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欣哥聊课】网联与环境

作者:张欣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1575


不要说古代、近代走过来的人对我们使用信息化技术让他们瞠目结舌,就是生活在上世纪末的人们,也与逐渐浸润在信息化技术中的我们许多行为也截然不同。对当代教育而言,“互联网”的加入,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植入,才能产生有别于传统教育的自身结构,才能诞生信息化时代教学的自身结构,也就是说,信息化时代基础教育自身结构的标志之一是智能体系,即智能化+学校本体的办学理念体系+学生能力形成的系统,而其中智能化载体就是“互联网+”。我们说“互联网+”自身结构的有机组成,是物联网、事联网、智联网、创联网,这四网的串联、并联、网状相联、多维多面立体网联,将会使教学发生巨大的质的变化,而这巨大的质的变化的呈现,就使教育生态环境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因为网联天下,使环境发生变化,因为“网联”天下,使地球变“平”、变小、变成了“地球村”,因为网联天下,随时随地、任意交流的新的人类生态圈诞生了,这其中包括教育生态圈。

首先,教育生态圈是个物理环境的变化。传统教学中多是线性地使用物理条件和物理场域,大部分只在所处显性物理空间进行教学,而逐渐浸润在信息化时代或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的教学,不仅仅特定在一个显性物理空间、物理条件下进行教学,而是在多个任意的“显性物理空间”里,在任意“物理条件”和“物理环境”中,在线上线下随意调动“教学现场”,打个比方,就象虚实相融的“七巧”板,可以任意、随时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进行线上线下同步进行的混合式教学方面的排列组合,在这方面运用自如,应验了一句俗语,“只有想不到的(教学过程),没有做不到的(教学过程)”。闭目回忆一下工业化时期学校物理条件和物理场域中师生的教学状况,在“工厂化”建筑的学校里,在“火柴盒式的一排排、一层层教室里,从教师为中心,课程只是个工具,在随心所欲地制造着“产品”。而信息化时期学校物理条件和物理场域中师生的学习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呢?在这里,以学习者个体成长为中心,课程不仅仅是工具,课程还是个产品,课程更是个过程。

其次,是行动教学环境大大增强。行动教学环境可以说是手动去做的教学环境,也可以说是探索践行的教学环境。以前的教学环境,只是局限在传统的学科教室里,而现在虽然还在传统的学科教室里,但网联天下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任师生骏马驰骋,已决定了行动的环境不仅仅是动手拿笔书写纸质作业,而是动手可以做一切可以想做的。另外,智能化、课程化的校园,使学习平台(即课程活动的平台,即课堂)已推倒传统学科教室的四堵墙,泛化到课程化校园,拓展到校外的课程基地,使拓展型教学单元和探究型教学单元自然而然地与基础型课程单元融通为一体,有了更大的动手去做的学习平台。

而且在数字化智能系统支撑下,提高了原先传统作业的效率,也拓展了作业的类型,例如:3D打印、虚拟化“产品、作品”等。这类“产品、作品”型的新式作业,是传统型的纸质作业不可想象、不可能做到的作业类型。这类“产品、作品”型的新式作业设计、使用得当,对教学的促进是传统作业不可替代的。这类新式作业的尝试与创新,会使教学的过程、环节、行为发生变化,会使教学产生一种新的气象、景观。

第三,是意念环境的呈现,也可以说是心态环境的呈现,就是所谓的“第六感官”能够得到“物理”的有形呈现,并且能拿过来进行人与人之间有目的、有计划的显性交流,而且是随时随地的任意交流。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我们每一位参与者脑子里在想什么、是在意念中完成自己思路的心声,不可能瞬时、大面积、双向和多向与想要共享、交流、论辩的人同时发生、交流的,而在“互联网+”结构元素智能化网联支撑下,每一位参与者脑子里的意念、心态、思路的心声都可以随时随地、任意地与任何地方中的任何人进行个别的、群体的、双向与多向的交流,这一学习环境的提供,使作业的表达、沙龙的场域、思想的融通变得是那么的显性、及时、便捷,甚至是无所不能。在信息化时代的教学过程中,还是应允了那句俗语,“没有想不到的,只有做不到的”,问题是我们想了多少?又做了多少?敢想了多少?敢做了多少?

