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欣哥聊课】培植三生内涵,健全人格体系

作者:张欣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1443


三、 第三节  学习的技能素养  

学习的技能素养,决不只是“术”和“器”那么简单的技术问题,而是“道、法、术、器”融通、整合在一起的一个集合体的复杂问题。“道“,客观规律。道法自然,不了解世间万物规律的变化,一切无从谈起。“法”,是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规则,即德行、依法办事。“术”,完成目标的技术。“器”,为完成目标,辅助技术,支撑实施教学过程的工具、设备和场地。前文说过,一个人的素养存在于社会交往中的言行举止、服饰打扮之中,而这中间的技能素养最能体现出来,那么,技能素养中的学习技能素养就更加能够体现出来。
   学习实施中的学习技能素养,其一,要把已掌握的学习技能素养最大可能地使用出来,发挥其作用。其二,在实施的学习过程中把将要掌握的学习技能素养,也要应用出来,而且要淋漓尽致地应用出来,在应用中得以巩固,不然,怎样习得。其三,就是结果。通过已掌握的学习技能素养生成新的技能素养,包括学习的技能素养。关键还看中原来已掌握的学习技能素养加上现在新掌握的学习技能素养,二者“1+1>2”,形成更大的学习技能素养,其学习技能素养的内涵与外延、功力与作用会成“几何”状增长,给学习带来的效益是可以想象的。这样的表述并不是在创编“绕口令”,也不是在“玩”文字游戏,而是在尽可能通俗化地逻辑分析教育的“怎样干(方法体系)”,我们说,有了“怎样干”,才有可能进一步生成“这样干(操作体系)”和“谁来干(执行体系)”。
   为了达到我们设置的教育目的,我们要把“道、法、术、器”进行综合应用,而它们之间又可以相辅相成,“砥砺前行”,所以,学习的技能素养不仅仅是简单的技术层面的问题,也不是简单的“器皿”——工具、设备、场地载体的应用层面的问题,而是一个人“又红又专”、“德艺双馨”,成人、成才、成功的生命成长的大问题。但也确实是一个人、一群人,以“术”和“器”为手段、为“主打”地作用于客观世界,一定是“道”也在其中,“法”也在其中,这也是我们强调、主张教育重要性的一个方面,即培养人的技能素养就是在完成教育的使命。一个有技能没素养或素养不高之人,可用吗?既使可用也不可大用,或胜任不了大用。一个有素养没技能或技能不高之人,可用吗?既使可用也承担不了“大任”,因为,心有余而力不足,不能承担起更大的社会责任。而一个技能高超,素养又高的人,会怎样呢?
   技能素养就是成人、成才的集合体,当然,学习的技能素养也在其中。      
   如果技能素养是海平面上冰山一角的话,那么,学习的技能素养就是这冰山一角中的“冰尖”部分,即“金字”塔的塔尖部分,是技能素养中的精华部分。试想:一个人有了“超强”的学习技能素养,注意,不单单有高水平的技能,还有高品位的素养,世上什么事情能做不到?
   技能素养外在呈现时,虽然“术”和使用“术”时需要的“器”多了些,好象看不出“道”和“法”,但人的任何行为都离不开他主观的价值取向和兴趣爱好。倘若两个人拥有同样的技能,一个人处在“我要干”的主动激情状态,一个人处在“让我干”的被动消极状态;一个人有责任感、有情怀、敢于担当,感兴趣,一个人没责任、冷冰冰、事不关己,没兴趣,两人虽然拥有同样的技能,但产生的效果会一样吗?
