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西渰水电站
五亩小水电,1959年被评为“全国小水电先进单位”,来自17个省市的代表在此参观、学习。这殊荣使依山傍水的小乡红遍半个中国。曾经的骄傲是开拓奋进的定海神针。习总说:“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的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的道理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大到国家,小至乡镇。五亩,以她独特的风貌和气质屹立在灵宝上源头。当我们俯视大地、仰望苍穹时,无法看穿天空的边际,只能听到来自天籁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这声音,激昂奋进。尽管历史的车轮在滚滚烟尘中越行越远,但无数印痕却让我们心跳不已。 岁月流逝,抹不去的是终生不悔的奉献精神和爱民情怀。也许,这是我数日来最大的收获。
——题记
听秦叔讲……
杜叔说要想了解五亩的小水电,老秦是必须要拜见的人。中午不休息缠着杜叔去老秦家。杜叔甚是热情,不顾78岁的高龄,毅然顶着火红的烈日陪我们一行去老秦家。
一路盘思:老秦,何许人也,为什么非要见他?百思不得其解。不敢问杜叔,因为两天的接触发现他是个倔老头儿,不想说的事不会轻易开口,想说的事极力阻挡也挡不住。即使问了他也会回敬一句:“这女娃子,傻,到了不就啥都知道了。”车子里没人说话,只想快点儿见到老秦。
七拐八拐终于到了老秦家,可两扇大门紧紧关着,尽管我们扯破喉咙还是没人应声。杜叔着急了,脱口道:“这瘸子跑哪儿了?拐着腿儿还不安宁!”我听了想笑,但从杜叔风趣的言语中我猜测他们一定是铁哥们。就这样站在门口硬生生地让太阳晒着。还是香香机灵,一手抓一个门环儿使劲敲打着。
门,“哐当”一声打开了。
映入眼帘的是一位老妇人搀着一个架拐的老男人。这男人看上去很老很老。头发雪白雪白,上身穿一件黑色外套,里边套着一件军绿色马甲,剑眉、国字脸。他,莫非就是老秦?犹豫间,老人开口了:“请客人上房就坐,张妈,沏茶。”一开口,方知此人非同一般,话不多却极其干练。
“老秦,这是咱灵宝文促会的作家们,今天来这里是想让您说说五亩小水电的事儿。”此人正是老秦。我们索性称他秦叔。
一阵寒暄过后,秦叔揉揉眼睛,讲起了那年那月的事儿。
1954年,五亩乡南村村民薛生贵同灵宝县城打包厂电工老荆在南村利用水利轧花机的水动力,安装一台小型发电机,这些电供给国营南村粮库、卫生所和村民照明。当时人们从来没有见过电,有人竟然把烟放到灯泡跟前点燃,可怎么都点不着,还留下了不少笑话呢。这是灵宝有史以来第一个用电的山村。1959年,五亩公社党委利用丰厚的水力资源,在五亩村河边修建一台40千瓦的水轮发电机,这台发电机电量直接供给五亩公社社直各单位及五亩村村民用电。这一创举,得到灵宝县政府的高度重视,通过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报道。这一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飞出大山,并吸引了全国17个省市小水电参观团专程来参观学习。
1972年,响应国家号召建设水利工程。五亩公社大力开展小水电建设的决策,成立了五亩公社水电管站,党委直接领导,抽调公社干部和五亩、庄里长桥、桂花、南村等大队具有水电知识的人员,由县水利局技术人员培训指导对全公社的水力资源进行全面勘察。根据水的流量大小,确定水电站的位置和装机大小,对每一座水电站逐一进行研究,制定规划和施工方案。公社成立了测绘组、施工组、安装组、在县水电工程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从1972年到1978年,先后建成了南村、西渰、宏农、盘龙、宋曲、五亩、梁家洼等17个水电站,共装机22台3018千瓦。年发电量728、71万度。