我们说“互联网+”是工具,当然,“互联网+”自身结构中的物联网、事联网、智联网、创联网也就是工具,但它们不是一般概念的工具。整个人类世界因“互联网+”这个工具发生了巨变,不可预料地改变着人类的社会行为,改变着人类的社会生态环境,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已不是人体自身以外的工具,而是人体自身器官功能性“工具”,随着不久的将来,手机将消失,智能芯片植人体内或者像戴手表、手饰的那一天的到来,这一变化才是“互联网+”在人类社会生态环境中的根本变化之所在。我们应该站在这一境界、高度在教学中使用“互联网+”,而“互联网+”这一“人体器官”在每个人身上、在每群人身上、在所有人身上发挥怎样的“器官”功能呢?这一“器官”在人体器官分工中“主”什么呢?怎样“主”呢?这是个很有趣味的新命题。

一、物联网嵌入教学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其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其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和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也就是物物相息。物联网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和普适计算等通信感知技术,广泛应用于网络的融合中,也因此被称为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物联网是互联网的应用拓展,与其说物联网是网络,不如说物联网是业务和应用。因此,应用创新是物联网发展的核心,以用户体验为核心的创新2.0是物联网发展的灵魂。一一摘自搜狗百科

教学过程中应用物联网,至少要从以下三方面切入。

(一)物联网所联物体渗透到教学管理系统之中

不在一个空间的功能性物体,在智能化“互联网+”的驱动下,为设定的目标发挥其功能,这是各行各业都能设计出的物联网功能。我们在教学中也追求这一目标的实现。

例如:智能化物联以下设备:学校门禁设备、教室里的电子白板、阅卷扫描仪、走廊里的数字化投影设备、校园广播设备、不同形式的数字化输入输出终端设备等等。智能化网联这些设备会出现什么样的管理程序和管理效果呢?

学校门禁设备识别学生准时、安全到校,考勤并发送给相关人员。进入教室上课,电子白板支撑着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按规定完成的作业;通过阅卷扫描仪,及时判断、分析学习的状况,并给出个性化的递进建议;走廊里的数字化投影设备提供着课间活动中另一种具象的、互动的学习方式的课程内容;室外电子显示屏发布着一些教学的跟进式提示和要求;校园广播设备根据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案,播报着相应信息,在各种各样的数字化终端输入输出着学习者想要输入和呈现的学习内容。

如果我们系统地开发出智能化物联网所物联的物体(设备),教学管理中的引领、修正、反馈、督导会有效而快捷,可以使教学高效运行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物联网所联物体融入到教学工具系统之中

不在一个空间的功能性物体,在智能化“互联网+”的驱动下,成为教学过程中的工具,发挥着教学工具的作用,有力支持着教学过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也要追求物联网所联物体成为教学过程中的工具,融入到教学工具系统之中,强有力支持教学过程去完成教学目标。

如何拓展物联网所联物体的工具性职能,要从以下三点去思考。其一,不同时间、空间使用的教学工具,可以在线上物联,解决当前正在进行的教学问题,以期达成教学目标。其二,一个时空范围内的工具,整合线下实体工具和线上虚拟工具,统整联动去解决教学问题,以期达成教学目标。其三,在线上虚拟空间创造工具,利用这些虚拟工具去解决当前教学中的问题,以期达成设定的教学目标。

(三)物联网所联物体整合到课程内容系列之中

各种形式的物体,无论是线下真实的,还是线上虚拟的,通过物联网,整合后可以充当某些课程的内容,以一种全新的教材形式呈现,服务于教学,成为课程内容的一部分。物联网所联物体承担课程内容,至少有三种情况:

