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安全”的课堂,才是释放教师专业潜能的关键

作者:王福强的小院 海城浮尘 来源:新校长传媒 点击:2365


工作三十年来,我一直在教学一线,听过几千节课,我发现了一种很奇怪的现象:许多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非常厉害,学科教学能力也很强,但课堂效率却很低,教学成绩也不理想,似乎很难解释。

在涉足心理学后,这个问题的答案逐步被揭开。这些课堂之所以效率不高,很大程度上在于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安全感”。

没有“安全感”的学生是紧张焦虑的,他们不太敢表达自己的观点,总是愿意“察言观色”,揣摩教师的答案,等待教师的肯定。他们的讨论、思考、表达都在“不安全”的氛围中流于形式,最终狭窄化、趋同化。当表达被压制,思想被限制,课堂效果理所当然会被抑制。

我曾提出课堂建设的“三个属性”:育人属性、安全属性、高效属性。

其中,“安全属性”强调的是,要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一种稳定的、放松的、愉悦的、积极的、开放的心理环境。

主要外在表现为:

学生能无所顾忌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而不担心被讥讽、被指责、被批评;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自我探究、小组合作、交流分享,而不感觉到紧张、自卑、孤独;学生感到师生、生生关系和谐,没有任何沟通交流的心理障碍;学生时常被尊重、被重视,而没有被伤害、被冷落、被歧视的感觉;学生真切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和生命的意义,而没有痛苦感、乏味感;学生敢于尝试、敢于冒险,而不怕失败、无所畏惧。

在这样的情况下,课堂氛围融洽,积极向上,学生的精神生活丰盈,学习能力也更强,更稳定,更有耐力。

学生产生了积极情绪,才会愿意探索,才能培养出真正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

从这个角度讲,“安全”的课堂,比“技术”、“素养”的课堂更有意义。

但现实中的许多课堂,仍然做不到这一点。

在我看到的课堂中,学生表现为沉默、紧张、恐慌、羞辱、自卑,甚至掺杂着体罚和语言冷暴力的,并不少见。

我们必须承认,在任何一所学校、一个班级,都会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学习基础、自身能力、个人努力程度,甚至家庭背景、身体健康状况等复杂的原因,在学习上落后于他人。

在我看来,一节课传授的知识再多、再快、再高效,如果有学生因为成绩不理想或个性方面的一些原因,而处于一种尴尬、羞愧、自卑甚至压抑的学习状态中的话,如果有学生面对老师的提问面红耳赤、语无伦次、低头不语,或者回答问题时如履薄冰、心惊胆颤的话,这样的课堂绝对算不上安全课堂,也算不上有效率的课堂,更别说什么优秀课堂。


为什么要把“安全”的课堂生态放到这么重要的一个位置来看待呢?

脑科学研究表明,在安全的环境下,人脑能够更有效吸收信息,快速反应,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更加强烈,思维更加活跃,理解与记忆更加准确,学生更加敢说、敢疑、敢问、敢写、敢演,这些无疑都是构成课堂高效的基础和条件。

但我们主张建设安全的课堂生态,不仅仅是为了提升课堂的效率,还有着更深层次的教育价值判断。

人活着,都有一种被认同、尊重、理解,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中小学生也不例外,甚至表现得更加强烈。

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而不是被“视而不见”;在课堂中的思考被人接纳,而不是惨遭训斥的“大棒”痛击;与同伴之间相互交往,而不会被嘲笑,这些,是学生的权利,更能给予学生生命在场的体验。

这种体验,将很大程度转化为学生更加健康的身心。在安全环境下成长的人,更宽容,社会交往能力、情感体验以及认知能力都更强。

这一切都指向人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因此,安全课堂本身就具有很高的育人价值和发展意义。

不得不说,应试教育给“安全”课堂生态的构建制造了巨大的阻碍。不少课堂教学演变成为一种背离人性的活动。

有的课堂完全忽视了教育的生命特性,致力于塑造考试的机器、分数的奴隶、谋生的工具,而不是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人格魅力、心智健全、个性鲜明、能力全面的人。

这样的课堂是不安全的,也是非生态的,这种非生态性已经演变成一种畸形的教育模式,学生个体的差异性被忽略,学生的个性发展遭到压制,原本应该是充满生命气息的精神交流场所,却变成可怕的窒息心灵的“精神地狱”。

我们知道,生态系统的核心原理就是联系和共生的原理。就如同自然中的生态系统一样,具有安全特性的课堂,也应该是教师、学生及课堂环境等诸多要素的动态组合、联系共生的结果。

其中,“师”和“生”作为最重要的两大要素,对课堂的生态状况起着决定性作用。

应该做些什么呢?

● 强调教师的倾听,遏制教师的话语霸权

教师不要扮演“权威”的角色,要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理解程度和表达水准,要学会放下架子,专注、耐心、主动地听,即便是学生的表达有缺陷,也不要隨意打断他们的话语。

好的倾听者是平和理解,是不忽视,是不急于评价与建议,是向学生传达一种真诚、肯定和无条件的尊重与接纳,让学生感觉到安全。

● 强调学生的展示,减少教师的自我发挥

要把“学生展示”作为课堂的重要环节。

教师要理解和宽容学生在学习场所的各种表现,充分尊重学生,转换自己的角色,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把学生当作成人来尊重。

在成人社会交往时不会做的事情,在课堂上也尽量不要做,平等的氛围能够让学生感到安全。

● 强调气氛的愉悦,控制非正义的课堂行为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要营造一种相互请教、相互帮助的氛围,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接纳。

教师必须具有正义感,要能够抵制课堂上学生之间的各种伤害,包括嘲笑、言语伤害甚至身体伤害。

● 强调座位的编排,改变非生态的组织形式

可改变“秧田式”课堂编排形式,代之以开放的“月牙型”或“马蹄型”、“圆型”或“环型”、会议型、小组型。

通过面对面甚至头靠头、手拉手,开放师生的思想、方法、言语乃至体态,拉近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消除彼此在心理和空间上的隔阂,促进课堂中多元的社会交往活动,让整个课堂成为一个具有生态性的相互依存、平等共生的“学习共同体”。

我们对课堂的关注需立足于更具生命活力的有机和生态的视野。

学习首先起于心,其次才是一项智力活动。

那些可以无拘无束地思考、质疑和表达的课堂,学生被尊重、被接纳,也能学会接纳、尊重、善待他人,从而获得了充足的“安全感”。

更新:2020-08-18 07:26:38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