“秦叔,我们还想听听当年建水电站时一些留在您的心坎儿的事,可以讲讲吗?”周主任提议。
我把目光靠近了秦叔等待着。此刻,我发现他的两腮抽蓄,嘴角不停地抖动。许久没有说话,眼角却渗出了晶莹的泪花儿。一个八十岁的老人,为何而激动呢?强烈的欲望在心中升腾,几双眼睛同时投向秦叔。只见他用衣袖擦了擦眼角,定定神儿长长舒口气。
“想想当年建设小水电热火朝天的场面,至今也难以忘记。那个时候群众怎么就那么能干呢。他们的无私奉献精神常常感动着我。既然你们想听听,今天我就敞开说说……”秦叔答应了我们的请求。
秦叔76年到五亩公社任副书记,80年离开五亩公社。这期间县委直接委派他主抓建设电站。76年县委决定在五亩、苏村、朱阳修建水电站。作为主要领导,他就随同省委李副厅长去山西考察先进的电站建设,回来后就开始揣摩如何建造我们的电站。从筹划到开工短短几个月,拉开了一场“人定胜天”的战役。
秦叔负责西渰水电站的整体建设。西渰电站的位置坐落在朱阳麻家河到西河之间,全长24里,期间要经过一道沟,几座大山,不仅要钻洞,还要架桥建渡槽。自然条件非常恶劣,沟长79米,深80米,是五亩与朱阳的分界线,说是天险,一点不假。面对艰巨的任务,公社党委研究一定要下最大决心在全公社大面积铺开建设局面,刻不容缓。党委书记对秦叔说:“秦德公,西渰电站关乎几千人的生计,无论遇到再大的困难都不能退缩,相信你凭着毅力和本事一定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出色地完成任务。全县人都盯着你呢。”秦叔血气方刚,从工作到现在党叫干啥就干啥从来不拖泥带水,毫不畏惧地接受了此项繁重而辛劳的工作。
首先筹建电站领导小组。在县委、公社的大力支持和鼓舞下,一批有智慧、有才能的人马纷纷赶到西渰参加战斗。秦叔担任总书记、薛生贵任副书记(已去世)、党委委员赵志立(去世)、雷志刚任五亩供销社主任、郭风仁任技术顾问(去世)、孟方安任党委秘书。洛阳地区的技术员张连图、三门峡水利局朱荣华负责设计,灵宝县的郭崇仁负责技术、研究设计。一班人马分头工作。技术人员勘测、丈量电站的长度。领导班子按照图纸组织施工。当时国家非常贫困,省里按工日计算只拨了27万斤粮食,不到150万斤粮票。在投资少、粮食急缺的情况下,领导班子开会商议必须群策群力,和群众同甘共苦,让群众当家作主,充分发挥群众的力量集思广益。五亩23个大队支部书记全部上马。直接受益的大队上正书记,边缘村的上副书记,一个全方位、大面积的领导小组很快建立起来。正所谓“人心齐,泰山移。”
各行各业的人全力支持建设水电站。就连六岁的孩子也拿着小书包来背沙子。秦叔说到这里已经泣不成声。我们的眼眶潮湿了。这,正是老一辈艰苦卓绝的人格魅力和精神力量。无论任何时候他们都敢和天战、与地斗。他们用不懈的努力为我们开创了无数奇迹。一双双粗糙的、沾满老茧的双手,即使再大的困难也化为泥丸。我想到了毛主席豪迈的诗篇“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种精神的延续让我读懂了秦叔的激动。
国家没有能力支持,大家齐心协力扭成一股绳。背着“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信念到处求援。在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的劳动中没有一个人偷懒,而且还能在工地上又说又笑,群众舍得出力流汗,没有人督促,整个工地到处是欢声笑语、欣欣向荣。“群众的力量是无穷尽的,群众是真正的英雄!”这句话,秦叔反复强调。从他骨子里发出的是对众的信任、爱戴;对往事的怀恋、感动。
