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态学校的管理理念——文化治校
学校管理是学校管理者通过一定的机构和制度采用一不定期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优化学校教育工作,有效实现学校办学目标的组织活动。一个学校没有管理是万万不行的。新生态学校的管理是什么样的呢!我们分为三部分来阐述:第一,文化治校;第二,三管齐下;第三,“管”“办”“评”分离。
说文化治校,要先了解什么是文化?一个人和一个集团表现出来的恒常性言行就是文化。文化治校的最高境界是无为而治。理想的学校管理,应从人治过渡到法制进而走向文治。“人治”是没有规矩的,“法治”是建立规范的,而“文治”是超越规范的。文化治校,方能走远。文化治校有三类样态:
01 无制度化的学校管理可分为三种类型。
其一,自以为是型。自以为是在这里是中性词。有些校长自以为是地治理学校,人家是“程咬金”,有“三斧子”,有时候就是歪打正着,他自以为是地一做,有人一总结,他再自以为是地又做,有人再总结,这样一路走下来,还真“上路”了,他成为草根型专家校长了。我们要研究这种现象。
其二,经验型。根据上一届校长的经验,根据自己做副校长(或其它)的经验,根据横向汲取他人的经验,学校管理的也挺好。
其三,杂乱无章型。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按上级指示干,按了葫芦起了瓢,挺累、挺忙、挺茫然,但也挺充实。
02有制度下的学校管理可分为三种类型。
其一,有制度,无督查,凭感觉,靠自觉,奖罚不明,干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制度在墙上,说过了,无人问津,了解多少无人知,执行如何靠感觉,靠自觉。
其二,有制度,天天讲,事事说,婆婆妈妈。有督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有各种各样的“软磨”和“硬抗”之方法,大有“捉迷藏之趣闻”发生而津津乐道之。
其三,有制度,有督查,较严格,查紧了就执行,查不紧就松散。制度起作用,督查有效果,质量有提高。但被动成分多,主动成分少。职业成分多,事业成分少。
03文化氛围下的学校管理可分为三种类型:
其一,有制度,人人皆知,认可度大,严谨而科学合理,严谨而能达成共识,严谨而充满和谐。有考核,成体系,系统而又全覆盖。人人皆遵守,积极来维护。核而认同,核而自觉,核而上进,核而凝聚。渐成习惯,习以为常。
其二,有制度,铭刻在心,成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视为自己的言行标准。有考核,自觉维护,主动对标,检典自己,已成习惯,更为重要的是还有一份责任心在其中。
其三,有制度,主动查标来修正、完善、优化自己的工作。有考核,已成为自己和团队人生的信条,多数人由此生成可贵的事业心。还有了一定的境界,过着一种幸福的教育人生。达到无为而治之佳境。
有教育管理专家说:“三流的学校校长治校,二流的学校制度治校,一流的学校文化治校”。在学校管理中,只有拥有文化氛围的学校能方能达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