其一,把线下实物拍摄下来放到线上,编制到课程内容之中,以此完善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其二,根据某些课程的抽象内容,在线上调集、搬动“物体”,使其抽象内容具象化,静态内容动态化,动态内容静态化,微观内容可视化等等。这种对课程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的再创造,用设置与创编丰富着课程内容,使学习者融入课程内容之中,实施教学,效果会更佳。

其三,在探究型课程单元中,利用线上线下的物体,创编课程内容,生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些构想都不是传统教学中的物体嵌入教学课程之中所能比拟的。课程是个过程,只有在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中才能实现。

二、事联网嵌入教学

事,事情。人类生活中的一切活动和遇到的一切社会现象。事联网,就是主体参与人群通过互联网把想要了解、经历、处置、生成的生活中的活动和遇到的社会现象用大数据记录下来,系统制定相应方案加以解决。事联网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中有着其它教学形式无法可比的优势,运用得当,对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互联网+大数据=事联网。采集样板、云计算、智联、创联,在人工智能参与下,事联网不但可以提高办事效率,还可以创造对问题解决的方案,还可以创生出新事物形成的途径和过程。互联网是工具,主体参与者让采集的数据、样板通过网络,将人的行为融入进去,人机双方的智能并进处置问题,就可以办成事情,就可以解决问题。事联网的大数据还可以记录事件的流程,还可以将所有的事情,无论是发生过的、正在发生的、将要发生的,都“神奇”般联接起来,这种超强功能的链接,可以创生出完成教学目标的新方法、新途径。社会活动是因事情而相连,事联网的核心功能就是让人们因事情而行动起来,参与进来,做得出来,以此改变社会现象,很好地解决问题。

总体来说,事联网所联事情有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通过线上记录活动流程中的大数据,记载正在生成事情的全过程。既然生成了事情,也就是解决了预设的问题,或者是用生成的事情去解决相应的问题。第二种类型,是现实社会已经发生的事情,把这些曾经发生的事情在线上线下加以记录,经过精心设定的软件加以分析,以此当成“工具”或手段,用来解决想要解决的问题或者是生成想要达到的目的、事情。第三种类型,是现实中没有发生的事情,为了达到某一设定的目标,在线上线下创造、生发出事情,用创造生发的这一事情达到设定的目标,或者能促使设定目标的达成,使之成为设定目标完成的抓手和平台。

鉴于此,事联网用于教学,应该从以下三方面去进行系统思考:

第一方面,教学过程中正在生成需要记录、管理的形成过程中的事情。第二方面,教学过程中,已经发生过的事情,基于一个主题、一个项目、一个目标,把相关的事情网联起来支撑教学。第三方面,因为人为的教育命题之需,主体参与者人为创生、制造出事情的发生、发展、转折、高潮、结果等,并把它网联起来,在这一过程中去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去为教学服务。现阐释如下:

1、教学过程中正在生成需要记录、管理的形成过程中的事。

“良好习惯、美好人生”,这是河南省洛阳市洛龙区第一实验小学的校训,她们学校的课程建构和教学实施也是这样进行的。她们把良好习惯分为学习、礼仪、生活三类,一学年内指令性、指导性、建议性养成三类中的各层次中的各一种良好习惯,小学阶段六个学年就要养成“3(类)×3(层次)x6(学年)=54(个良好习惯)”。每一种习惯的养成,是由事情来渗透的,即需要教学过程中正在生成需要记录、管理的形成过程中的事情。这类正在生成的事情,要有数据记录和分析,每一种习惯养成、事情形成过程中的节点、维度等,都要有管理内容的跟进,而在这一形成过程中,又是如何参与、嵌入到其它的教学内容活动中的,也要有教据记载和管理内容跟进。事联网线下数据,样本的真实采集,线上测评要及时提供,这能保证正在生成的事情健康发展。这种线上线下的同步进行,对洛龙区第一实验小学良好习惯养成起到了很好的维护和支撑的功能。这是事联网的关键所在。

