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新生态学校的课程理念——基于学校层面的课程体系

作者:张欣 来源:新生态学习中心 点击:2731

没有课程就没有教学,没有课程就没有课堂。课程(体系)递进式产生的是:理想课程(体系)→官方课程(体系)→校本课程(体系)→所教课程(体系)→所学课程(体系)→所得课程(体系)。

最薄弱的是校本课程(体系),当然,因校本课程(体系)薄弱,接下来的课程(体系)也好不到哪儿去,也就影响了课程实施质量,即教学实施质量。

一、关于国家的三级课程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它由三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国家课程,由国家专门机构编制为主,一部分是地方课程,由省、市专门机构编制为主,一部分是学校课程,由学校相关部门或人员编制为主。“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者合一,构成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

二、关于课程的二次开发

每所具体的学校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落地到学校的重新整合,即为二次开发。目的是让其“水土”相适合,适合学校所处的文化、经济等背景,适合学校的师生和家长,适合学校的教学设备等,用学校的课程体系,重新排列组合落地的课程。

在这个过程中,缺少不了用自己的学校课程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补充,缺少不了用自己的学校课程去融通、整合落地后的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于是,产生国家三级课程中的学校课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校本课程,这也是学校课程的功能、价值、意义所在。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国家课程就象面粉,地方课程就象大米,到了学校这个食堂,要把面粉、大米做成食品,才能发挥其作用。做成什么食品,怎样去做,由学校这个食堂的相关人群来决定。于是乎,不同的组别开始做馒头?面条?饺子?开始做米饭?汤圆?年糕?我们不可能把面粉、大米直接摆放在学生面前,让他们食用,而是要做成系统的、可口的、营养科学的食品,服务于学生。

基于学校层面对课程的二次开发,是课程改革的一部分,已出现了4个版本。

1.0版:是学科内的整合; 2.0版:是在1.0版的基础上,进行学科与学科之间跨学科整合; 3.0版:是学科与非学科之间的整合。一所学校,能综合开展1.0版、2.0版、3.0版对课程的二次开发,已经是相当不容易,相当了不起。但是,目前更为先进、高端的课程二次开发,即课程改革,是4.0版的基于学校整体,对学校的所有课程进行顶层的体系化设计、统整、融通的构建校本化的课程体系。

一所学校,若能做到4.0版的课程改革,并且达成度很高,性价比很高,这所学校已经在领跑我国中小学的课程改革,比如:清华附小的“1+X”课程,重庆谢家湾小学的“小梅花”课程。

三、关于校本化课程体系


学校层面的课程许许多多,成不成体系至关重要。课程就象散落在“玉盘里的珍珠”,必须有一根项线把珍珠串起来,成为一条“可人”的珍珠项链,其价值和意义会倍增,学校的课程也是如此。

我们把基于学校的课程体系分为三个课程分支体系,在内容和形式上来支撑学校的课程体系。这三个课程分支体系是:“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课程分支体系”、“以公民教育为中心的课程分支体系”、“以学习者个体成长为中心的课程分支体系”。这三个分支体系,边界清楚而又相互融合,各显其能又相互给力,相辅相成地支撑着学校的课程(校本化课程体系)的系统实施,使校本化课程体系中的所有课程能“横到边,纵到底,网格化,全覆盖”地支撑教育内容,有效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给我们每一所中小学校画一张“基于学校层面的课程图谱”,会是个什么样子呢?最期待中小学校长们的关注和反思。


更新:2019-12-20 05:44:03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