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人精神耀杏坛
2018年1月8日,是伟大的周恩来总理逝世42周年纪念日。周恩来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它的形象之所以光彩照人,世人景仰,不仅在于他留下了许多闪光的思想,丰富了共产党人的理论宝库;也不仅在于他创造了许多光辉的业绩,推进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而且还在于他给后人留下了不朽的革命精神,丰富了共产党人的精神宝库。今天面对新时代,新征程,新目标,新蓝图,深入研究、大力弘扬周恩来精神,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更应该传承伟人精神,继承伟人夙愿,培育国家栋梁。在笔者看来,我们重点要弘扬伟人八种精神。
一、志存高远精神。周恩来的一生是追求真理、崇尚理想、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一生。周恩来少小求真之心极盛,目睹患难之中国,年仅12岁的他就庄重地确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坚定信念。为了追求真理,他东渡日本、远赴欧洲考察,最终选择了共产主义这个救中国的良方。从此,对共产主义坚信不疑。从爱国到倾向革命到信仰共产主义并为之奋斗,体现了他追求真理、崇尚理想的执着精神。一旦信念确立,便坚信不疑,矢志不渝,把整个身心放在共产主义事业上,以人民的疾苦为忧,以世界的前途为念,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二、刻苦好学精神。周恩来一生酷爱学习,且善于学习,学以致用,不断丰富自己,完善自己。周恩来自幼酷爱读书。他认为“一物不知,学者心耻”。对于“圣贤书籍,各种学科”必须广泛阅读,要“深究而悉讨”,而不能“浅尝辄止,见异思迁”。因此,他在奉天东关模范学校学习时,常常感到学校规定的课程不能满足自己的求知欲,于是便利用课余时间,到图书馆和阅览室博览群书。投身革命后虽肩负重任,但一刻也不放松学习,无论是革命战备的戎马岁月,还是社会主义建设的繁忙时期,他都千方百计挤时间读书,哪怕是在飞机上、火车上,也是手不释卷。 周恩来读书学习不仅善思好问,善推求比较,还善于向社会学习。周恩来 “面壁十年图破壁”的诗句,集中地表现了他对学习与运用、知与行、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的深刻理解和一生践履。年轻的周恩来即深刻地认识到,求学并非是为了个人名利,而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愿相会于中华腾飞世界时。学以致用,成为周恩来一生的思维“定势”,不仅为他提供了学习的方法,而且为他提供了孜孜以求的动力,激励着他活到老、学到老。
三、甘当公仆精神。周恩来的一生是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视自己为人民的公仆,视为人民服务为自己工作的出发点、毕生的追求。他始终以人民公仆的形象出现在人民面前,虔诚地向群众学习,真诚地为群众服务,最典型地表现了共产党人所倡导的主仆之间的关系。他强调,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人民服务的,视为人民服务为自己的义务,把“为人民服务”的徽章佩戴在胸前,时刻警示着自己。1973年他重返延安,目睹人民贫困的情景,禁不住潸然泪下,痛心地自责,我对不起老区人民。1975年,大手术之后的他依然牵挂着远在千里之外的云南锡矿工人的健康。他抱病去看望谭震林同志时说:“死我并不怕。古人说,人活七十古来稀,我已是七十七岁多的人了,也算得上是高寿了。可是这二十几年的时间,总应该把国家建设得好点,人民的生活多改善一些,去马克思那里报到,才感到安心。现在这种状况去报到,总感到内疚、羞愧。”这是何等崇高的境界!他的一生就是忘我地、不知疲倦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他是为人民服务的典范和楷模。
四、团结协作精神。周恩来襟怀博大,广交朋友,善于协作,力争团结大多数人一起奋斗。周恩来早在五四运动时期,就在斗争实践中体会到革命必须团结各阶层广大群众。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之后,更坚信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的真理。他告诫青年要改变观念,不要画地为牢,成为孤家寡人;他鼓励青年在精神上要有一种气概,即“在千军万马中敢于与人家来往,说服教育人家,向人家学习,团结最广大的人们一道斗争。”实践中,从西安到重庆,从万隆到莫斯科,之所以能游刃有余,把能够争取的、能够和我们合作的人士都团结起来,就在于他胸怀广阔。他少小即“善交游”,“挚于友谊,凡朋友公益事,无不尽力”。确立共产主义世界观后,更自觉地把他与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全方位多层次地交朋友。从国内的各党派到各阶层到国际上各国家各政党各阶层,无不尽力交接,进而扩大党的影响,扩大同盟者的队伍。
五、求真务实精神。周恩来一生是求真务实的一生,他趋重实际,躬行实践,理论联系实际,对事业极端负责。周恩来从学生时代即逐步培养起趋重实际、言行一致、实事求是的优良品质。他认为“发于言,著于行,无丝毫假借,无智利相扰。”主张培植“趋重实际的精神”,极力提倡“思想要自由,做事要实在,学问要真切”。参加革命后,他更加自觉地将马克思主义应用于中国实际,即一切从实际出发。他不仅较早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而且自觉地运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他反复倡导要“讲真话,鼓真劲,做实事,求实效”。周恩来重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与发挥,更重视对其运用。他认为:“我们无论求什么学问,如果只求一点观念,就是任何目的都不能达到,我们总要在实际上去做”。他坚信理论同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否则就是空话,于事无补。他号召青年到群众中去,到实践中去,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使理论适合实际,去把知识用活。他自己的一生即坚持以此作为座右铭,堪称活用理论的典范。