8217部队是主要支援对象。他们的驻地在四川。水电部70师的党委书记红军长征时的老干部任凤林听说农民要修电站,很是佩服。任凤林为人朴实,工作认真。他除了大力支持外,还邀请秦叔到四川大渡河考察。秦叔正需要这方面的资料、技术,于是就带几个人前往四川,他们来回吃住21天全部由任凤林负责。北方人吃不惯大米,任凤林就想办法让他们吃好。秦叔一个劲儿地说:“任老先生真的是太好太好的同志,要人给人,要物给物。钢筋、木材、汽车无偿支援。任团长胆量很大,只要我们需要的东西他就会毫不犹豫地想办法。从火车上发过来很不容易。如果没有他的支援,电站不会一年就建成。”他的部下段智云任三门峡十一工程局第七工程局局长。知识青年听从毛主席的教导下放农村,段局长就把十一局的几百号人下放到五亩各个大队,搞教育、搞建设出了很多力。三门峡火车站有个小伙子叫张木通在四川开汽车,后来调回来开日本进口小比利车。张木通没有离开过工地,村人见了张司机没有不认识的,因为他和善、勤快,那些沙子从头到尾全凭他一个人干,黑白拉沙,为建设电站立下了汗马功劳。一个汽车进度太慢,他就给部队余团长求援。团长是秦叔当年在故县当书记时认识的,他们情深义重。余团长知道建水电站二话没说就把一个汽车大队给了秦叔。整个汽车队大约一百多人吧。军人的天职是服从命令。团长命令一下,任何时候都得出车,不分昼夜地帮助、支援。运用这种办法不花任何钱。运输起了建设电站决定性的作用。灵宝县汽车很少,都是小卡子车。卫生局的一辆小卡车都抽来拉沙。几十里的渠道沙石、水泥用量很大。部队不敢给炸药,只能悄悄通过军委隔段日子批发几吨硝酸铵。群众就用硝酸铵自配炸药,遇山开山,遇石头炸石头,把很多问题解决了。没有机械老百姓就用铁锤、钎子打。人人手上都是血泡、老茧。就是这样一种精神使工程进度相当快。
秦叔号召同志们牺牲个人一切,全力以赴为建设。那年春节1700多人在工地过年。老婆说过年咋都不回啊,他说我身为领导怎么能回家,群众都在工地,我必须和群众同甘共苦。当时向粮食局请示,每人发了三斤白面,一斤半肉,三天的口粮。把这些东西分到各大队自己安排。群众觉得真幸福,过年有白面、有肉吃。干劲儿更大了。我们的吃苦干劲儿感动了县委书记刘长青、崔宽新,他们大年初一上山看望群众。说到这里老人家又哭了。他又一次强调“群众的力量是无穷尽的,群众是真正的英雄!”
没有如此大的决心不行、说空话不行。没有机械,八十米的桥怎能架上?可真是想尽了办法。用钢丝绳吊、吊了半截出问题了,秦叔辗转反侧:怎么接渡槽才能过人过水。怎么办呢?听说高效水泥能焊接住。到哪里去弄呢?实在没有办法秦叔就写信给省委王文英同志,因为他老丈人在五亩和秦叔也是好朋友,交代他进省城必须完成这个任务。老人家没有辜负大家的重托,省委组织部终于批了三袋水泥。要去荥阳拉水泥没有车怎么办?真是天助我也。正好碰上了一辆灵宝到北京的吉普车,给人家说说硬是把三袋水泥拉回。水泥弄回后三天就把断了的槽子接好。
34岁的秦叔每天拄着棍子从这架山梁翻到那家山梁,来回不知走多少路,脚上全是血泡。从来没有睡过一个安慰觉,大伙儿都叫他“铁人”,一年360天没有回过家。秦叔激动地说:“渡槽终于修好了,路通了,成千人观看。马家河到朱阳方便了。当时欢呼雀跃场面依然记得。人们站在桥上看着淙淙流水,感动得大哭……”
“说实话,在我一生中,建设西渰水电站是最骄傲的一件事。一年多时间不仅磨练了人的意志,还和几百人学会了泥瓦匠的手艺。”
“当年钻洞谁负责管理?”杜叔插嘴道。
“五亩公社武装部部长胡宝学啊。”秦叔脱口而出。
我不能不说秦叔就是一个英雄,一个铁骨铮铮的英雄。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指挥着一场灵宝有史以来最美丽、最壮观的战役!
采访胡宝学
李金霞
在五亩乡文化站办公室我见到了胡宝学老人。他,红光满面、精神矍铄。虽75岁了,但腰板挺直,目光炯炯有神。听说他猎涉百发百中,五发能打六只鸟。不愧五亩乡武装部部长这个头衔,甚是敬佩!
办公室很宁静,我打破了沉默。
笔者:胡叔,当年秦德公叔叔为什么选你做打洞的头儿?是不是因您是武装部长,有极强的震慑力?
胡叔:不是,不是。我去洛阳学习军事回来,他就派我上洞口,我当时极不情愿,唯恐干不好。听说秦德公是个铁汉子,工作能力超强,但脾气不好,谁若干不好了就得挨骂。军令如山,不敢违抗。
笔者:您来到工地后是一派什么景象,当时有什么想法?
