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克斌,一个执着的攀登者!
浅水是载不起大船的,一杯水洒在地上,只能漂起草叶。风的积累不厚也载不动大鹏的翅膀,只有九万里的长风,才能托起攀登者直入云霄。灵宝,这片美丽富饶的大地,滋养了无数贤达。杜克斌,就是其中之一。在我眼里,他是一个执着的攀登者。他正直、真诚、朴实、善良。如同邻家大叔,亲切不乏幽默。
因了《龙乡风情》,我们有缘相逢;因了《攀登之路》,我们共话人生。文字,是无言的传递。然,这些质朴的文字只是他78个春秋的凤毛麟角,剩下的便是留给人们凝重的思考了。
苦难童年,求学志坚
1939年7月25日,杜克斌出生在焦村镇东村。当时正值日本侵略中国,老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之中。青壮年男子不敢在家,只怕被抓壮丁。他的前辈人将全家搬迁至五亩枣凹村。因人多地少,生活无着落,无奈又落户到白羊瓦崖村。过着吃了上顿没下顿的苦日子。五、六岁就开始放牛、割草、拾柴。
到了上学的年龄,可家里穷得叮当响,没钱供用。眼巴巴地看着别的孩子背着书包欢天喜地去学校,自己只能远远地望着他们的背影,念想着啥时候也能背上书包去学校读书。有时担着柴禾路过学校门口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静静地聆听学生念书的声音。此刻,他只感觉那是世界上最好听、最美妙的声音。多么想进去看看啊!放下担子趁擦汗之际多停留片刻。可父亲却严厉地催促道:“娃子,快回家,牛还等着你放哩。” 他极不情愿地挪动脚步,耳畔萦绕着“我们是中国人,为中华之崛起而努力学习……”这些话虽然不大懂,但似乎像一朵含苞欲望的玫瑰花,在幼小的心灵悄悄播种。心中盘算着:如果有一天我也能坐在教室那该多好呀!
时间在牛背上一天天晃过,一颗想读书的欲望占据了身心。
有一天拾柴回来,又一次被校园的美妙触动了。赶快回到家鼓足勇气对父亲说:“爹,我想上学读书。”满脸皱纹的老爹望着可怜巴巴的儿子长长出了一口气。随即严肃地说:“娃子啊,不是爹不让你读书,你一去学校,这牛谁放,这柴禾谁拾?咱家的日子更难啊!俺娃不上学,就跟着爹干活。”爹说完,头也不回就上地去了。
说不通爹就求娘,小小的年纪却给家庭一个承诺:“娘,我可以早起放牛割草,放学就去给拾柴禾。您给爹求求情,我一定说到做到。”
儿是娘的心头肉,看着儿子乞求的目光,娘含着泪说:“娃子,你爹是个倔板儿,娘知道我娃是个好孩子,娘会慢慢说服他。”
在娘的苦苦言说下,爹终于答应让他上学了。那一刻,他没有手舞足蹈,而是悄悄对自己说,一定要当个好学生,还要当个好孩子,帮家里多干活。
每天早上,别的同学还在睡梦中,他却迎着天边的星星出门了。手里拿着一把镰刀、腰里缠着一根绳子,瘦小的身影在地埝边、半山坡一起一伏。汗水在脸上打打滚却顾不上擦。心中只有一个美好的向往在催促:快点割草,快点割草,割完一捆草就能去学校读书了。
上课,回回迟到,总是羞涩地悄悄钻进教室,连头也不敢抬,更不敢看老师。善解人意的屈老师从不问情况,也不批评,该怎么讲课就怎么讲。他静静地坐下来翻开书本专心听讲,认真作业。
下课回家,别的同学排队唱歌,他羸弱的肩膀永远是一捆草。当回到家妈妈把饭放到小凳子上时,他早已是有气无力。常常是一边吃着饭一边打呼噜。妈妈抱着他心疼地自言自语:“娃子啊,不上学了吧,这样下去我娃都快累死了……”熟睡的他听到这些话便会鬼使神差地呢喃:“妈,我不累。我一点儿也不累,我要读书,我要上学……”
就这样读完了初小。刻苦学习的他成绩名列前茅。