   “术”和“器”离不开“隐藏”在海平面以下的“道”和“法”强大、厚重的根基。海平面以上的“术”和“器”呈现出的越强大,海平面以下的“道”和“法”蕴藏的根基就越强大、厚重,它们之间成正比。卓有贡献的科学家,令人钦佩的大国工匠等等,都有着深厚的国家情怀、人文素养和对客观规律的正确认识、以及能够按客观规律的法则执行,如果没有这些支撑着素养,技能再高也发挥不出更大的作用,这就是“骨骼和肌肉和筋”的关系。而能凝聚这些的,就是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在一个人、一群人“道、法、术、器”综合方面达成的百分比,但核心素养中离不开“术”和“术”所使用的“器”,也离不开附着在、嵌入在其中的“道”和“法”。而这一核心素养面对不具体的人和人群时,是以抽象的一般概念来表述、阐释的,现实中,不同的人,不同的人群,会用自己主张的特色目标去承载、去内含这些元目标,有自己的话语体系和活动行为去实施达成,会有自己的具体抓手。那么,我们在这里主张用“培植三生内涵,健全人格体系,生成三自能力,构建能力立方”作为我们的特色抓手,以此去承载、去内含、去形成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使我们所教的具体的学生,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的劳动者,使他们“德智体美”得到全面发展。
    一、培植三生内涵,健全人格体系(上)
   学习的技能素养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支撑和载体,是依托“四基”教学和“三维”训练所建构的具体内容和特色抓手。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实施中的学习技能素养,在基础教育阶段完全可以细化为“培植三生内涵,健全人格体系,生成三自能力,构建能力立方”来承载核心素养,就是通过对“三生”内涵的教学训练,使受教育者个体初步具备较为健全的人格,成为合格或优秀的公民,初步生成融入社会的三种能力。
   所谓“三生”,是指“生命”、“生存”、“生活”,即 “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优化学生的生活状态”,这不仅是学生学习技能的目标,也是所有教育教学活动内容的目标。
   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就是了解生命,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塑造生命。了解生命,让学生知晓生命的来龙去脉,对物种的起源产生兴趣,探寻生命的奥秘,对自己在世界、在宇宙有一个定位;珍爱生命,让学生知晓生命来之不易,让学生端正自己对生命的态度,如何去珍爱自己,对自己负责任;尊重生命,是针对他人的生命而提出来的,张口骂人,动手打人,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的打打杀杀,在现实社会中无视他人生命的荒唐、悲剧事件时有发生,应该教育学生尊重他人的生命,对他人的生命负责;塑造生命,让学生知晓生命的价值取向,发挥自己生命的潜能,天生我材必有用,用理想、用智慧、用勤奋、用热情,用自己的生命或通过自己的努为让他人的生命更加辉煌,对自己、对他人生命的潜能尽可能挖潜。
   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就是要培养“有知识、有文化、有办法、有计划”的学生。一个人能否在社会上独立生存,不仅是保护好自己的问题,还是能否对社会做出贡献的问题。当今文明社会,有知识是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在我国,知识达不到一定的水平,学生个体就考不上大学,这是指狭义的应试学科知识,就广义的知识来说,没有达到一定的知识水平和知识面,在人类社会处世为人就比较艰难,生存面就狭窄。