胡叔:其实我到这里时已经开工,当时进度很慢,每天才进一尺。开大会多次点名批评。面对这样一个连队,我左思右想,怎么才能加快进度?主要问题出在哪里?经过仔细排查才发现劳力不行。大部分都是瘸子、跛子。这是五亩水土惹得祸。他们连走路都摇晃,怎么钻洞啊!于是我就开始挑选好劳力,共选了40多人。
笔者:胡叔,您细细地给我讲讲这么长的洞是咋干的?
胡叔:好。这个洞建在木瓜寨,长200多米,宽和高都是两米多。面对如此艰巨的任务,我们采取了军事化管理。把40人分成两个连队,晚上没有电就用柴油机发电,大家伙儿不分昼夜地劳作,经过一个月时间我们落后连就变成了全乡的“红旗连”。小李呀,当年连珠子跑一放,沟里狼烟四起,震耳欲聋。那简直就是惊天动地的场面!这个时候我们都会屏住呼吸,捂住耳朵,远远地看着大炮轰炸,说实话脑袋就在手上提着,人人都有生命危险。谁不怕死啊,放炮之前大家会相互劝慰,保佑平安。虽然天天说安全,但最终还是有几个人在被石头砸死、塌死。眼睁睁地看着工友们去世,心里别提有多难过。化悲痛为力量。炮声落地稍停片刻,工人们纷纷拿着钎子、锤子开始了人工苦力。再辛苦没有一个人喊苦叫冤,人们都盼望着早点打通洞 。
笔者:胡叔,这么超强的劳动,工人能吃好睡好吗?
胡叔:条件很差啊。半山腰上随便打个窑洞,几个人住在一起,解决了住的问题。吃饭只能吃上出芽面和玉米糁子,没有一根菜,熬一锅稠杠杠的模糊面,干了一晌活儿早已饥肠咕咕,没有功夫挑剔饭食,狼吞虎咽吃几碗。吃完饭抽一袋旱烟,扯开嗓子吆喝几句。有人会说笑话,讲得大家捧腹大笑。没有午休,继续干活儿。晚上躺到那里就是被山猪背走也不知道,因为太困太累了。有人在梦中还叫着:“快干,加油。”
笔者:胡叔,这个洞子用了多长时间就全线贯通?
胡叔:三个多月。回想起这三个月的时光,这会儿就如同钻进了蜜罐子。
笔者:胡叔,你能讲讲西渰电站那个渡槽是怎样建造的吗?
胡叔:提起建渡槽,唉,那可真是绞尽脑汁费心思啊。说句结实话不是秦德公,西渰电站十年都建不成。那个秦德公简直就是个铁人。春夏秋冬睡眠少,早早起床把领导班子一群人叫起来学习。有时候半夜三更挤在一面窑洞里研究方案。面对这么深的沟没有机械,只能靠人力。建桥时先弄两个半截拱形往中间碰,十一工程局有个侯师傅真像一只猴子,趴在一尺宽的拱波上来回跑。他哨子一吹,绞磨子就开始往上吊。桥墩上有螺丝、钢绳,铧子一挂使劲拉,大梁一闪一闪在空中成了两截子。头一回就这样失败了,这可怎么办?想办法支平,让拱波保持平衡,再用800号水泥搅两袋玻璃水才能凝固。
笔者:胡叔,这些管子又是怎样安装的?
胡叔:全部是人工安装。这些管子全部是到西安灞桥拉的。每根长5米,重5吨。给两边打上地铆,水泥钢丝绳扯上来支起,把管子吊起来,一边放一边走,照这个方法三天没有装一根管子。这才意识到方法不对。赵志理很有智慧,变换思路。把橡皮圈要压到不漏水的的位置,要求几公分一点也不能出差错,又开始吊装,把钢筋打成小勾,管子里边进两个人钩住,压住后再往下勾做到了恰如其分,大家高兴得喊着:“成功了,成功了。”
笔者:胡叔,听说当年西渰水电站有一位姑娘摔至深沟,您在现场吗?
