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我的知青岁月(一)

作者:王水宽 来源:灵宝原创 点击:3091

         

王水宽,祖籍河南开封。沈阳航空工业学院师资班毕业、河南电大中文专业毕业。经济师。先后在航空航天部一二四厂、灵宝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工作。系原文联副主席、作协主席。省作协会员、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省诗词楹联学会、省书法家协会、中国书法研究院院士、省国画家协会会员。在国家及省市报刊、杂志发表文学作品一百余万字。出版有小说集《难秋》和散文集《父亲的紫砂壶》,并获得河南省三门峡市五个一工程优秀图书三等奖。小说《趟海》获得省作协、河南日报社征文小说三等奖;小说《星光,夜色遮不住》获得国防科工委《神剑》杂志优秀小说奖;电影文学剧本《白狼》获得神剑文学艺术联合会河南分会文学创作成果奖;散文《长大的住宅》获得省市“改革开放三十年征文”一等奖,并获得2009年优秀散文排名第九;歌曲《英雄的冠云山》(作词)获得文化部国庆60周年优秀歌曲奖、省优秀歌曲创作金奖;歌曲《永远的中国红》、《家乡的核桃园》获得第16届、17届优秀歌曲创作金奖;创作儿歌二百余首,有11首收入《中国百年儿歌大全》、《中国儿歌大系》。

 

 知识青年李春波 - 小芳

 一    我的第二故乡

 

      河南省灵宝市川口乡北泉村是我们当年插队的地方,我在那里生活锻炼了整整三年,并产生了深深的感情。我一直把她视作我的第二故乡。

      北泉村又名马泉,是个美丽的地方。她一面靠塬,一面临河。这条河名曰:弘农涧河,是灵宝的母亲河。它的源头在百里以外的小秦岭朱阳镇山区,作为东西两条河流蜿蜒而下,在我们村的西边汇成一条大河。然后,以更大的声势滚滚向北,注入滔滔黄河。

      这条河,长流不息,水量充沛,使得位于下游的我们北泉村到处都是泉水咕咕涌出的水潭。这些水潭周围生长着成片的,面积很大的芦苇。这一丛丛碧绿连天的芦苇荡,宛若江南,成为北方难得的一道风景线。芦苇荡四季风景如画:春天,嫩芽青露,生机盎然;夏天,水鸟成群,葱茏无边;冬来,芦花飞絮,大雁栖息。这些芦苇成为村里家家户户重要的经济来源。农闲时,他们编制席子作为家庭副业。全县几乎一半的人家都用这里的苇席,其名声很大。素有“留村的女子,马泉的苇子”之说的美誉。这对于只见街道和房屋的我们这些十几岁的城里知青来说,有着非常大的吸引力。我们在那风景如画的山村里,谱写并奏响了人生的第一段乐章。

      说起知青生活,恐怕很多人都会抱怨,说下乡不好!不堪回首。但我的感受却与众不同。一来,我是主动要求下乡的;二来,我在农村真正得到了锻炼。三来,感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艰辛不易的生活。这对我一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有着很大的影响。那些年主动要求下乡插队者少之又少,我却是那为数不多者中的一位。

      我本来是一九七四届灵宝一高的毕业生,那年正准备下乡插队时,接到县里新的通知,家中兄弟姐妹可以留城一个。我兄弟姊妹四个,我最小。大姐那时已经成家多年,二姐和哥哥都已下乡插队。于是按政策我留在了城里父母身边。在留城的一年里没有安排工作,在家干了一年临时工。正值青春年少,充满梦想的我,感觉在家太没意思,便主动到街道办要求下乡。于是,毕业的第二年,我跟比我低一届的高中毕业或刚初中毕业的学生一起插队。

    从一九七五年八月十九日下乡插队落户,到一九七八年八月十九日办理入学手续离开农村,我在第二故乡生活工作了整整三年,一天都不多不少,想来可能也是缘分。三年的时光给我一生留下了许多美好的记忆,这经历伴我成长,终身难忘。

 

 

 

二    下乡第一天

 

      下乡那天,在县里欢送知青插队的大会结束后,我们十六人乘坐一辆卡车,在知青办的老宋叔带领下,插队到川口公社北泉村。进村时,村边大路旁的树上、墙上贴的欢迎标语令我们困惑和兴奋:“欢迎知识青年到我们村插队落户。落款是:北大宣”。有位同学故作惊讶地吆喝出声,哇!北京大学贴的标语呀!

      我们的车辆在鞭炮声和夹道欢迎的锣鼓声中,停在大队部的院子里,几百名村民已经集中在搭好的台子前。欢迎仪式上,大队支书才娃叔那句令我们激动不已的话记忆犹新:“乡亲们,这群来我们村插队的知青学生娃娃们都是毛主席他老人家派来的。”当时一听支书这么高抬我们,内心一阵激动,一种自豪感和神圣的责任感从心底油然而生。支书讲完后,是贫协代表讲话。老贫协是个七十多岁的大爷,旧社会,在地主家当厨师。他的讲话又把大家逗得笑了半天。因为他在忆苦思甜教育时,突然冒出了一句,“六零年吃大锅饭时,把大家都饿咋了----!”村民和我们都听出了问题,一下笑了场。要知道,在那个狠抓阶级斗争的年代,这种口误是很容易被揪小辫子,上纲上线的。老支书反应很快,急忙夺过话筒解释了一句,“老彭叔喝多了,口误。时间不早了,今天就讲到这里,改天再讲吧。下边宣布一下分组的名单!”

      大队副支书彭安有宣读了分配名单。八个男知青和八个女知青叉开,分成二组,每组四个男的四个女的,分到了三队和四队。我这一组分到了三队,我任组长,许秀云为副组长。其他同学是郭顺生、赵合义、朱美丽、闫秀梅以及张建生和张建丽兄妹。队里把我们的住处安排在生产队的库院里,并派了那个给我们忆苦思甜教育的老贫协代表彭叔做我们的厨师。在这个很大很宽敞的库院里我们住了一年,直到第二年给我们盖的五间新房建好才搬离。

      我们村是公社最北边的村子,东边是黄土高塬,西边是弘农涧河。一条大路贴着塬边,由南向北穿村而过,直到十几里外的黄河边。村子的高塬由北向南形成了四条自然沟壑,村民依沟建屋,建窑,形成了四个生产队。而且很有意思的是,四条沟四个姓,并以姓取名。第一条沟即:一队。全队都姓任,就叫任家沟。二队姓邵,叫邵家沟。我们三队姓彭,叫彭家沟。四队姓张。四条沟的村民姓氏也偶有穿插,但是很少。山沟东高西低,村民大都住在各自山沟的两侧。沟底就是通向各家各户和塬上梯田的道路。我们队知青所住的库院位置很好,临大路只有几十米。离路西的大队部也很近,那里是村里卫生、娱乐和商业的中心。我们第二年住的新房就建在路西,与大队部比邻。

 

更新:2017-01-19 09:25:20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