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减负”20多年,却越减越重?
作者:詹大年 来源:詹大年私号 点击:2450次

“双减”以来,经常能读到《“双减”之后......怎么办?》之类的文章。说实话,我非常鄙视这类文章。第一,“双减”的本身就已经回答了“怎么办”的问题。再来一个“双减之后,怎么办”......到底是真傻还是装傻?第二,“双减之后,怎么办”这个问题的背后,实际上是“双减“影响到你的利益应该如何抢回来的话题。我们的教育设计,是站在成人利益角度去设计的。孩子基本上是实现成人利益的工具。所以,凡是打着教育的旗号通过控制孩子捞到好处的人都会赚得不要不要的。以下《“双减”之下,忧心难减》是我8月15日发布的文章——全日制学校和校外培训两个教学体系同时存在,确实耗费了家长的钱财,浪费了孩子生命,制造了社会焦虑,滋生了教育腐败。目前对教培机构的整顿并不代表"双减"的实际效果。教培机构只是成了教育问题的背锅侠。学科成绩的高低不是由孩子的智商决定的,也不全是由孩子的学习态度决定的。很多时候,换一个老师,换一个环境,某个孩子的学习状态或者某个学科的成绩或许就完全不一样。这样,“教培”就给孩子多提供了一种可能。如果教育只给孩子提供了某一种选择,这对很多孩子是不公平的。有一些脑残,是完全看着上级的眼色去干活的。他们整顿教培机构的出发点是为了完成工作任务,而不是给孩子给家长“减负”。所以,就有了把整顿教培机构与扫黄打非、扫黑除恶相提并论。当今的“名校”基本是升学率算出来的,而升学率的的基础是“择优分录取”。每到暑假,几乎所有的名校都在做着互相矛盾的两件事:毫不谦虚地宣传升学率和毫不妥协地抢优质生源。可以这么说,名校升学率的军功章就有教培机构的一半。一些教育管理者常常把“科学管理”“方便管理”挂在嘴里。在他们的眼里不是管理为人性服务,而是人性服从于管理。这样,分数评价就成了最直接、最简单、最公平、最科学的管理。我认为,教育评价不能只用科学手段,因为教育本身就不只是科学。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唯分数”评价机制,就是让所有的教培机构永远关门,“减负”也基本不会有真正意义上的效果。
现在的名校,多跟政绩捆绑,多跟学区房捆绑,多跟利益捆绑。制造名校约等于开印钞厂。大家都等不及了,超级中学便开始集团化了。稍懂教育逻辑的人都知道,人无法复制,教育也就无法复制。但试卷是可以复制的,标准答案是可以复制的,学区房也是可以复制的。有多大的利益,就有多大的胆量无视孩子,藐视逻辑,破坏规则。一些坏人已经混进教育内部了,他们同时干着这两件事。(作者 詹大年 昆明丑小鸭中学校长 爱心与教育研究会会长)
更新:2021-10-07 05:31:48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