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茶都采蜜来,甜润课堂里

作者:刘雪芹 来源:中学教学参考河南站 点击:1821

—— 信阳“同课异构”观后感

作为一名老师,我时常苦恼于自己的课堂没有灵性、没有活力、没有效果,一节课下来,不是自己在唱“独角戏”,置学生于“形同陌路”中,便是在唱“催眠曲”,置学生于“昏昏欲睡”里,偶尔会有一两句稀稀拉拉的回应,却也似舞台下的“喝倒彩”,让我倍感尴尬……

此次信阳行,几位老师的精彩授课和几位专家的精彩点评像一盏盏指路明灯,给处于“山重水复疑无路”般困境的我指引了前行的方向,他们使我脑洞大开,将我逐步引入“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全新境界!

置身观摩课现场,我感觉自己像只长途跋涉的小蜜蜂,陡然间闯进了一片花海,遂开始忙不迭地兴奋地采集向往已久的蜜……

我采到的第一罐蜜是老师对学生真诚的爱。有人说,这个世界就像是一面镜子,你真诚地对着它笑,它也对你笑。师生关系亦如此——当你带着满腔的爱走到学生们中间,学生自然也会回馈你满满的爱。陈晓晖老师的课堂,对学生类似“亲”、“乖”、“孩子们”等充满爱意的称呼随时可以听到,叫得那么亲切那么自然没有丝毫的矫揉造作,那是发自内心的爱的呼唤啊!再看丁卫军老师,他和颜悦色地让学生称呼他“小丁老师”,当学生在情景作文中称赞他时,“小丁老师”还风趣地对学生说:“使劲儿夸(我),没事儿!”当学生表示在这个报告厅听课很紧张像心里有25只老鼠时,他又戏谑道:“没事,老师已经帮你把老鼠给抓住了!”

而王君老师则亲切而又不失大气地称呼学生“小姑娘”、“小伙子”;还有李蕾老师口中的“这位小女生”、“孩子们”……这一个个字眼里包含着多么深沉的爱啊!除了亲切的称呼,还有恰到好处的赞美。比如李蕾老师对学生说:“初次见面时,你们给老师留下了活泼开朗的印象,现在你们又给我展示出宁静思考的美,谁能把自己的思考所得分享给大家?”“我一找你,你就微笑,感谢!”“我发现咱俩真是‘心有灵犀’,你说的全都是我所想的!”再如王君老师热情洋溢地对学生说:“我一听,就知道你是个很会读书的女孩子!”……纵观整个课堂,老师们对学生的表扬个个不重样儿并且还那么合情合理合适又得体。

究其原因,我想,除了高超的语言表达技巧外更应该有师爱的支撑吧!众所周知,“爱是教育成功的全部秘诀”,当我苦恼于学生不跟我配合时,或许我更应该反思一下在我的课堂上是否存在着爱的缺失!甜润课堂,让我们从一个个亲切的称呼、从一次次真心的表扬、从倾注浓浓的师爱做起!

第二罐蜜是专家们对文本的深层解读。如王君老师讲《木兰诗》,运用“矛盾式赏析”对木兰形象进行多层次多角度淋漓尽致的分析;讲《孙权劝学》,把文本当作听说训练的素材,对吕蒙、鲁肃、孙权等人物的语言进行深层次挖掘,多方位设想,甚至还引用《资治通鉴》中《濡须之战》这篇小古文带领学生“连滚带爬”地理解赏析,这个环节不仅是从深度上更是从广度上对文本进行挖掘,它很好地丰富了课堂的内涵,拓展了课堂的空间,加厚了课堂的文化功底。

谢明尧老师更是摒弃了多媒体,仅凭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书就引领学生圆满走完了《变色龙》之旅。假若谢老师胸中无“文本”,又怎敢如此大胆地作课?但人家谢老师不仅大胆,而且从容。此课堂非对文本烂熟于心定无法掌控!而我对文本的解读呢,可谓浅之又浅,仅凭一册写着书头笔记的老教材、一本以不变应万变的老教案、一种往年对文本的感知和理解便开始上课了!我忘了时代在变,教育理念在变,文本传输的知识也应该被再次发掘它更新的内涵——对文本的解读也得与时俱进、常读常新啊!甜润课堂,让我们从对文本的深层解读开始!

第三罐蜜是做课老师们对课堂的大胆改革。如王君老师精心设计的“轮读”,简直就是一场精彩的“大合唱”,并且还是多部轮唱,再添上音乐,再配以拍桌子的节奏,这个“轮读”简直尽善尽美,将课堂推向一个高潮!再如陈晓晖老师安排学生分组表演的课本剧,相信也给与会老师留下了深刻而完美的印象。看到学生们将小狗的凄苦、“老奥”的尴尬、情节的黑色幽默表现得那样逼真,我们还担心学生对课本的理解不够吗?

反观我的课堂,虽然在话剧单元和人物对话精彩传神、情节生动曲折的记叙性文体单元也曾设想甚至尝试课本剧的排练,但说到效果,跟陈晓晖老师相比,只能说是“蜻蜓点水”、“小巫见大巫”了;还有朗诵,在学古诗文、现代新诗时,也曾设想开一个诗歌朗诵会,最终却也只是停留在“设想”上,从未正式将其付诸于行动。甜润课堂,让我们从对课堂结构身体力行的大胆改革做起!

第四罐蜜是做课老师和专家的渊博学识和勤勉钻研的精神。比如江苏师大尹逊才教授在听完两节课后对作者宗璞家世的介绍信手拈来;谈起教学设计,尹教授以《散步》、《秋天的怀念》、《荷叶和母亲》、《金色花》、《我的老师》等文本为例,对相关篇目的教学重点侃侃而谈,那时我不由得暗自称赞尹教授:“真不愧‘专家’二字的称号啊!”再如丁卫军老师说要多读多写,“不写作,枉为人”,“我写故我在” 。

王君老师的文学素养从对《资治通鉴》的运用上、对四大名著中女性形象的简单分析上就可见一斑,不仅如此,她还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进行创作,她称自己大概是全国70后教师队伍中出书最多的一位,目前已出版了多本专著,她说自己从大学毕业到现在经历了很多痛苦,但与众不同的是,她把这些痛苦都记录了下来,当一个又一个痛苦变成一篇又一篇文章时,她的事业也随即达到了人生的一座又一座高峰……相信听到此处,每一个有志于在教育这方沃土辛勤耕耘的老师都会暗下决心:拿起书和笔去铸造自己人生的辉煌!当我们不仅仅把教学当作一种职业而看成一番事业;当我们不仅把学生看成一个未成年人而当成一个前途不可估量的潜力股;当我们不仅仅把课堂当作上课而当成一个早就为我们铺设好的舞台;当我们不仅仅把课后反思当成应付上级检查的一个板块而当成提升自我的一条捷径……此时,作为老师,我们的人生也就上升到了一个高度!甜润课堂,让我们从改变理念、多读书多写作开始!

茶都采蜜来,甜润课堂里。让我们以各位做课老师和专家为榜样,在每天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提升自我,与学生一起开创美好的未来!

作者简介:刘雪芹,原阳县路寨乡第二初级中学,中学高级教师,河南省骨干教师,河南省名师。爱好读书、写作、书法。

更新:2017-06-08 16:54:10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