胡叔:我在现场。这个姑娘是坡头大队的高中生,名叫秦娥,她工作积极,特别能干,在大家心目中很有威信。那是一个中午,人们都回驻地吃饭去了。从工地到驻地走路大约需要四、五分钟吧。当时我不知道她吃饭了没有,但见她提个水桶和沙壶去养护渡槽了。养护的时候得提一桶水,把水灌倒沙壶里再慢慢洒水。她抓住绳子往渡槽上爬,谁料想绳子绑得是活头,她一使劲绳就开了结果就摔了下去。有个老汉儿听见“扑通”一声跑去一看渡槽上没有了秦娥,赶紧跑去叫人。人们来到这里往下一看,秦娥躺在一块大石板上一动也不动。80米深的沟啊,还会有命吗?领导赶紧派十几人下去,上来的人说可怜的姑娘已是粉身碎骨。在场的人无一不痛哭啊!多好的姑娘,就死在了这个山沟里。(胡叔含泪讲述,我的心揪得紧紧的,眼泪也跟着落下。)为姑娘开了隆重的追悼会,乡、县领导、各连队负责人都参加了。秦德公在追悼会上做了让人掉泪的讲话,不记得他具体都说了啥,但只记得他说“烈士走了,我们一定要把她的妹子安排到电站。”老秦说话算数,就把妹子安排到电站了。
笔者:胡叔,西渰电站是那一年竣工的?现在还保存完好吗?
胡叔:电站78年3月竣工。大工程结束后,举行了竣工典礼。质量实在好啊,四十多年没有塌,也没有漏水。你若想去看,那可不会是简单事,五亩乡离电站六、七十里地呢,再从电站到渡槽也有近二十里地,而且就没有路。到处是荆棘,几乎就没人走。
笔者:胡叔,您还能告诉我有关电站的记忆吗?
胡叔:西渰电站的发电机组是云南水务厂出的,用火车运回来的。试行发电时瓦光烧,前后半年时间都不能发电。先叫三门峡水工厂几位师傅拆了重装还是发不成电。又叫云南机械厂的俩师傅拆了重新安装还是不行。云南的师傅说回到云南给领导汇报后再说。正月初五来了个高师傅,他是个高超的技术员。只见他转两圈一停给飞轮两边划上道道,再转两圈又划上道道,检测说是飞轮偏重。然后拿三角铁和螺丝上把的东西秤一秤,除皮之外在加几两焊条就保持平衡了。我才知道科学是精细的啊!直到现在还能看到电机上的疤痕呢。
一个小时的采访,我又一次震撼和感动,想起了秦叔的那句话:“群众的力量是无穷尽的,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一种迫切想去西渰电站的愿望升腾而起……
追寻足迹,精神永存
张站长很乐意做我们的司机,杜叔依旧是向导。头一回坐森林防火车,感觉像囚犯似的。双手紧紧抓着安全绳,和恐惧相伴。沿途每经一村,杜叔都会告诉我们“这是什么村,那是什么村”,习惯用心铭记。
路途很远。窗外的风景足以彰显山村的蓬勃发展。闭上眼睛的我只想捕获一个梦。这个梦有理由让跋涉变成一种呼唤。带着这种变迁的呼唤,找寻曾经的硝烟。也许和我想象的完全吻合,也许截然不同。不管怎样,我选择来过,给历史一个交代,给自己恬淡和释然。
山路虽然崎岖,但道路全已硬化。微风吹面,扫去了浓重的霾味,清新和翠绿相伴。
张站长很有情趣,不时说几句五亩方言,逗得我们哈哈大笑。他驾车技术老练、娴熟,每到拐弯处都会轻轻而过,感觉不到一丝眩晕,似乎在云中穿梭。家家户户的门楼、房屋瓷片镶嵌,在太阳光下熠熠生辉。三五成群的男男女女坐在门口打麻将、聊天,悠闲中不乏惬意。党的政策真好,让农民过上了好日子。
“同志们,注意啦:这几个弯很紧,抓住保险绳,不要往外看!”张站长说道。
闭上眼睛,心咚咚直跳。偷偷往外一看,天哪,简直就是《二十四道拐》中的那幅远景图,曲曲弯弯,迂回盘旋。不敢想象,当年修建水电站时是怎样的一场惊心动魄!心,悬着。
“同志们,西渰水电站到了,下车吧。”下意识地看看表,整整一个半小时。
脚,重重地落在山脚下的这片土地,连同我的肉体、魂灵。找寻,从这里开始。
水电站就在空旷的山谷里。两座房子紧挨着,我们径直来到了敞开的机房。偌大的机房唯有马达在嘶鸣。踏进机房,古老的电机油漆脱落、锈迹斑斑,仿佛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在风雨中呼啸。靠近,想触摸,但马上意识到要安全。无意中一瞥还是看到了那个云南高技术员留下的“疤痕”。四十年啊,她不知疲倦地工作,为村民出了多少力、流了多少汗。岁月不老,可她却早已失去了光华,依旧静默地奉献着孱弱的薄力。
听到我们的声音,工作人员来了,他们热情地把我们带进了配电房。
银色的配电柜在这里显得雍容华贵。我不懂这些电钮都操纵什么,只听张师傅说这些设备起到配置电源的作用,当线路出现故障时,有利于控制故障范围,也方便快速找出故障点及时加以排除,无须大面积停电。另外,配电柜内方便放置各种保护设备,如防止短路的保险丝、防止过载的空气开关等,可以对线路和用电设备起到保护作用。也就是说把东西集中到一块,方便维护、检查。
“这是空气开关、断路器、各种型号的刀闸”。
“这是接线端子、保护设备、测量设备……”我看到了电压表、电流表、频率表、功率表等,还有互感器和各种传感器。
“张师傅,您在电站工作多少年了?”
