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后“提质”,学校管理者怎样发力?
民小编说
“双减”之后,提高了对课堂、作业设计、课后服务的质量要求。作为学校管理者,应如何统筹安排,切实落实“双减”政策,在减负同时促进质量提升?让我们一起来看这篇文章~
2021年7月24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这是从“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角度重视教育,着眼学生身心健康成长,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旨在重构良好的教育生态,提升教育质量。
学校要担起“育人主阵地”的使命职责,聚焦落实“三提”,即:提高课堂质量、提高作业设计质量、提升课后服务质量。作为学校管理者应该从哪些方面着力?
一、发挥“三组”作用,提高课堂质量
教师的幸福莫过于创造高品质课堂,要打造“高质量课堂”,就需要高素质的教师执教、高水准的教学设计和高效率的课堂管理。
作为学校管理者,日常就要发挥“三组”的作用,引领团队在常态中“磨炼”,提升教师综合素养,从而提高课堂质量。
1.备课组
备课组,是学校学科管理中最基础的“细胞”,一般由备课组长带领同一年级同一学科的老师们,结合课标要求、教材编排体系特点、年级教师和学生实际,聚焦主题分版块进行研究,从而提升教师素养和课堂质量。学校管理者可以在以下方面引领、指导备课组。
落实常规要求:针对课堂教育教学管理要求,将学校对学科的管理通过备课组落到实处,备课组可以讨论年级的教学计划、作业种类、作业批改要求、年级特色学科比赛活动等。
重视集体备课:结合“双减”要求,运用“大单元整合”备课思维,每周定时间集体备课,认真学习课标,研读文本。通过一学期的集体备课,真正提升教师的教学基本功。
分享教育案例:年级老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有成功或失败的经历,利用“伙伴镜面研修”,每期一位老师分享,一学期下来,每一位老师都有关于教育教学的案例、故事,既培养了老师的反思力、研究力、表达力,又培养了教师的自我教育的习惯。
2.教研组
教研组,是学校学科管理中的一个“面”,学校的学科教学质量则由这一个个面融合而成,如:语文教研组、数学教研组、英语教研组、科学教研组等。这些构成了学校综合育人质量的基础支撑。因此,作为学校管理者应重视学科团队的管理和建设。
设计教研:学校任何一个学科团队的教研,一定是结合学校文化、育人理念、教学管理特点以及学校教师实际所设计出来的。而不是一群人,在固定的时间里,坐在一起,听相关领导或组长传达要求,然后大家就散了,这是特别不高效的教研。
有效的教研是怎样的呢?应该是在教导处管理者的引领下,根据“双减”要求,落实教研组常规管理细则,撰写优质的教研计划,精心做好教研顶层设计,做到有主题、有序列、有发言人、有特色、有反馈地推进学校学科教研工作。
跟进教研:做好学科顶层设计——教研计划之后,接下来要按计划推进。教研时,要将日常管理中发现的学科亮点或特色呈现出来。
比如:某位老师在课堂小组管理方面有非常好的经验;某位老师在习作教学方面有独特的做法;某位老师在个体辅导、作业设计方面有亮点;某个备课组有先进的研修做法等,让这些老师成为分享的主体,做到智慧共享共建。
这就需要管理者走近老师,为老师搭建平台,慢慢就会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产出高品质的教研成果,从而提高教师素养,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反思教研:善于反思的人,成长最快。学校管理者要引领团队反思教研,形成反思案例,让教研研究真问题、真困难,长此以往,学科团队老师就会很快成长,课堂质量自然也会提高。
3.项目组
项目组,是指在学科教学管理中,为学校特色项目建设而成立的“混龄式”“自助式”的成长共同体。作为学校管理者,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助力课堂教学质量提升。
引导研究方向:老师们的兴趣、特长、爱好各不相同,性格和能力又各有差异,因此需要结合学校特色项目建设,引导老师找到自已最感兴趣的项目,和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研究。
过程关注效果:确定项目后,管理者要关注过程研究的状态,有亮点及时表扬,有困难及时帮助,让老师们在“安心”“幸福”的环境下认真做项目。
搭建研究平台:通过项目研究,管理者要为老师们搭建学术平台,分享团队的研究成果。在这样的研究中,发挥老师的长处,增强成长自信心、成就感,从而提升课堂质量和育人能力。
二、纵横“交互”统整,提高作业设计质量
纵向层次深度设计
每一个学科的知识结构和体系编排,一定是遵循学生的身心特点和知识规律的,所以管理者,要引导学科老师将自已所教学科领域的教材通读,比如小学语文老师,可以把小学12册,甚至初中、高中的语文相关课标和教材通读,这样对于自已所教的学科就有了“全貌”的认识,在作业设计时也能更好地掌握深浅度。
