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欣哥聊课】新生态教育的媒介理念

作者:张欣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1492

媒介,使双方(人或事)发生关系的人或事物。媒,介绍之意,有牵线、撮合的意思。介,在两者当中,还应该有明确的指向性。在英文中,媒介“media”是“medium”的复数形式,它大约出现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本义是指事物之间发生关系的介质或工具。这种广义的“媒介”,不仅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时有所闻,比如:“绣球是传递爱情的媒介”,“蚊虫是传播疾病的媒介”,“教师的使命是“传道、授业、解惑”。就是在传播学著作中,对媒介的研究也层出不穷、屡贝不鲜。在麦克卢汉(M.McLuhan,1964)的笔下,媒介即万物,万物皆媒介(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而所有媒介直接或间接地都与人体发生某种联系。例如:石斧是手的延伸,车轮是脚的延伸,书籍是眼的延伸,广播是耳的延伸,衣服是皮肤的延伸等等。可以说,媒介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媒介,又是一种关系。所谓关系,是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状态的好与不好,直接影响事物之间相互依存的质量。以往,我们只注重“教课本”,好象“课本”上的内容就是教育内容、课程内容的全部,后来,我们又上升到“用课本教”,以课本上的内容为核心,辐射到相关方面。但是,无论是“教课本”,还是“用课本教”,还是没有离开课本。因为,课本不全等于教学材料,只是教学材料的一部分,而且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课本在教学材料中所占的比重会越来越小,把课本当成教学材料的全部,无形中人为缩小、限制了“信息源”。其实,承载教育内容、课程内容的教学材料,不仅仅只是传统的纸质“课本”这一媒介,应该更广泛,广泛到教学活动中的人、事、物都是“课本”,都是承载教育内容、课程内容的教学材料。总之,教学过程中能发生关系的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都可以设计成承载教育内容、课程内容的教学材料去完成教学任务,这样才能体现出习总书记说的:人人皆学、时时可学,处处能学。

凡是能使人与人、人与事物、事物与事物之间产生联系或发生关系的物质,甚至人自身,都是广义上的媒介,都是广义上的教学材料,都能承载教育内容、课程内容,都能去完成教学任务。

用媒介的理念去考量、设计课程和教学行为,也是一切皆教育、一切皆媒介、一切皆关系、一切皆内容。学校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一人一物,一切教学设施设备都发挥着媒介作用。知识内容与学生之间,教师是媒介、书本是媒介、参与的一切都是媒介;学生与教师之间,知识内容是媒介、教室(课程活动平台)是媒介、一切和师生有关联的事物都是媒介。特别是在信息化时代的当下,要用新理念去看待媒介,要用新的方案去指导教学行动。我们要理清楚媒介概念的内涵,界定好媒介概念的外延,明确学校教育活动中媒介的分类、功能、使用。在混合式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学行为有大的变化的话,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我们重新认识了教育媒介,是我们让教育媒介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而导致教学行为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依从“一切皆媒介”的理念,教学媒介的范围将远远大于传统意义上的教学媒介,需要重新分类定义。我们按照教学活动参与对象,可以从“人、事、物”三方面对教学媒介进行分类。


更新:2021-09-27 05:38:18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