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欣哥聊课】新生态教学媒介中的人

作者:张欣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1692


人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包括教师、学生、学生的家庭成员、社区相关人员。

(一)学校师生之间的媒介关系

1.以教师为主体的师生之间的媒介关系

工业化时代学校的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主体、主导、主要方面的地位不可撼动。课程是工具,学校教育工厂化,教师就是制造”产品”的操作者。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由教师来“主宰”学生,教师“主动(观)”教,学生“被动”学。教师如同蜜蜂,采什么花,酿什么蜜,什么时间喂“蜜水”给学生,喂什么蜜、浓度多少,都由教师这只“工蜂”来决定。可怕的是,不经意间,有时候,万一教师产生些“蚊虫”的性质,教育会怎样?以教师为“主宰”的师生媒介关系,实在不可取,可是,我们有些教师至今仍抱着不丢,应该反省。

2.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之间的媒介关系

曾几何时,教师的教案变成了学生的学案,备教变成了备学,让学生站在正中央,一切以学生为主体,一切围绕着学生转。课程不再是工具,而是产品,拿出好的课程产品服务于学生这一消费群体,教学媒介的导向发生变化,原先是“我教师怎样教,你学生就该怎样学”,现在大翻转,“我学生想怎样学,你教师就需怎样教”,供给侧发生了变化。教学媒介倾向于“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从训练为主线”。我们说过,媒介有牵线、撮合之作用,但其中的指向性很重要,从教师的教中心向学生的学中心转变,教学媒介的倾向性、指向性起着巨大作用。也就是教育理念的指向性决定教学媒介的倾向性,可惜,在这方面研发的人很少。

3.师生之间互为主体的媒介关系

如果把以教师的教为主体,称为师生之间第一种教学关系,把以学生的学为主体,称为师生之间第二种教学关系的话,那么,我们把师生之间互为主体,称为第三种教学关系。这一点很重要,我们说教学媒介有牵线、撮合的功能,最重要的是有倾向性、指向性,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互为主体——双主体,媒体的倾向性、指向性就可以因时因势在师生之间游走。这样的教学关系优于前两种,如同“太极图”一样,虽有阴阳两极,但在转动起来后,就分不出“阴”极和“阳”极,师生之间师也是生,生也是师,生生之间也可以产生“师与生”的关系,师师之间也可以产生“师与生”的关系,在这样和谐的师生之间双主体教学关系的互动中,教学媒介的内涵会更加丰富起来,形式会更加多样起来,功能会更加强大起来。这也是对“课程是个过程”的强有力支持。

人本身就是教学媒介,师与生主体地位的变化,决定教学媒介功能发生变化,只有考虑到这些,除了人自身以外的具体教学媒介才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和科学的应用。

     

(二)学校师生与家庭成员之间的媒介关系

自媒体也好、融媒体也好、全媒体也好,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不同,媒体呈现出的倾向、功能、作用就不同。学校师生与学生个体所在家庭成员之间的教学媒介关系,首先要确定都是第三种互动的教学媒介关系,即双方互为平等的主体,像转动中的太极图,呈现双主体阴与阳,但阴阳又能融通,在转(运)动中整合为一体。接下来,可以把学校师生与学生个体家庭成员之间的教学媒介关系分为三种:

第一种,学校教师群体与学生个体所在家庭成员互动的教学媒介关系。

从我国家庭教育现状出发,如果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联手的话,还是应该以学校教育为核心,带动、辐射家庭教育。按此推理,应该以学校教师为主导,把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状况,告知个体学生所在的家庭成员,把学校所设计的育人方案,所需的配合,所要求的行为准则都建议给学生个体所在的家庭成员,而家庭成员一方反作用于学校发布建议的教师群体,告知学校中的教师,家庭所要采取的配合方案、采取的措施、力所能及的行动支持等。这一教学媒介关系中沟通很重要,信息化时代,在技术上不存在问题,只是缺乏沟通的机制、沟通的框架、沟通的内容,以及沟通后联手的教育行动。

第二种,学校学生个体与学生个体所在家庭成员互动的教学媒介关系

学生把自身在校的学习生活情况,客观、及时地告知给家庭成员,家庭成员再参考学校教师群体告知的情况和教育方案,制定与学生个体告知情况相吻合的多维度方案,参与到学校教育的辅助教学之中,融通到自己孩子的成长养育之中。在学校教学中,师生是教学中互动的双主体媒介关系,在学校与家庭教学中,学生个体和自己的家庭成员是教学中互动的双主体教学媒介关系,与此同时,家庭成员还要和学校教师群体也保持教学中互动的双主体教学媒介关系。

学生个体和家庭成员互为主体的有效互动,是在双方都认可学校方案的前提下进行的,这种参与人之间媒介关系活动的有效性是媒介功能极为看好的一个方面。

第三种,学校师生群体与学生个体家庭成员之间互动的教学媒介关系

学校师生为一方,学生个体家庭成员为一方,双方成为互动的双主体教学媒介关系,这与前两种不同的是,学校师生默契后成为一方的主体,与学生个体所在家庭成员生成教学媒介关系,展开教学。

学校“布置”给家庭成员的“配合任务”,大多数是以这种教学媒介关系进行的,需要加强的是,双方是平等的、互为主体的,不应该是不对称的。以前,往往是家庭成员是渺小的、被动的,同时又是“招不得、惹不得”的,与学校方面“不对称”。这一点,有学校师生方的责任,也有家庭成员方的不自信,没有抽出一定精力、时间去提升自己的教育能力有关。        

                     