教学过程中所有欲意形成的、正在生成过程中的事情(教学目标),都要开发、利用好线上线下同步走的智能化的事联网这一无比强大的功能。

2、教学过程中,基于教学主题、项目、目标,把已经发生过的事情网联起来,为正在发生的事情,即完成教学主题、项目、目标而服务。

没有事联网时,我们在传统教学中也进行类似的教学策划,但受各方面条件限制,不可能达到“互联网+”下的事联网那么四通八达的效果。这就象写作中的散文一样,教育中的有些命题,追求形散而神不散,用多方面的事情做为形散的论据去论证神不散的论点,“互联网+”下的事联网就能完美地做到这一点。比如:教育学生珍爱生命的主题,用“互联网+”下的事联网,可以具象呈现胚胎生长过程,可以快节奏演示从零岁到十七八岁的成长变化阶段,再辅以成长自身本体千万个不易的小事件,再调动外界客体各方面曾经发生的事情来佐证,生命成长的艰难、具象、生动,以全新的信息输入方式渗透着,多角度地把生命的来之不易展示在学生面前,这对珍爱生命教育的质量会有不可比拟的效果。

智能化的“互联网+”,根据教学要求,可以迅速检索、提供针对性强的事件论据证明说点的正确或驳倒论点的谎谬。事联网提供的事情可以精准剪辑,可以具象呈现,可以任意回放,可以假设指向性编辑,对事联网中事情的教学设计和应用,是工业化时期传统学校的教学不可能办到的一种教学手段,可是,对“事联网+”这头“毛驴”来说,它能极大改善人的步行和人的负重,但我们却视而不见地白白搁置着这一“优势”,在这方面到底研究开发了多少?应用了多少?把它比喻成“骑着驴找驴”不太恰当,有点儿牵强,但说成“守着事联网这一金山没饭吃”呢?“拿着金饭碗去讨饭”呢?

有一种教学策略就是找事,找到已经发生的事情并办成想要办的事、去解决教学目标中其它的事情,就是在解决教学问题,分析一下:教学中的事情解决了,从而教学目标、教学任务就完成了。完成教学目标,实质上就是在解决各种各样的事情罢了,而这些事情在传统教学中系统串联起来,系统管理起来,是很难办到的一件事,会让人手忙脚乱、眼花潦乱,甚至是“按了葫芦起了瓢”,是不可能做到的,但是,在智能化“互联网+”下的事联网中,所有教学中的事情都能串联起来,并且,从理论上说是想怎么串联就怎么串联,在强大的智能体系支持下,都能使其系统化,都能迎刃而解地完成教学设定的目标。事情的最大特点是用语言描述,当然也包括空间语言和视听语言,它没有重量,不占空间,召之即来,随意组合。

3教学过程中,因教育命题的需要,人们创造生发出专门为教学推进而设计出事件,去支撑教学。

主体参与者的师生,人为创造、生发出一些事情,在这些事情发生、发展、转折、高潮、结果、评价的过程中完成教学目标的训练、习得和能力的形成。事联网对这一过程系统的维护、管理,就是很好地创生了一个教学过程,就在支撑着教学、就是在为教学服务。例如: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区东新安街小学设置的果蔬课程,就是把所学的各学科知识,根据黄瓜、西红柿、豆角、茄子、辣椒、苦瓜等果蔬从种下种子到收获果实,整合所学的各学科知识,创造、创生出“以公民教育为中心课程分支体系”的果蔬培植课程,综合应用到“种植果蔬”这一事情上来,从土壤、选种、育苗到整枝、开花、结果、收获评比各阶段,事件层出不穷,事件一个接着一个,件件是都要应用所学的各学科知识去处置,在处置过程中完成教学目标的能力训练,这件“果蔬种植”大事的圆满完成,期许的许多教学目标也就完成了,充分体现了课程是个过程,在这个课程的过程中完成教学的各项任务。

