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宝川口】帅哉,灞川流韵的文学青年
作者简介
贾赞顺,笔名中国龙,山区小学教师, 灵宝义工联盟成员,扶人协会秘书长。秉承关爱他人,热心公益理念,点一盏灯,暖一座城,传递正能量,永远在路上。
“读书育己,教书育人,写书育世。”这是恩师杨丰烈老师从郑州赶回家乡,见到川口文化群的文学青年们时,留下的赠言。
滔滔灞河水,万年奔腾。在其流域孕育了七千年的文化底蕴。留下无数传奇。古时的战乱,近代的争霸掠夺,抗日战争的壮歌,民族解放战争的洗礼,毁坏无数文化业绩和古迹,又留下无数可歌可泣的民族正气。同时也有多少英魂在这种环境下被黄土抹去。和平年代,担负民族富强之大任,灞河儿女奔赴祖国大江南北。文化豪杰又肩负培养国家后备人才的重任,倾其毕生的精力,无靡无闲。
面对灞河文化的先辈一个个老骥伏枥,文化遗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改变即将逝去,一群好学上进的文化青年,就自发地挥毫泼墨、奋笔疾书。他们不耻下问 、走村串乡、拜会贤达、盘古问典。记下一个个传奇,一串串经典,让灞川流韵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纷纷发言,诉说川口文化的远源!
这些川口文化青年的身世背景不是你们想像的那样显赫和尊贵。他们中有的是爱心企业家、有的是传统行业的典范、有的是从教多年的教学模范、有的是专业技术的工匠、有的是农业能手、有的是家庭主妇、有的是企业的工人、有的是公益事业的模范、有的从职于政府机关。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川口热爱文学的热血青年!当我询问他们:“凭什么资格去写这些”的时候,他们说:“我是家乡的青年,我热爱家乡。我不想让家乡的文化财富在我们这代人手上失传。老师和父辈顾不得做的事,我们来做完!”
李金霞老师的《川口有位热爱文学的好青年》、黄河艄公的《驿路上的古庙会》、《三圣村的王家大院》,《磕底玉皇庙忆古》、知行的《麦场追梦》、《刀客.尼姑.洞子崖》、乔新生的《灞底河流韵》、吴高义老师的《白门坡•白门寺院•白门古道》、张岳旭的《美丽的川口一中,我的家》、闪光送亮的《横渠:远去的腊八会》、僧世波的《难忘山村老奶奶》、李学习的《函谷关古战场》、果果的《樱桃花开哪里寻 燕子山前赵家沟》、屈海鱼的《生命因舞动而精彩》、田晨辉的《亦自亦乐,无悔人生》、僧一鸣的《不经意的美丽》、中国龙的《我自豪,我是劳动者》。一篇篇优美的作品,令人赞叹。
他们的行动和回答,让我们震撼!
他们的写作并不是为了成名立腕,只是把灞川地域的文化传统和民族风俗记录下来,让现代和后代的人们继承其精华,促进当地的文化繁荣。他们为了提高写作水平,不惜忘掉自己的年龄,像杨丰烈老师那样为了追求最前沿的教育理念和推动现代化的教学方案,孜孜不倦地学习——提高——再学习,直到完善。他们一放下农活和家务,就查资料,搞调研,走民间,访翁贤。夜深人静时,起来在灯下,挥笔书卷。一篇篇文段,请求作协名师指点。他们再苦再累,从没有怨言。为金城大地有这群文学热血青年而自豪、点赞!
他们从农耕文化中找到了父辈的尊严,他们从企业文化和事业文化中得到了提炼,他们从笔耕文化中找到了责任和担当!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正能量的典范!这就是“一路一带”时期华夏子孙的担当和豪迈!这就是出彩灵宝人的风采!
帅哉,灞川流韵的文化青年!
2017年6月9日夜于灞河河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