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高效课堂】评价链条三阶段

作者:育中方略 来源:高效课堂 点击:2839


      同样进行高效课堂建设的教师,有的人课堂能够很快成型,而有的始终不得要领,真实情况是,前者即便在传统课堂中也是优秀教师,教学管理和班级管理都做得很好。从推进高效课堂的层面来看,导学案、小组建设包括课堂流程这些现有的技术,并不是阻碍高效课堂推进的“元凶”。真正的“元凶”是“如何让目标达成”的方式,这就是评价。


教师评价维度

1. 初期评价的侧重点。

教师角色转换的真实状态。

集体备课的参与和贡献程度。

导学案编制、流程操作理论、实践考评。

所在班级小组文化建设、课堂常规、习惯培训达标层级。

班级小组、学生评价链条的构建与实施效度。

2. 中期评价的侧重点。

导学案创新:分层导学案、思维导学案、电子导学案、导学卡的研发。

小组建设创新:依据内容、学情合理选择运用同质分组、异质分组、二次分组、流动分组等新的分组形式。

课型创新:从仅掌握单一的新授课课型向复习课、习题课、试卷讲评课拓展。

教室功能创新:把教室打造成功能齐全,利于学生自学、合作、探究的学科实验室、学科功能室;让教室不仅成为学生学习的地方,更成为他们学会交往与生活的地方;教室不仅是一个物质性的空间,同时是多元的教育场、多彩的生活场、多姿的生命场、多味的信息场、“多力”的社会场、“多效”的生态文化场。

3. 后期评价的侧重点。

整合课程资源、开发校本课程。

关注高效课堂环节的教育意义,从学科走向课程,从教学走向教育。

放大自学,建立并在实践层面指导学生学习,引发学习的第二次革命。

2

教师评价原则

1. 以学评教原则。

以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倒推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

最有权评价教师的是学生,应加大学生对教师评价所占的权重。

2. 捆绑制原则。

抽查教师工作情况时,该教师的积分影响教研组全体教师积分。

若一个教师违反相关规定被扣分,则该教师所在学科组教师均按同等数量扣分。

考评时先考评集体工作的名次,再考评教师个人名次。

3. 层级纠错原则。

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在最短时间内解决。

若问题自己发现、自己改正,则不扣积分。

若备课组长、年级组长、督查组发现,则扣分翻倍。

4. 动态性原则。

考核指标不能面面俱到,还要根据实施高效课堂工作的薄弱环节及其“最近发展区”确定几项重点指标,同时加大管理者倡导的、教师经过努力方能达到的指标所占的权重,体现方案的导向性。

如果是教师都能达到的指标,下次可以舍去,大部分教师能达到的指标,下次可以降低权重。

如果没设的指标或者权重过低的指标被教师“忽视”了、“淡化”了,下次就可以增加或者加大权重。

5. 多元累计加权平均考评原则。

变单主体、单效度、低效能的粗放性、封闭性管理为多主体、多效度、高效能的集约性、开放性管理,为教师业绩考核实行“阳光操作”搭建平台。

考评数据采集渠道有:督查组长、备课组长、年级组长、科室负责人、学生自管会、教师自管会等,采取加权取平均的方法统计考评结果。

6. 过程性原则。

既要考核所教学生的成绩,又要考核为取得好成绩所采取措施的合理性及学生所付出“代价”的必要性。

既要考核所教学生的绝对成绩,又要考核所教学生的相对成绩,也就是要重视所教学生成绩的进步幅度。

既要考核所教学生的显性成绩、近期发展,又要考核所教学生的隐性进步、长远发展。

7. 全面性原则。

综合考虑目标设置及考核结果处理的全面性。

既设单项奖,又设综合奖;既设名次奖,又设进步奖。

8. 实用性原则。

考核方案中看、实用、便于操作

3

学生评价维度

1. 初期评价侧重点。

小组理念、制度、环境、行为文化等方面的建设。

角色转变、合作意识、团队意识、团队凝聚力。

独学、对学、群学、展示、点评等高效课堂流程的熟练程度。

板书速度、美观度。

课堂规则、学习常规养成程度。

导学案使用、整理、保存情况。

纠错本、双色笔、文件夹等学具使用情况。

2. 中期评价的侧重点。

课堂展示从读答案、背答案到用自己的话说答案、艺术地呈现答案。

点评从对外在形式、内容的点评,到归纳、质疑、补充、联想、创新等全方面点评。

从解决教师预设问题,到自己、小组提出、发现有价值问题。

从依据教师提供方法指导解决问题,到自己探究方法,自主解决问题。

从偏重传承知识过渡到传承与创新知识并重。

从单纯的“课堂消费者”走向“课堂贡献者”。

3. 后期评价的侧重点。

从课堂自学走向真正的自主学习,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方法自己选择、学习时间自己安排、学习效果自己测评。

找到适合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

建构、明确各学科学习流程。

发现学科魅力,找到精神支柱,实现学习动力转型。

研究自己感兴趣的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并有自己或小组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成果。

4. 学生评价误区。

重结果评价,轻过程评价。

重教师评价,轻自我评价。

重知识层面的评价,轻合作意识、团队精神、人格、品格修炼等人文素养层面的评价。

重浅层次的外部激励评价,轻学习内驱力引发评价。

重团队(小组)评价,轻小组内的个人相互评价。


更新:2019-09-24 05:12:09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