事联网是信息化时期学校教学的一种新样态,我们如何去建构与实施,确实是摆在面前的一个全新课题,事联网在教学方面的功能性潜力巨大,就看我们怎样去对待、开发和使用了。

事联网可以极大提高教学效率,这是毋庸置疑的,用数据等记录正在生成的事情,是对教学行动结果的过程性支持。利用现实已经发生的事,是对教学行动结果的工具性支撑。教学中创造、创生的事情,是对教学行动结果的综合性支撑。事联网网联这三类事情。用这三类事在事联网参与下进行教学,我们的教学会更加精彩。

三、智联网嵌入教学(上)

智联网是由各种智能体,其中也包括人类自己大脑这一智能体,通过互联互通形成一个巨大网络,其目的是集小智慧为大智慧,群策群力,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社会,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

最简约的智联网的诠释,是由三个智能体(一个人、两个人、三个人),三台终端机(一个人守着一台),还有一台服务器和一个信息处理模型组成。还有一种诠释,智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无线电通讯信号为载体,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和互联网相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以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摘自搜狗百科)。

教学中所谈及的“互联网+”下的智联网,指向的是第一种诠释,注重、强调人的智能参与,况且至少是三人以上。而第二种诠释,排除了人,没有提及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参与,应该归类于智能化程度较高的物联网范畴。教学中的智联网,必须要有“人的大脑”的参与,是“人的大脑”借助于智能化硬件设备和解码编程的软件工具,进一步发挥人类大脑的聪明才智,或者是进一步提升、修炼人类大脑的聪明才智。

我们在课程改革与教学优化中研究、开发、使用智联网,应该指向下列三条。第一条,人与人通过互联网链接的智能设备,将参与者各自大脑中规定的指向性和不确定性的所思所想所疑所虑,进行教学中思维、论辩、主张等的交流、碰撞、辨别,以此提升个体或个体所在群体的心智水平。第二条,人与计算机相关智能软件在处理课程改革与教学优化问题时,两种智能即人的大脑智能和计算机等设备的智能的智能联通的交流,目的也是为了提升个体或个体所在群体的心智水平。第三条,是人与人通过人群的大脑智能与编制的智能软件的智能,通过互联网这一工具,对教育、教学的命题、项目等的操作性、过程性解决问题的智能汇聚和智能积累,也是为了提升个体和个体所在群体的心智水平。可以说,智联网是一切为了人的心智水平的提升而运转。

归根到底,智联网是为了达到人的智能与人的智能的最佳交流、融通、整合、提升。是人的智能与计算机软件智能为解决教育问题而产生共融,使人的智能因此又有大的提升。目的是启智慧能,让每一位学习者都能因“互联网+”下的智联网而积小智为大智,积人机单体为人机群体的集合,企图以云智联的更大平台去解决信息化时代学校教学中的疑难问题,提高学习者个体在信息化时代应该具有的心智水平,最终提高解决不断变化着的客观世界的复杂问题和解决自己生存问题的能力。

智联网在教学中的主攻方向一定要把握精准,它是利用智能化设备的网联,通过学习者个体和群体的主观能动性的智力参与,提高学习者个体和群体的心智水平。因为,只有一个人和一群人的心智水平才能直接决定一个人或一个人所在的团队在教学实践中多元能力的提升。

我们常说的没有知识就没有能力,其实,中间隔了个心智能力。正确的表达是没有知识就没有心智能力,没有心智能力就没有付诸于实践的多种能力。心智能力直接决定付诸于实践的多种能力,而知识不能直接决定,因此,智联网应用于课程改革与教学优化的重大意义是开发学习者的心智能力。

智联网嵌入教学(下)

