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灵宝川口】白门寺?白门古道?白门坡

作者:吴高义 来源:灵宝原创 点击:3220

        山水乡愁 ,灞川流韵,灵宝川口人的记忆和传承。——编者杨丰烈

作者简介

吴高义,男,共和国同龄人,灵宝市川口乡科里村人,长期在教育战线工作,现已退休多年,原洛阳师专中文系毕业,中学语文高级教师,爱好文史哲,喜爱读书。


 

          三一零国道由东向西进入灵宝境内后,从铁岭塬(东塬)奔驰而下入鸿胪川时,要下一条千余米长的大坡,大家都知道它叫白门坡,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它为啥叫白门坡。
        现在国道走的白门坡并不是古道白门坡。古道白门坡位于现在坡道北边一千多米的地方,原川口园艺场的北侧,因古白门坡下的白门寺而得名。

        过去东塬上的人们要下川去虢州街(即现在灵宝市区)及以西的地方,或是从老灵宝通往卢氏的大道去往别处,就必须走白门古道和白门坡。白门古道从楸梓村崖上的南北大道进入,往东直通到铁岭塬下,然后上白门坡一直到东塬的小河村为止,全长约十五华里。古道除了白门坡外全是平展的土地,中间是一条深两米左右的土壕道,当地人管这种地势的路叫“胡同”。从西入口沿着“胡同路”走约三华里就是古白门坡。古白门坡与函谷关古道一样,也是深谷中一条车不并行、马不并鞍的土路。陡坡长约六七百米,上到坡顶沿着“胡同路”走约十来里,到小河村头这个“胡同路”才能走完。不过“胡同路”越走越浅,直到小河村头路才和两边地一般平。古白门坡虽然路长,谷深却不如函谷古道,但也算是那种神秘凶险的路段,因此也有“小函谷”之称。
 
        白门古道从西边的灵卢大道入口走到科里村地界二三里处,“胡同路”突然向北直拐百十米,然后又往东直拐朝坡根方向走去,这个拐了两个直角的路的东南侧,就是古白门寺的遗址,白门寺的西边和北边面临“胡同路”。该寺院建于何时又毁于何时,目前查不到有关文字依据,只是听老一辈人口口相传,这里曾经有过一座佛教寺院,名叫白门寺,因此古道从寺名,古坡道也从寺名。白门寺虽然早已被毁,但它留下的蛛丝马迹却还是让人惊喜不已。1958年大跃进时,科里村搞棉花丰产方,打算在此处打土围墙盖房以做管理棉田之用,在刨挖地基时,却意外发现了一段石条砌的地基遗址,就这样,在人们记忆中已消失了多少年月的白门寺,又成了议论的话题。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科里村在平整土地的过程中,在现在的“长畛”地和北面白门寺遗址正相对的东头埝根一米以下,发现了死土层路面,路面上还有未钙化的驴粪蛋、牲口铁掌、笼头铁环等物件,老人们说,这是当年人们朝拜白门寺时走的南北大路。人们推测,白门寺和在它西南面的科里玉皇庙一样,凭临大路交通方便,是当时周围信佛的信众朝拜做法事的去处。道释两教和睦相处,共生共荣,对当地无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过白门寺被毁的时间太久远,以至于只剩下以它命名的古坡道,而身影却永远消失在历史中了。

 

 
        白门古道虽然是连接东塬和下川的要道,但由于大部分路段都是走“胡同路”,行人商旅一旦进入道中,从地平面上根本看不见人影,尤其是走白门坡一段,两侧谷崖高耸,阴森不见天日,人走谷底,路长坡陡,狭窄局促,难免让人产生恐惧紧张的感觉。因此在那动荡混乱的年代,这里时常是窃贼强人出没的地方。听老人们讲,只要是稍早或摸黑走白门古道、或是上下白门坡,就会让人提心吊胆,一般得结伴成队才行,很少单人单骑走的。有时候实在因赶路没办法,相随的人畜少时,就想办法自己给自己壮胆,驱除恐惧。往往人和牲口驮一入“胡同路”,就尽量装作坦然放心的样子,一边走一边谈天说地,还不时地朝后边吼上一声:“你们还不快点,在后边磨磨蹭蹭啥哩嘛!”其实后面并没有人和牲口驮,这只是人们一方面给自己壮胆,另一方面也是给埝上(崖上)可能图谋不轨企图抢劫越货的贼人说的:我们后面还有人,你趁早收了你的贼心吧。所以一早一晚走一趟白门坡,或者坡上坡下的古道,从来都不是什么轻松愉快的事情。
 


        1958年黄河三门峡水库开始修建后,不仅要搬迁老灵宝县城和沿黄河岸边的几个村庄,还要挪移距离黄河岸边太近的铁路和公路,所以公路(过去叫洛潼公路)也从老灵宝往南移到现在这个地方,不过公路并没有走古白门坡,而是在古坡道南边一千余米的东水头村北顺势而下,彻底遗弃了白门古道。几十年来经过几番修整,公路由土路换成了砂石路,进而又铺成了柏油路,并且修得又宽又平,坡道还往上下延伸,坡势也舒缓了许多。就这样,古白门坡成了一条干土沟,“胡同路”要么成了干土沟,要么与两边的地连成了一片,曾经雄踞白门古道旁的白门古寺也早已成了村民耕种的地块,没有了一点“寺”的痕迹,只剩下“白门坡”的地名还叫着。

更新:2017-06-14 04:27:07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