因此,学校管理者,可以引导学科老师们结合学生所在学段的身心特点,根据教材内容分层设计作业。这里的“分层”一方面是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而为孩子们“量身订制”的作业,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努力跳一跳摘到桃子”;另一方面则是指针对学科知识、学科教学内容而设计的内容分层作业,如基础作业、拓展作业、实践作业等。
横向平面宽度设计
横向平面作业设计,主要是指同一年级同一学科的老师发挥团队智慧,共同设计有宽度的作业。比如,我是六年级的语文老师,就可以在备课组长的带领下,从人力整合角度入手,我们同年级的几位语文老师共同商讨适合六年级学生特点的作业。这是设计作业时人力资源的“宽度”,而不是孤军作战。
比如,我是低学段的语文老师,则在备课组长带领下,从作业内容入手,结合教学进度、教学内容,团队共同设计作业,严格执行“双减”要求:一、二年级不布置家庭书面作业,可在校内适当安排巩固练习。这样就可以团队合作,一起探讨作业的布置、评价和管理,设计出有宽度的作业。这里的“宽度”指的是具有普适性,难易适中,完成作业时间均衡。
纵横交互亮度设计
纵横交互有亮度的作业设计,是指把教研组、年级组、备课组交互融合,设计出有亮度的作业,提升老师们的合作力、设计力、研究力、统整力、创新力。
比如,我如果是一个学校管理教学的教导主任,我会把学校关于作业设计的模板建构出来,如按基础作业、提高作业、综合实践活动作业来设计作业框架,然后对备课组长、教研组长、年级组长做作业设计的专题培训。比如,语文作业可以设计如下:
基础作业(类型、难度、题量等可以固化);
提高作业(结合教材特点、课文内容、语文常识等设计拓展性作业);
综合实践活动作业(结合学校校本课程特色、年级特色、研究课题等设计项目式综合实践活动作业)。
用这样的方式去打开老师作业设计的思路,设计属于学校独有的作业,这就是有亮度也有温度的作业,可以真正落实“双减”,实现五育并举。
发挥纵横“交互”作用,统整资源力量,实现跨学科、跨领域力量融合,打破学科壁垒,实现校内校外,课内课外,学习和生活的交融,从而真正提高作业设计质量,为培育全面发展的人助力。
三、聚合“资源”赋能,提升课后服务质量
“双减”之后,每所学校都能实现课后服务100%覆盖。但作为学校管理者不能只聚焦“语数外”三大学科,让“音体美”老师来“守”“语数外”,这是资源的大大浪费。
精心顶层设计课程体系
要结合学校的办学思想和育人目标,以及学校教师资源、校本周边资源和学生成长现状等,利用好课后服务时段。既要确保学生作业能在校完成,实现“双减”不把作业带回家的目标,又要为孩子们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设计丰富的课后服务课程体系,为孩子们的成长设计全面而又个性的助力系统。
作为学校管理者,可以把重点放在综合育人课程的设计上,设计特长社团、兴趣社团、特色社团。
特长社团是指为有某项特长和天赋的孩子而专门开发设计的社团,这一社团是要代表学校去打比赛,如足球、蓝球、排球、舞蹈、戏剧等社团。
兴趣社团,是为发展和满足孩子们的兴趣爱好而开发的,如服装设计、手工DIY、摄影、野外生存等。
特色社团,则是根据学校发展需要,依托学校老师的特长而开设的社团,如诗歌社、航模社、科创社、记者社、主持社等。
这样精心设计的课后服务体系,遵循育人性、综合性、多元性、儿童性、生长性、特色性原则,旨在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
慧心整合优质资源赋能
学校管理者在设计课后服务课程时,一方面是立足学校课程类型的设计,内容要丰富多元,另一方面也要善于整合师资、家长、学校周边资源。
比如学校某位语文老师擅长书法,则可以开设书法社团;某些家长在某一领域很成功,如大学教授、科学家、企业家等则可以开发相关学生职业生涯成长社团课程;借助学校周边的人力资源、空间资源、环境资源等开发特色课程。
这样有大视域,全过程、全方位、全员育人,联动家校社企整合资源,才能共同为提升课后服务质量赋能。
匠心搭建育人展示平台
课后服务如此精心设计,慧心整合,如果能匠心管理,学校管理者为这些社团搭建展示平台,就会进一步提升课后服务育人质量。比如,根据课后服务社团的类型和特点,学校管理者可以搭建丰富、多层次的展示平台。
如:适合舞台展示的社团,就为其搭建舞台进行专场汇报展示;需要互动体验的社团,就为其搭建交互互动体验的学校场景,让孩子们逛起来,狂欢起来,展示起来。
需要做展览的社团,学校可以为其搭建特色平台,过校园节。比如绘本社团:可以选择一天,全校过绘本节,这一天同学们可以穿绘本人物服饰或扮演绘本人物过这一天;可以设计亲子绘本剧展演、原创绘本义卖、赏绘本改编电影等活动。在这些活动中,孩子们的能力得到了锻炼,社团成果也得到了展示 。
“双减”进行时,作为学校管理者,是一次挑战,更是要突破“双减”之前的舒适区,开拓奋进,我们的行动藏在这五个“引领”中:
引领团队,更新观念;
引领团队,打破自已;
引领团队,精进常态;
引领团队,专业成长;
引领团队,守正创新。
文章来源 | 转自22号天空微信公众号
文章作者 | 陈琼,成都市优秀青年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德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