有一个误区必须纠正过来,许多人以为智联网由智能化设备之间通过互联互通呈现出来。其实,这一定义不正确,起码在课程改革与教学优化中不正确,缺了主要因素一一人的大脑的参与。智联网应该是人的个体或群体的智慧,通过智能化设备的交换、碰撞、融通、整合,更加放大和创造个体或群体的智慧。需要强调或引起注意的是,在这里不但有智,而且还有慧,这个慧,单纯让智能化设备与设备之间互联互通,无法得到,慧,只有在人的参与情况下,才能生慧。另外,智联网独特之处,还有类似电影艺术中“蒙太奇”的功能,能在人的智慧和智能化设备衔接的连接之间,人与人之间的智慧借助智能化设备的功能、智能化设备与智能化设备之间在人的主使下,创生出一种全新的智慧。总之,智联网是机与机、人与机、人与人借助于机、机与机借助于人,产生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更多点子和策略的高水平工具。智联网在教学上还有一个强大功能,是在培植学生个体和群体发散性、创意性思维、或者叫创新思维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受传统教学惯性影响,我国中小学生求同思维、被动思维、归纳性求中思维的多,大大影响了发散性、创意性思维的产生,因此,也就影响了诺贝尔获奖者的诞生,究其原因,就是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发散、创新思维训练上出现严重问题。重知识灌输,不重创新思维训练。

这一次,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们完全可以乘势而上,借助“互联网+”下的智联网的功能,倾全力精心设计发散性、创意性思维的训练课程,借助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在这方面争取有大的、质的突破。如果真的有所突破,也真算是对我国课程改革与教学优化做出巨大无比的贡献。

智联网的建构、使用、融入课程、融入教学,要引起各界高度重视,尽快提到课程改革与教学优化的议事日程之中。

首先,是学校层面决策者们千万不要“叶公好龙”,而是真心实意、动真格地把智联网嵌入到校本化课程体系,结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设计课程内容,以终为始地二次开发学校层面的课程和建构自己的校本化课程体系。

其次,以此架构改变学校整体教学行为,组织、培训教师更新教学观念,知晓智联网系统在培养学生发散、创新思维方面的功能、价值,真心实意、积极主动参与到智联网的建构与使用之中,让自已和自己团队的教学升华出新样态。

第三,师生在确立的原则下,有一定互联互通下的智联规则和流程,并形成自动化了的操作和自动化了的参与行为,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智联网状态下的发散性、创意性思维的集成。

相比于其它高等动物,人靠思维“统治”这个世界,人的思维中的创新型思维又极其重要,而我国基础教育中最缺的、最短的板就是创新型思维,现在打翻身仗的机会来了,我们为何不牢牢抓住“互联网+”下的智联网,补齐我国基础教育中的这一短板呢!

四、创联网嵌入教学(上)

创联网,利用“互联网+”进行具有创造性的改变客观世界的线上线下融为一体的实践活动。创联网和智联网都有创新、创造的内涵,都有赶时髦的创客元素,但它们的根本区别在于,创联网不但有心智的创意,并且能付诸于客观世界的实践行动。而智联网只是心智的创意,并没有付诸于客观世界的实践行动。赶时髦的创客们的真实意义是利用“互联网+”,实施线上线下同步走的行动去改变客观事物,创联网的真实意义也是如此。

从某种意义上说,物联网、事联网、智联网所承载和发生的内容都为创联网所承载和发生的内容服务。或者说物联网、事联网、智联网所承载和发生的内容,都处在某一事物产生客观结果的过程之中,而产生事物的结果必定是创联网所承载的内容和客观世界中所发生的内容。从某种角度分析:创联网和物联网、事联网、智联网是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物联网、事联网、智联网是创联网的内涵?支撑着创联网?

如果有 “互联网+”下的创联网这一概念和平台,那么,创联网应用在教学实践领域,就是教学过程中“以终为始”的教学结果的承载体,就是学生学习能力达成的有效平台,也是教师施教能力达成的有效平台,是师生教学相长的有效平台,在现实教学中就是“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全过程的终结点,即终端。工业化时代传统教学完整的教学过程是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信息化时代混合式教学完整的过程,线下部分的表述依然如此,线上部分的表述是“信息输入、信息编码、信息输出”。而这个“信息输出”一定是产生了线下客观世界的实践结果,这是信息化时代“互联网+”教育混合式教学必须铁定的原则,不然,就不会产生良好的教学结果,这也是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大家往往忽略的要害点位,这也是我们反复强调混合式教学要线上线下同步走的意义所在。线上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正面的是哪些?我们如何加以最大化使用。负面的是哪些?我们如何加以最大化的避免。我们最终面对的仍然是真实的线下的客观世界,教学的行为也如此。

