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难忘儿时“坑碗院”

作者:闪光送亮 来源:灵宝市川口乡横渠村 点击:2669

  每当听到邻居们啧啧夸赞我新盖的二层小洋楼时,我总会想起我儿时落后的居住条件――“坑碗院”。

 打我记事起,我们一家老小就住在地坑院里,也就是我们豫西人说的土话“坑碗院”。所谓的"坑碗院”,我们这里大都是在平地上挖一个边长10米来宽,深度6米左右的坑,挖成后,再在背阴的一面,靠东南的地方先测量好坡度,然后开挖出斜洞,一直到地面,这样,进出的道路就有了,方便了以后的开挖窑洞的工作。我虽然没见过,但常听老人们说过,那可不是一般人能干的,都是有技术的能工巧匠。我记得我住的“坑碗院”,偌大的院子也就四孔窑洞,靠西面的已经塌了,在废墟上不知何时栽种上了几棵枣树,每当枣儿红红能吃时,我虽然够不着,但它有时遇风也会落下几颗,在那一时刻,弟妹们拾起,再互相推让着,那种血浓于水的情谊至今难以忘怀。还听父母说,除了我们现住的,还有东崖面下的那孔窑,院里的一棵杏树和一棵桑树是我家的,其余那二孔窑还有枣树都是別人家的。

我出生在六十年代初,下面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那时都小,记得那是七十年代的某一天夜里,雨下得特別的大,那天夜里,院里的回水坑满了,院里都是水,眼看快溢进全家居住的窑洞中,父母心急如焚,我们姊们三个吓得直哭,只见父母拿来了工具,在院的西南角,摸黑冒雨挖起另一个回水坑。好在他们那时年轻,身体也好,一直干到深夜,所幸的是,黎明时分,雨渐渐下小了,但全家人却整晚在胆惊受怕中度过。现在想起来还心有余悸!事后听说因那晚上的雨患邻村一户人家的“坑碗院”曾发生过水漫窑塌,砸死人的事!

       
那个时候,我们一家人住在一个窑洞里,吃的是妈妈做的饭,睡的是爸爸盘的炕,兄妹三人在父母的呵护与严厉的管教下,慢慢的一天天长大了。也就是从那次大雨过后,窑洞有点漏雨,经过大队干部(那时父亲是生产队的保管员)与小队长协商后,我们搬出了那难以割舍的,冬暖夏凉,养育了我近十年的难以忘怀的“坑碗院”。
       
        
我们搬出地坑院后,在父母的打拼下,先后建起了八间土木结构的大瓦房,在当时那个年代可算是走在前了。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经济大潮的涌动,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现在,吃的穿的都越来越好,住房也由原先的泥瓦房,土坯房,“坑碗院”等落后的居住环境逐渐换成了宽敞明亮且时兴的新式大平房,尤其近两年,不少腰包更鼓的庄稼人的居住条件更是芝麻开花――节节高,二三层小洋楼也一座挨着一座,原来的旧宅也在那年代国家提倡“折旧盖新,批新丢老"的大口号下,随着推土机“轰隆隆”声响,夷为平地,再也看不到昔日的栖息之地,取而代之的是现在一片整齐的,横竖成行的果树,每当春暖花开之际,那迷人的花香真是喜煞人啊!

        
别了!我再也看不见那儿时住过的冬暖夏凉的“坑碗院”。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更新:2017-03-05 04:38:06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