六、勇于创新精神 。周恩来慎思明辩,独立思考,崇尚科学,敢于创新。周恩来在学生时代即主张慎思明辨,对各种学说要“深究而悉讨”,在实际上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重大命题,闪烁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光辉。他成为马克思主义者之后,更加坚定地崇尚科学,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周恩来善于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敢于创新,不断作出理论概括,对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与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作出较多的建树。他较早地在建党初期就从理论上回答了中国革命必须经过长期武装,“真正革命非要有极坚强极有组织的革命军不可。”在大革命时期,他较早地提出武装工农的问题,较早地萌发了人民战争的思想并积极进行实践。土地革命时期,他又较早地对共产国际的“城市中心论”提出质疑。新中国建立后,他在所领导的经济、统战、外交、文教科技等工作中,不断开创新局面,皆得益于他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宝库。
七、严于自律精神 。周恩来严于律己,勇于自我批评、自我约束、自我调控。周恩来认为共产党人为了改造客观世界,首先要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他有一句名言,“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这实际上是他的座右铭,是他修身自律的真实写照。他的一生正是自我反省、自我总结、发扬长处、纠正短处、不断完善自己的一生。周恩来提出领导干部要过好思想、政治、社会、亲属和生活等“五关”。前两关是经常讲的,但赋予新意,后三关是新提出来的。他不仅反复倡导,而且身体力行,率先垂范。他叮嘱他的侄儿不要透露他们的叔侄关系,他告诫他的亲属要靠自己奋起,不允许有丝毫特殊,自定了十条家规。这“十条家规”是:一、晚辈不准丢下工作专程来看望他,只能在出差顺路时去看看;二、来者一律住国务院招待所;三、一律到食堂排队买饭菜,有工作的自己买饭菜票,没工作的由总理代付伙食费;四、看戏以家属身份买票入场,不得用招待券;五、不许请客送礼;六、不许动用公家的汽车;七、凡个人生活上能做的事,不要别人代办;八、生活要艰苦朴素;九、在任何场合都不要说出与总理的关系,不要炫耀自己;十、不谋私利,不搞特殊化。这“十条家规”,是严格要求自己和家属、亲友的生动写照,带动很多领导干部树立起了清正廉洁的家风。他功高不奢,始终保持着无产阶级革命家艰苦朴素的本色。他吃、穿、行中有许多感人至深的节俭事例,在人民群众中广为流传。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他是共产党人自律的典范。
八、无私奉献精神 。周恩来的一生,是坦荡无私,淡泊名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一生。周恩来到中央苏区时,尽管大家由于折服其才能而推荐他做红一方面军的总政委,但他执意不肯,而强调毛泽东的经验、长处,坚持重新任命毛泽东为总政委。在遵义会议上,他作为 “三人团”成员之一,在全力支持毛泽东的同时,主动承担责任,自我批评,避免会议可能出现的僵局,确保会议成功。让毛泽东全权指挥红军的军事行动,确保毛泽东在党内军队的领导地位的逐步确立。在中国革命的复杂环境中,处在党内斗争漩涡之中的他,为了党和人民的利益,他总是忍辱负重。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面对党内斗争中对自己的各种误解,甚至是恶意中伤,他报以忍受和缄默,竭力维系党的团结统一。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当他组织实施反冒进受到错误批评时,尽管心情很沉闷,但仍然努力忘却所受的屈辱,带领周围同志团结奋斗,勤奋工作,以尽量减少思想路线的失误带来的损失。“文化大革命”中,尽管他自己处境十分艰难,仍然表现出一个共产党人的能容天下难容之事的博大胸怀。他一方面以血肉之躯挺身抗击,力挽狂澜;另一方面又顾全大局,忍辱负重,苦苦周旋,苦撑危局,以维护党和国家的最高利益。周恩来曾说过“人民的世纪到了,所以应该像牛一样努力奋斗,团结一致,为人民服务而死。”“为人民服务而死”,这是他毕生的追求,也是对他一生最好评价。为了民族的解放,他南征北战,出生入死,临危不惧,处险从容。为了国家的强盛,人民的幸福,几十年如一日,日理万机,三更未眠五更起,紧张不知疲倦在工作。真正地成为世人钦羡的“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总之,周恩来精神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文化精神和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的完美统一,是共产党人理想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国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具有永恒的价值。
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在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程中,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持用老一辈革命家们的精神风范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大力倡导共产党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而不懈奋斗!
作者,黄赞高,男,1972年出生,灵宝市函谷关镇人,中共党员,历史系专业,本科学历,东北师范大学毕业。现供职于灵宝市川口中心学校,任灵宝市川口乡第一初级中学党支部书记。网名俯首甘为孺子牛;华南温度。平时喜好历史、文学、旅游。工作之余,不忘初心,奋进前行。写些诗词歌赋,陶冶道德情操,提升品性素养,感恩国泰春晖。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2018年1月8日,晚上,于学校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