为了能继续上学,屈老师带着他去朱阳考完小。放榜那天,老师高兴极了,因为他考了第四名。他们师徒站在朱阳完小门口,屈老师激动的心情无法言表,高兴地拍着他的头:“杜克斌,真是好样的,你太不容易了。”面对老师的夸赞他却高兴不起来,因为他明白贫寒的家是不会让他去这个离家15里的学校上学读书的。
通知书发下来了,屈老师为了他能够继续上学来到他家做父亲的工作。可是磨破了嘴皮父亲还是不同意。父亲固执地说:“小孩家识几个字不被人骗就行了,念那么多书有啥用。我几辈人都没读过书,我才念了三年书,不也过来了吗?就是让他再读两年书也变不成龙,变不成蛇。再说咱这地里活儿也难做,真离不了他。”屈老师高兴而来,扫兴而去。
他又开始向母亲求情。母亲爱儿子,看到儿子求学心切就变着法儿说服父亲。一次,两次,一次次地苦苦哀求他永远难忘。可怜的母亲啊,忍受父亲的谩骂,把所有的农活儿揽到自己身上,父亲总算点头了。却提出了非常苛刻的条件:家里只给他交3元钱的学费和学杂费,其它一概不管。面对如此条件,他欣然应允。因为心中只有一个执着的信念:只要能上学,什么条件都能接受。
从此,他开始了长达两年的漫漫求学路。
独自来到朱阳街,自己找住处。找遍了所有地方终于找到了朱阳街后村甘沟的洞上寺庙,这里没有人住,于是就在此安家。方圆的乡亲听说这娃是来读书的,再加上他腿勤最乖,做饭的锅碗瓢盆很快筹集到位。拾柴、挖野菜、垒锅台,样样都会做。母亲托人捎馍托热,填饱肚子就行。吃了简单饭就去二里外的朱阳学校上学。常常是屁股刚挨着凳子就上课了。夏天蚊虫叮,还不算难受。冬天天寒地冻,钻进一条薄被里冻得像只寒号鸟。和他住在一起喂牛的好心老伯想了个主意,把白草、破枣刺儿、土坯一层一层撒好、压实就变成了软绵绵的床铺,暖和极了。
生活就这样把一个少年苦苦打磨,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从未退缩。执着,是一种最伟大的力量,在他幼小的心田愈发浓郁。
辛辛苦苦在朱阳上了两年学,完小毕业考试各门功课都是5分。而且在全班名列第一,还发了奖状。当他把奖状拿到家让父亲看时,父亲连眼皮儿都没抬,只说了一句话:“奖状能顶吃喝吗?”冷冰冰的话语湮灭了他再次渴望的求学梦。
“唉,我的文化程度只能停留在小学毕业。今生最大的遗憾就是读书太少。”这是他面对我最无奈的一句话。
爱上文字,忍辱飞翔
小学毕业后在家一边务农一边刻苦自学。
一天,村里的一位老师因病请了长假,校长让他代课。他高兴得一夜没睡着。因为读书、学习的机会终于来了。他特别珍惜时间,白天为学生上课,晚上就一个人钻在古庙内就着微弱的灯光读书。有时候打盹儿就倒下和衣而睡。一边读一边写,一年四季从不间断。自己认为是个痴迷文学的爱好者,于是就屡屡投稿。常常是投了出去又退了回来,一篇也不能发表。时间久了就有人说风凉话。还有人说也不拿镜子照照,才小学文化程度还想当作家……有人说得好听些“唉,不见发表,只见退稿。可怜这娃死脑筋……”无论谁说啥他都不在意,在他心里只有一个坚定的信念:“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把别人的耻笑当作耳旁风,该写继续写。没有人能动摇他的决心。每当遇到困难,就读一读古庙的一副对联“雄吞东吴三千将,威震曹营百万兵”。用关云长的英雄气概激励自己,鞭策自己。那段代课的日子学习了不少知识。所以在他的人生里认为最有意义的事就是当老师,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文化知识,还能练就一颗纯净的平常心。
