”(目标),但是从裁判到教练到球员都接受的是应试教育,有意无意地都成了他的“各类敌手”(障碍),因此他在足球领域推广素质教育的理念同样遇到重重障碍。于是,他想到了米卢这个神奇的足球魔术师,他千方百计去“接近米卢”(努力),去了解米卢的关于足球的素质教育理论。米卢给黄全愈一则锦囊妙计:中国的男子足球中应试教育的毒太深,积重难返,不如另辟蹊径――组建一支完全灌输素质教育理念的女子足球队。终于,中国出现了一支战无不胜的、让人闻风丧胆的、叫作“母老虎”(结果)的女子足球队……
同时,举数学教学为例,也非常有意思。
有个类似“鸡兔同笼”的难题:有个老人养有狗狗和鸭子。某天,老人看到5个头,14只脚。他看到的是多少条狗?多少只鸭?
同学们纷纷举手(演讲时,教学过程从略)。
学生A:“设两个公式,一个解决脚和一个解决头的问题。”
学生B:“设狗脚为X和鸭脚为Y,4(x)+2(y)=14”
学生C写道:x + y =5
老师:“大家不急于算公式,我们先来猜答案!”
学生们全都成丈二和尚……
老师:“你们不吭声,那我来问:5条狗和4只鸭,对吗?”
学生轰然:“不对!那就有9个头啦!”
老师:“好,我们再从脚上做文章。”
学生们你望我,我望你……
老师:“狗不少于4只,怎么样?”
学生B:“不对,看我的公式:脚的总数是14,而4条狗就有16条腿。除非老人喝醉了,把自己的脚也数进去!”
哄堂大笑!
老师:“老人没喝醉,是我喝高了。那能不能是3只狗呢?”
学生们陷入思考……
学生C:“也不对!看我的公式,共有5个头。3只狗有12条脚。这样就只剩2个鸭头和2只鸭腿。除非每只鸭只有1条腿!”
又是哄堂大笑!
老师:“假设它们都不缺胳膊少腿,该有几只鸭呢?”
学生再也不沉默了,开始议论纷纷……
老师:“如狗少于3只,我们能在鸭的数量上做文章吗?”
学生D:“狗少于3只,鸭必须3只,否则凑不够5个头。”
老师:“3只鸭有几只脚……”
学生们:“6只鸭脚。”
老师:“OK,这样一来,狗的数目……”
学生A:“狗只能是2只,狗脚……”
答案呼之欲出。
老师高兴地大笑:“好!请算公式吧。”
这时,再算公式,小菜一碟:2条狗和3只鸭。
学生B有些不高兴:“老师,看您那么高兴,我倒有些费解了。这个2条狗和3只鸭的答案,我们花了一节课,推理来推理去。其实,一开始就用公式,一分钟就能算出来……”
老师情不自禁地:“你提出了一个比‘2条狗和3只鸭’更有价值的问题。为什么一开始我们没用公式,而是花了一节课来走完整个推理过程?”
学生E:“我们浪费了不少时间去推论那些不正确的答案。”
学生C:“我不同意‘浪费’的说法。 有时候,你不能证伪一个答案,你就不能证实另一个答案。”
学生F:“但是,值不值得花一节课?”
学生们七嘴八舌……
这位美国天赋教育老师的教学,非常值得我们深思、反思……
“鸡兔同笼”往往被教成算术课。只讲已知的、正确的东西,忽略学生去证实或证伪自己的假设,就是忽略学生的怀疑精神的培养。鼓励学生去证实或证伪某个假设,就是教数学思维,教的是“智慧”的、“会学”的思维能力,是动词的“渔”的探索能力!
其实,“变换词性”的核裂变效应,也是非常有趣的例子。
我喜欢睡房的墙纸,给人一种“不甘寂寞的、若隐若现的活力”。妻子不苟同。于是,我们请一位对室内设计颇有心得的教授做评判。
她问妻子:“您是不是觉得墙纸有些busy?”
“Busy”是“忙碌”“繁忙”的意思。“Busy”描述的是动态,而不是静态。但她说墙纸“Busy”后,我越看越形象,是有些“繁忙”的景象。
有时,把词性变一变,会收到“核裂变”的效果。
天赋教育《科技课》的“科技”应该看作名词,还是动词?大有学问。
把“科技”看作名词,就理所当然地教书本知识;把“科技”看作动词,我们的教学就是让学生去实践、体验、实验、试验、思索、探究。我们要避免把“科技”看作名词,进行“填鸭式”教学;应该把“科技”看作动词,让学生在实践中思索、探究。
这种教学方式与学生的IQ高低无关,倒是与我们的“教学智商”有关。
“双减”应该“减掉”考试吗?
1.快乐教育也孕育残酷竞争吗?