我们说,“没有课堂就没有教学”,课堂是载体,是课程的活动平台,课堂的优劣,课堂功能的多少,直接决定教学质量,所以,才有“没有课堂就没有教学”,“没有优质课堂就没有优质教学”的论断。而创联网就是信息化时代最有价值的课堂,它的优质与否,功能如何,决定着混合式教学实施的质量。创联网这一课程活动平台,承裁的是一群教学中的创客们在进行着后现代课程论中“课程是个过程”的理念,承载着信息化时代学校的教学实践。以学习者个体成长为中心的信息化时代的创客教学,追求以学习者个体成长为根本的创新型教学,因此,我们不妨把创客的概念牵移到以创联网为核心的课堂上来,使教学中的师生成为创客学习者个体和创客学习者共同体,去轰轰烈烈地演绎信息化时代版本的学校教学。

创联网嵌入教学(中)

“互联网+”下的创联网带来了线上创客空间,支持着线下创客空间,协调着线上线下整合为一体的创客空间,并且是“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给创客提供了宽广的舞台,也给学校教育中创客型学习者个体和创客型学习者群体带来了空前的便易和无限的可能。

在创联网这个广阔的课程活动平台一一课堂上,使“想怎样教就怎么教和想怎样学就怎样学”成为可能,应验了“没有做不到的,只有想不到的”这句话,所以,利用创联网所进行的教学,才能美其名曰地称为创客型教学,在这里,师生都是创客,都是创客型的教学者。鉴于此,我们不妨把社会上赋予创客的内涵迁移到“创客学习者个体和创客学习者群体”上来,真正尝试信息化时代学校全新型教学模式,而不是只把“互联网+”当成工业化时代传统学校教学中的辅助工具,不能把“互联网+”这么好的“螃蟹”,卖出个“白菜”价。

关于创客:

“创客”源于英文Maker,指不是以盈利为目标,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现实的人,是热衷于创意、设计、制造的个人设计制造群体。创客包括软件开发、艺术家、设计师等诸多领域的代表,他们均以用户创新为核心理念。

“创客”,简单地说就是玩创新的一群人。 Fab Lab及其触发的以创客为代表的创新2.0模式,基于从个人通讯到个人计算、再到个人制造的社会技术发展脉络,试图构建以用户为中心的,面向应用的融合从创意、设计到制造的用户创新环境。

创客体现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同时,有一种通过行动和实践去发现问题和需求,并努力找到解决方案的含义在里面。

创客者们的“玩”是一种状态:放松、惬意、自由。

创客者们的“玩”是一种实践:不但要动手,还要动脑。

创客者们的“玩”是一种分享:与他一起玩,才更有趣、更有意义。

创客者们的“玩”是一种境界:当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创客一起玩时,世界将因“玩”而改变。

创客的标准定义其实是未经最终确定的,有着多元化的理解,中国创客不仅仅包括“硬件再发明”的科技达人,还包括软件开发者、艺术家、设计师等诸多领域的优秀代表(摘自搜狗百科)。

创客,能给我们的“课改”带来什么?

创联网嵌入教学(下)

关于创客型学习者

创客型学习者能娴熟使用“互联网+”下的物联网、事联网、智联网,以创联网空间为课程活动的主课堂,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在兴趣、热情驱动下,清晰创客学习模式,在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过程中,获得学习者个体成长的多元能力,使知识、智力,方法、能力、心性、精神各层面的修炼都能在一个时空中同时得以实现。

创客型学习者,简单地说就是在创联网课程活动平台上积极尝试“课程是个过程”的师生。今后的师生,在创联网这一全新的课堂上,人人都是创客学习者,使教学发生根本变化。他们根据时代要求,开发、设置、实施信息化时代的教学结构和程序,热衷于在创联网空间的教学中,让自己个体潜能得到发挥,不但为自己的成长,同时也为全体人类去创建一种更美好、更优化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实践。