(三)学校师生、家庭成员与社区相关人员之间的媒介关系

这里先要厘定三个内容:其一,学校师生和学生个体所在家庭成员面对社区相关人员来说,他们已经成为一体,已与社区相关人员之间构成教学媒介关系。不过,这不影响学校师生与社区相关人员,家庭成员与社区相关人员分别又与社区相关人员构成教学媒介关系。也就是说,与社区相关人员分别构成三种教学媒介关系。其二,社区相关人员是由哪些人员构成?可以这样说,社会上与教育有牵连的人员都应该是“相关人员”无论是固定的还是临时的,长期的还是短期的。我们说,找相关人员其实就是找相关人员管的事、管的物,我们是想从中获取教育方面的“东西”,当然,与相关人员交流这些事、这些物的看法和思想中,也能获取教育方面的“东西”。其三,学校师生和学生个体所在家庭成员有目的、有计划去接洽社区相关人员、体现出的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想从社区教育那里获取什么。首先,想要获取的是探究性学习的课程活动平台和探究性课程资源。次之,想让学生有计划地融入现实社会中,有目的地体验生活、增长才干。再次之,联手社区教育,构建具有信息化时代特征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生态圈。这种教学媒介关系如果能够建立,教育教学的空间、时间会更加地扩大、延长,教育教学的内容、形式会更加地丰富、多样。

1.学校师生与社区相关人员之间的教学媒介关系

我们说过,关系就是媒介,媒介就是为相关人群进行牵线、撮合,是对事和物指向性很强的一种获取。学校师生针对社区而言,是想通过相关人员获得研学旅行的活动平台,进行课标上要求的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以学习者个体成长为中心的课程分支体系中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我们不建立三位一体的教育生态圈,社会上众多的课程资源就不能为“学生”所用,就不能很好地把这些课程活动资源转化为“课程产品”、“课程过程”。社会上众多的课程资源中有人文类的、科学类的、自然类的、军事类的等等,只有学校教育中的广大师生亲自参与社会上课程资源的开发、编制,以学习者个体成长为中心的研学旅行指向的探究性学习才能顺利进行。如果双方不把课程资源研发成课程产品,探究性学习这项教学工作会事倍功半,甚至会夭折。这也是我们这项教学工作一直没有进展的原因。

另外,社区义工教学基地的建设,稳定的校外德育基地的建设等等,如果当事双方的人员都能够积极牵线、主动撮合学校师生与社区相关人员,双方人员群策群力,共同谋划,使社区教育也纳入学校教育内容——课程内容之中,学校教育教学的意义会更加广泛和重大。教育生态圈就能圆满构建起来,发挥应用的教育功能。

2.家庭成员与社区相关人员之间的媒介关系

如果只是“家庭成员”(这时的“家庭成员”中包括学生自身)与“社区相关人员”之间构成教学媒介关系的话,学生自身可以以家庭成员中一分子与社区相关人员发生教学媒介之间的关系。这时,家庭要求社区提供的教育功能,可归类为三方面:其一,提供研学旅行基地,即可满足家庭“团队”的探究性课程实施的课程活动平台和“课程产品”“课程过程”。其二,协调“教育邻居邦”的建立,在居住小区里,由居住小区相关人员出面,组织左邻右舍有学生且家庭背景大致相同,对教育子女有共同意愿的家庭,成立能使学生在居住小区开展的活动中成长的社区组织一一邻居邦,实施各种有益于各个家庭中子女成长的社本化课程体系。其三,协调、组织有意愿的家庭去敬老院、孤儿院、贫困家庭等弱势群体居住处,确定帮扶、慰问对象,居住小区相关人员对辖区内家庭成员中的孩子(学生)进行孝道、慈善等仁爱教育,这是一项在我国基础教育中比较空白的教育工作,之所以开展不好,其软肋和短板是居住小区相关人员做为“教学媒介”,没有做到位,丧失了许多教育学生的良好机缘,有时良好的教育机缘就在身边,可我们往往视而不见,置若岡闻,白白可惜地流失掉。里面的原因许许多多,但双方都没有看到或者说没有发现对方的需求,双方人员之间的教学媒介关系的质量有待提升,居住小区相关人员除了做好保安,收好物业费等工作外,还要会展示、会陈述居住小区应有的课程资源而进行有品位的居住小区(社区)教育。由于这一关系中的教学媒介不畅或者是空白,影响这一空间教育资源、课程产品的功能开发。这是一脉待开发的教育“富矿”,有着极大的开发价值。如果双方人员之间的教学媒介关系职能正常进行的话。

3.学校师生、家庭成员融为一体,与社区相关人员的教学媒介关系

前面分别阐述了学校师生与社区相关人员之间的教学媒介关系、学生个体所在家庭成员与社区相关人员的教学媒介关系,由于种种原因,分别与社区相关人员开展互动,困难比较多,因为学校不太了解社区,家庭又掌握不了系统的教育内容,这样一来,功能效果不是太好,而一旦学校师生和每一个学生所在的家庭成员都凝聚为一体,它的意义在于学校、家庭都有共同的成员(学生和孩子),学校和家庭又能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强强”联合,与社区相关人员之间构成教学媒介关系,学校师生和家庭成员共同的话语权和活动水平会影响或者“教会”社区相关人员的“交流、沟通”,只有双方人员在教学媒介方面相对称,双方都有交流、沟通的资本和话语权,这种人与人、人群与人群之间的教学媒介的对接,才有真实的、实质性的教育意义。在这方面,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确实是个弱项,弱到这方面的教育功能没有显现出来,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应该研发“怎样去做”才是。


更新:2021-09-28 10:28:51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