美国幼儿园的孩子根本不懂2+2=4;但美国高中又流传关于“4”的故事:每天只睡4小时,喝4大杯苦咖啡,为的是获得4.0的平均分。幼儿园的“4”与高中的“4”不是自相矛盾吗?
德国宪法的第七条第六款规定:不能教学龄前的儿童任何学科知识,因为违背教育规律,会伤害孩子。
别说学科知识,即使是玩耍或运动,美国的“减负”文化也不提倡孩子过早进入竞争状态。
美国孩子四五岁就开始“玩”足球。所谓“玩”不是在后院自个踢野球,而是由社区根据孩子的年龄,组织不同级别的比赛。教练大多由父母兼任,但没几个真会踢球。有时,球滚到脚边,我脚痒,顺便“高俅”一两下,也能技惊四座。于是,人们纷纷怂恿我当教练,但我总是推辞。美国人只让孩子在踢球中玩乐,根本不在乎输赢;当个“甩手”教练,有意思吗?
有一年,教练实在不够,我不得不当了一回助理教练。孩子们总是打打闹闹,不认真训练。某日,是可忍,孰不可忍,我就着来球,秀了一脚“倒挂金钩”,尽管不太舒展,但人人(包括主教练)全都目瞪口呆。我趁机来一通“要赢球”的演讲。主教练顺势“让贤”,去给孩子们送喝的、递吃的……
我“夺”权后,按孩子的特点,因人设事,各司其职;不然,一窝蜂瞎跑。两个最差的,只有我们赢3个球以上,才让他们上场踢“前锋”——远离自家球门,爱干啥干啥。
结果,我们所向披靡,直奔冠军。但后来,我到德国出差,家长倒戈:要求孩子们上场的时间一致,教练不能冲场内大叫,每人轮流踢前锋……于是,主教练“复辟”,搞快乐足球……又于是,球队输得一塌糊涂!
这——就是快乐足球。
10年后,儿子上高中,为参加学校足球队,顶着烈日,与200多人,经历了一场残酷的“淘汰竞争”:每一轮都包括一圈环校跑(长跑),三组400米(中跑),四组100米折返(短跑)……
第二轮开始后,有孩子晕倒、抽筋、呕吐……
啥叫“惨不忍睹”?妻子和我都背过身,不敢看不下……
最后,进行了多少轮?孩子们也是糊里糊涂!
儿子的好朋友麦德,一边跑,一边吐,还一边调侃自己的学校:这就是基督教的学校,这就是基督教的学校……
后来,儿子参加了球队,成为当年进球第二多的队员。谁知,第二年要进球队,还得再过油锅——“淘汰竞争”。
儿子心想,去年进球8个,队里还能少了自己?“淘汰竞争”就是走过场吧!因而没认真准备。结果,这个进球明星,跑着跑着倒在地上,爬不起来……就被残酷地淘汰了。
去年8个进球,已成历史;今天倒在地上,就是既成事实。只有永远从零出发,才会不迷恋过去,不惧怕未来!
英国伊顿公学这样概括体育:“学会赢,也学会输;学会去领导,也学会被领导;学会做极致的自己,也学会做团队的一员;学会抗争,也学会退让。这就是人的必修课。”
我想,作为出庭律师,现在儿子的自信、自控、自觉、自尊、自律,恐怕与许许多多,既快乐又残酷的经历有关吧!
由于孩子成长周期的缘故,越是低幼,竞争的压力和学习的分量越小。甚至美国的天赋教育也是小学四年级后才开始实施,并且一般不考虑跳级,目的是避免早学、多学,给其他孩子带来无谓的负担,造成恶性的循环竞争。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核心素质不断增强,通过进取和奋斗去获取成功的快乐会越来越多。这是人的成长规律。因此,竞争需要恰当的时间点,太早——影响身心健康,太晚——造成躺平心态。其实,一些年轻人的躺平心态,就是应试教育过早造成的恶性竞争的结果。
2.素质教育不要考试吗? “双减”可以“减少”考试,但不能“减掉”考试。因为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考试,而是看“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 有人危言耸听地声称:减负和快乐教育会摧毁基础教育!果真如此吗? “双减”也有“课外作业”吗?
作者简介:
黄全愈,生于柳州。1982年获文学学士学位。1988年赴美国讲学,1989获美国Villanova大学“人的组织与管理科学”理学硕士学位,1993年获美国Miami大学“教育管理学”哲学博士学位。旅美教育学专家, 美国迈阿密大学亚洲学科部主任 。被迈阿密大学授予“(学术)重大影响奖” ,并被提名为杰出教授 。黄全愈是中美教育和文化比较专家,致力于中美教育和文化交流。其作品《混血虎》荣登《纽约时报》推荐书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