创客型学习者,全方位、成体系创造“互联网+”形式下的基于教学领域的创客形式,把Fab Lab(个人制造实验室)、Living Lab(生活实验室、体验实验区)、AlP(“三验”应用创新园区)、WiKi(维基模式)、Prosumer(产消者)、Crowdsourcing(众包) 等典型创客模式,创新、改造成虚实相融、功能齐全的教学空间(教室),使工业化时代的传统学校不但发生物理结构形态变化,而且也发生教学管理、课程内容与形式、教学方略与流程的变革,并且是质变、是基于人性化的“私人订制”的以学习者个体成长为中心的学校的全方位变化,使自教育成为可能,使自主、合作、探究来得那么轻松自如。在创联网这一全新课堂上,师是师,师亦是生;生是生,生亦是师,使这种教学过程中,师生双主体的生命共同体得以实现。这一变化是基于“互联网+”下的创联网提供的无限创意的教学变化。在创联网这一全新课程活动平台上实施教学,体现着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同时,有一种通过行动和实践去发现现实社会中各种问题和需求,在师生教学过程中就担当、承载解决现实社会中问题的使命,也使单科课程和整合课程自身结构中基础型课程单元→拓展型课程单元→探究型课程单元完整实施,在以一个课程活动平台为中心,互联互动的网联联动实施成为可能。

创联网课堂创新的创客型教学的内涵与外延是前所未有的一种全新的课堂教学形式,需要我们去认识,去审定,亟待我们去开发,去使用。

创客型教学要呈现一种状态:放松、惬意、自由。

创客型教学要完成一种实践:不但要动脑,而且要动手,不但在线上,而且在线下。

创客型教学要提供一种分享:不但与他人一起教学,还能空间更大地自主教学,使教学更加有趣、更加有意义。

创客型教学要营造一种境界:无论什么样的人,无论什么时间、地点,都能参与到教学中来。当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创客型教学时,世界将因“创客型教学而改变。

创客型学习的标准定义其实是未经最终确定的、有着多元化的理解,中国的“互联网+”下的创客型教学,不仅包括学生、教师,还包括家长、社区相关人员、各行各业关心教育的人士等共同参与其中,构成完整的教育生态圈,形成信息化时代教育的新样态,习总书记所说的“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首先在中小学学校教学中得以实现。

“互联网+”下的创联网,依托物联网、事联网、智联网的支撑,带来线上创客空间,统领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给师生的教学带来空前的便易,这是工业化时代传统学校望洋兴叹的地方。

创联网提供的课程活动平台,使想怎样教学就怎样教学成为现实,其中可分为三类。第一类,对学习者个体智力因素方面能力的生成。第二类,对学习者个体非智力因素方面能力的生成。第三类,对学习者个体创客素养的提升。

以前的传统教学,要想同时兼顾这三个方面,有些顾及不到,所以,忍疼割爱地要有所取舍,面对中招、高考的压力,取的是应试分数,保升学指标,舍的是其它能力,先顾住升学再说。现如今,“互联网+”下的创联网课程活动平台一一新的更宽广的多功能课堂,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能够从容应对学习者个体多元能力的生成,素质教育不是不要分数,素质教育不仅仅只要分数,“鱼和熊掌我们要兼得”,这是我们追棒“互联网+”教育的最大诉求。

我们仔细想一想:创客的真正价值之一,是生产、科研、发明、创造的平台发生了变化,由于平台的变化,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行为的变化。那么,我们基础教育领域中的教学呢?特别是教学所依靠的载体课堂呢?发生变化了吗?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了呢?如果把那么好的“互联网+”只当成传统课堂中的工具使用,是走不出原有教学的框框,“互联网+”教育是没有希望的。如果不仅仅把“互联网+”当成一个传统学科课堂上的工具,还要当成一个全新的多功能的课程活动平台一一课堂,还要当成课程内容和形式的一部分,还要当成教学结构和流程的一部分,那时的教育、教学才会发生喜人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更新:2021-09-23 11:33:56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