当代文明社会,有文化主要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个体习得了文明社会认可的高尚健康的言谈话语、行为举止,注重个人的修养,遵守社会公德,社会文明的元素较有体系地、较全面地在学生个体身上体现。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要求。当代文明社会,有计划是学生个体生存能力高低、生存质量优劣的重要元素之一。人的一生,计划条理性不强,考虑不周,计划不到,没有或不会规划自己的人生,没有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势必影响学生个体人生的发展。当今文明社会,有办法对生存来说更为重要。许多学校的教育,几乎把升学教育当做教育的全部,为了应试的分数而越俎代庖、包办代替或杜绝扼杀了除应试学科学习以外的许多学习训练的内容,使学生处于“没有办法”或有很少的、单一的、简单的办法去解决学生个体应对社会的生存问题,失去了许多学生个体在社会上生存需具有的“有办法”的生成机会,甚至连怎样融入社会去生存都成了问题。有知识、有文化、有计划、有办法是实实在在的学习的技能素养。
   培植三生内涵,使学生个体懂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积极对待人生的态度,鼓励训练学生个体,能够用相应的生存办法,正确的生存行为融入到未来的现实社会之中。
   培植三生内涵,健全人格体系(下)
   在学习的技能素养培植中,只有培植好三生内涵,才能健全学生个体的人格体系。
   所谓人格,就是做人的资格。所谓人格体系就是由一系列按逻辑排列出来的互相联系而构成的做人资格的整体。我们在这里说的做人的资格体系,至少是由“做动物的资格、做人的资格、进入社会的资格、从事职业的资格、追求卓越的资格”递进相连而构成。
   人类是高级动物,高级动物是动物的一个分支,所以动物具有的资格人类理应具有。动物的资格至少有两种元素构成,“健康和竞争”,即健康的体魄和竞争的意识,充分体现了优胜劣汰。动物界的生存法则也是人类的生存法则,虽然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能够和谐、科学地妥善处理在健康和竞争前的每一个体的生存权,但从本质上讲,没有健康和竞争就没有人类的延续。
   做人的资格,除具备“健康”和“竞争”两种元素外,至少还要具备“守规和有序”。人类的规则意识和有序活动远远高于动物界,是人类有目的、有计划,形成文字语言、抽象概念,系统指导和制约人类行为的“守规和有序”。
   进入社会的资格,除具备动物的“健康、竞争”和做人的“守规、有序”等最基本的元素外,至少还要具备的两种元素是“尊重生命和奉献社会”。人类社会把对社会的敬畏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因为人类已经懂得,生命对每一个生命个体来说,只有一次,尊重个体生命的生存就是在尊重人类本身的生存权。奉献社会,是每一个生命个体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使命。人人贡献自己的才智,人类社会才能在宇宙中生存、发展、壮大、延续,这是每一个生命个体的义务。
   从事职业的资格,作为一个想进入、能进入社会中某一行业和领域的人,除具备动物的“健康、竞争”、人类的“守规、有序”,社会的“尊重生命、奉献社会”等最基本元素外,还要至少具备的两种元素是“技巧和事业”。就是说,一项工作是否有能力把它承担下来,是进入职场的关键。肩不能扛,手不能拿,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在新生代中大有人在。而先就业再择业,这山望着那山高的攀比心态,缺少的就是强烈的事业心。一个人缺少这两种元素,是很难在职场上生存下去的。
   追求卓越的资格,除具备动物的“健康、竞争”,人类的“守规、有序”,社会的“尊重生命、奉献社会”,职业的“技巧、事业”等最基本的元素外,至少还要具备的两种元素是“领先”和“创新”。领先,就是始终在各种资格的第一方阵中,而在职业资格范围内是名列前茅,在领跑的状态。创新就是自己的革新和创造,在行业内有大的建树,独领风骚。在什么范围的领先和创新,就是在什么范围的卓越。这个范围有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是区域的大小,县、市、省、全国、世界。第二,是职业行业内涉及的领域的大小。人人渴望成功,人人希望自己能对人类、对社会做出巨大贡献。所以,人人都在自己的岗位上追求卓越。
   可以综述一下:就人格体系而言,健康是“1”,其他都是“1”后面的零,没有了健康,“1”倒了,零就没用了,人就没有了一切。在大自然的生物链中,都是在竞争中维持着自己的领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就守规而言,可以说,人类之所以在动物界最强大,守规合作的意识是基石。按规则办事是自由的根基,一个自由的人,首先是一个守规的人,就是在有序中活动,有序是一个人在群体中的自省、自信的理性表现,人的遵守秩序,是生存必备的元素。尊重生命是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推崇和要建构的,在世界成为“地球村”的今天,各个国家已经成为“村民组”的当下,若想成为“地球村”的“村民”,无论去哪个“村民组”,都应具备“尊重生命”和“奉献社会”的意识,奉献社会就是奉献人类,就是把自己和人类息息相关起来,当然,人类社会就会悦纳他的存在,所以,我们要奉献社会。而作为一个能进入人类社会某行业和某领域去生存、去贡献的人,还要身怀技巧和拥有事业。技,是技术,指实际的操作能力。巧,是创新,指实际的操作创新技能,技巧就是从事某项工作的独门绝技,而事业就是一个人进入某一行业和领域,把所在职业岗位视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一个人把职业上升到事业的境界去做,是有着难能可贵的胸怀的。
   正确的方向,科学的方略,有效的方法,具体的方式,求真务实的行动,才能保证学习的技能素养的完成。“生命、生存、生活”即“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优化学生的生活状态”。让学生在有限的单位时空内最大限度地收获素质教育的成果——健康、竞争、守规、有序、尊重生命、奉献社会、技巧、事业、领先、创新。这是我们每个教育工作者在培养学生学习技能素养过程中,需要认真厘定的问题,需要探索和创新的问题。

更新:2021-08-20 05:05:51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