“20年了。”
“这些年一定对电站有情有义,能否讲讲这里的故事?”
“嗨!别难为我了,你们都是知识分子,我哪有故事啊!做好一份工作,有吃有喝足矣。对了,你们到后边的变电站看看吧。”张师傅很热情。
绕过机房来到了变电站。我们似乎被网在一张蜘蛛网中。抬头,高高的铁塔,低头,全是变电设备。看不懂这些,张师傅一一讲解。望南,竟然有一架“天梯”。张师傅告诉我们这是管道坡,沿着管道坡就可以去“天池”。天池?一个好听的名字!张师傅说一会儿带我们去看看。水渠的水流入管道再进入机组发电。我听得模棱两可,记住了92这个吉祥的“天梯”数字。电站有三条线,分别是项清线、朱清线、清五线。这三条电缆线全部启动并入国家电网。
“爬天梯去渡槽吧。”我提议。因为我想亲自沿着“天梯”走一走,也许在“天梯“和“天池”之间能找到更多的感点。
“不行啊,近20里的路,现在已经11点了,再加上杜叔这么大年纪,走上去估计就饿得不行了。我带你们走大道,车可以行驶。”张师傅说道。
大家一合计,觉得张师傅言之有理。赶快行动。
由于心急,头和车门来了个重重的亲吻。顾不上疼痛,直奔渡槽。
这哪里有路啊!荆棘丛生,况且右边还是沟壑。我有些害怕,紧张地问道:“张师傅,这路几乎没有人走,您确定能行车?”
“我确定。因为我们前不久维护渡槽时还让汽车拉水泥呢。放心吧,我一定把你们带到。”
这时的我们更像囚犯,双手紧紧拉着保险绳。我们几个女生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每个人的脸上写满担心。
“我们谁也不能当叛徒,也不能当逃兵,当年这些修建水电站和渡槽的人民群众比我们现在的境况危险得多,他们没有人害怕,我们就那么胆怯吗?姑娘们,放心吧,有我这吉祥老头在,一定会平安的!”杜叔的一番话羞得我们几个女生相互一笑,坚定地高呼:
“我们不当蒲志高,我们就是江姐!”一种临危不惧的气概打破了沉寂的山谷。
好一个张站长,驾着车沉着地在丛林中行走。时而遇到拐弯,时而会有“拦路虎”,他都能迎刃而解。
“嚓嚓、嚓擦”,酸枣树在玻璃窗上敲打着,吓得我赶紧关上车门。幸亏出手早,否则早被刺扎破了脸。前面横着庞大的“障碍物”,怎么办?张师傅和小彭跳下车,抬着两根树桩移到了沟边。
一路颠簸,一路高歌。仙子姐姐的美声鼓舞着士气。
我禁不住问道:“张师傅,这渠出过问题吗?”
“我们时常检查、维护,从不坐车。因为要寻找需要修补的地方必须得走路,发现问题了就背着工具、水泥、沙子尽快整修,否则就会漏水的。”
“停车,到天池转转。”张师傅喊道。
踩着崎岖的小道我们相互扶着下到半坡。探头,一方池塘映入眼帘。细细观察,池塘的水绿中泛黄,池塘贴石壁而立,再伸脖子也看不到边际。倘若脚下打滑,即可落池。我小心翼翼地观望着。突然听到 “妈呀”一声,原来有人让刺扎破了手。在这荒无人烟的山谷有这么一方水塘,似乎从天而降,美其名曰 “天池”,绝配的名字,我喜欢。
“这个天池长60米,宽10米,深5米。它的作用就是蓄水,蓄水越多发电量越大,反之小也……” 这个戴眼镜的张师傅颇有文化,说起来一套一套的,不枉此处 20年啊!
俯瞰脚下,长长的大堤提炼了山谷的平庸,聚集了长长的水岸。在这里,有段原始的记忆涨起涨落。
“上车,继续前行。”
告别天池,大约又行了几里地,车子不能前行了,我们就搀扶着下车。
“这片空旷的地就是当年放预制板的地方。崖上的一孔孔窑洞就是当年修渡槽的时候住的地方……”杜叔一下车就为我们讲解着。
顺着一条依稀可见的小道往下走。张师傅、周主任打道开路,我和小彭招呼杜叔,可倔强的杜叔压根不让我们管,只身找了一根棍子,拄着它一步一挨地跟在我的后边。枣刺、杂草就在手边、裤脚,任凭它们侵袭也阻挡不了前进的步伐。
水渠,我看到了水渠!
“张师傅,水渠有多深啊?”
“这条渠全长24米,宽2、3米,水深2米。”
从没看到过这么险峻的水渠,一边是沟,一边是突兀嶙峋的石崖。走在大约一米宽的河提上,眼前涌现的是1700多人轰轰烈烈劳动的场面。他们手拿钢钎、锤子打洞眼、凿石壁、点炸药的情景在眼前闪烁。
“你们看,那就是渡槽。”循着杜叔的声音望去,一座壮观的大桥矗立在山谷涧。再近些,全貌尽收眼底。这是怎样的一座桥呢?两个桥墩稳稳地屹立在半山腰开辟的石崖上,桥墩上一座彩虹托盘承载着像火车道般的桥体,两边各12根四棱水泥柱子如同巨人支撑着桥面。看上去险峻、伟岸。郁郁葱葱的山包上野花芬芳,香气弥漫。
张师傅告诉我们这渡槽长66米,宽2、5米,深2米。站在桥上,扶着栏杆往下看,不禁让人毛骨悚然。我想起了那个叫秦娥的青年,她就是在这里拿着水壶跌下深渊。眼前漂浮着她在空中绝望的呼唤,一个年仅18岁的姑娘就这样悲壮地离开了人间。倘若她不那么卖力苦干,倘若她先去吃饭,倘若……一百个倘若也换不回灿烂的笑脸。我似乎看到了工地上插着小红旗,一群人热火朝天劳动的场面。大家一边干一边唱:劈开大山谷,穿过穆寨洞,钎锤修渡槽,架起一险天。渠道绕山湾,荒地变良田,愚公能移山,我把山河换……这声音惊天动地,这声音响彻万年!
蹲在桥上,听到了渡槽潺潺的水音。她如同美丽的秦娥,不知疲倦地流淌着……
走过渡槽,有一座报废的青砖瓦房,只剩下几堵墙而已。张师傅说当年这里住着看管渡槽的人。旁边立着一块纪念碑,上边的字笔画脱落不少,不能完全确认。这时,张师傅来了,他告诉我们篆刻在这里的几个字是“英雄飞渡”。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名字,感动这样的命名!在艰苦卓绝的日子里,多少默默无闻的英雄,他们不怕流汗、吃苦能干,始终保持淳朴的乐观情绪,硬是凭着一双双手凿洞打眼、放炮开渠。钢铁般的意志绝不亚于“红旗渠精神”。
别了,“英雄飞渡”!只有身临其境,一步步走近才能真正感受到一代智慧的设计者、英雄的建设者。回头再望,心灵深处又一次受到震撼。 一个前进的时代,总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一个发展的民族,总有一种积极进取的意志。泱泱中华,必须弘扬这种精神,才能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后记:
故事似乎还没有讲完。西渰电站、英雄飞渡,在岁月中迎接日出日落、风风雨雨。这些含泪的文字只能做个见证历史的印痕。我希望大家不要忘记艰难岁月中那些修渠的人。他们用伟大的双肩为人民大众托起一片艳阳天。今天农村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就,离不开开河引渠的先辈们,他们站在更高的起点规划为民造福的水电。如今五亩乡已经成为全国农村电气化试点之乡。从1978年开始,除满足本乡工农业生产及生活用电外,每年并入国家电网250万度,收入20万元,被誉为灵宝小水电名珠。我相信五亩的领导干部,一定会牢记“为人民服务”这一宗旨,不断提升思想境界,带好头、作表率,练就过硬本领,为五亩的发展和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