有了代课的基础,就有了机遇去粮店工作。年龄不大的他勤快好学。一边卖粮,一边学习业务知识。主任看到他好学,工作认真,还有点文化,便在机关会议上宣布他为学习组长。他呢,则不负众望,把文化学习很当一回事,在墙壁画上学习园地,组织大家把学习心得贴在墙上,极大地丰富了工人的业余文化生活。
人民公社成立后,他被调到五亩公社党委办公室工作。因为年轻单纯,思想没有负担。组织上让干啥就干啥,从不挑肥拣瘦。任劳任怨、忠诚老实、一丝不苟是他永远的工作习惯。
功夫不负有心人。1957年的某一天终于在《灵宝》报刊上发表了一篇小火柴盒,当时报社寄来了5角钱。那天晚上一手捧着报纸,一手捏着5角钱,激动得彻夜难眠。从此,写作兴趣愈发浓厚,作品发表率直线上升。他总是激动地说“感谢党,给我安排了一份喜欢的工作,更给了我攀登的空间……”
他羡慕李准,一个银行职员,也只上了一年初中,没有上多少学却依旧写出了那么好的小说《不能走那条路》,当时被40多家刊物转载,而且他是咱河南洛阳农村的一个农民,和自己有共同的经历,为啥人家都能写那么好的作品自己就不能。于是,他更加勤奋学习,读书看报,研究人家怎么写新闻稿、怎么写文学作品。与此同时,县文化馆举办文学培训班,他积极参加,张旺林馆长和一些同仁给予他很大的帮助,常常给他看稿、提出修改建议。期间,他学会了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文体的创作。洛阳《牡丹》、《奔流》杂志社也发来内部学习资料,他总是如饥似渴地学习,边学便问便思考。好消息纷沓而至:灵宝报社、灵宝广播站、洛专日报常常发表他的稿子,发稿的数量和质量日益趋升。
在新闻界,他从一个无名小卒走到了赫赫有名。这一路走来可谓苦辣酸甜。
当我采访至此时,他激动得流泪了。那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在他饱经风霜的皱纹上舞动。我很想听,于是就多了这一段插叙:
文化大革命时,我被称为“杜克思”、“黑李准”、“黑秀才”。批斗的大字报满街张贴。在灵宝县文艺工作大会上批斗我,说我写的《高岭春水》是和窄口水库唱对台戏,是小水冲击大水,是散痪民心。其实这部剧作是文革时期,县革委让我主持召集业余作者姚继忠、杨永福、赵有维等同志,以毛主席兴修水利的“三主方针”,围绕阳平公社大寨大队崔家生产队的小水长蓄,大有作为的一筷子水精神编写的小型戏剧,当时县蒲剧团演出在洛阳地区还获了奖。谁知,组织部长找我谈话说:“老杜呀,县委书记说让你到红旗公社向英雄人民学习,好好劳动不要写东西。”我一听,一阵眩晕,文字是我的爱好,如同要我的命。但组织的决定我不能违抗,只好忍痛割爱。
在县委招待所反省七、八个月后,上边报社来了人点名让我陪同并写稿,县委才同意批准。洛阳地区妇联主任来到灵宝说五亩工作做得很好,《男女同工同酬的经验》写得很及时、到位。但我并没有自由,由于“错误”严重下放到涧口公社向劳动人民学习,接受改造达两年之久。期间,父母担惊受怕,患病卧床不起,二位老人先后七天相继离开人世,我两次向公社请假为父母办理丧事,公社领导听而不闻,使我精神上受到严重打击。悲恸、屈辱的我终于支撑不了就倒下了。在医院输了六天液后又回到涧口公社改造。后来公社书记检查工作说:“老杜身体很差,就不要轮流管饭了,固定在一家吃饭,一月给50斤面粉,2斤油。”这辈子我都难以忘记这位好书记。
我不敢续话,只怕再次触动受伤的心灵。默默僵持了几分钟, 他幽默地转了话锋:很念想那些写稿、发稿的日子。每当邮局寄来稿费时,他只留一张,其它的全部让同事、朋友拿去吃喝玩乐。朋友风趣地说:“有啥新鲜事都告诉老杜啊,他能写咱能吃。”
提起照相他滔滔不绝。他说当年自己是灵宝县摄影协会的名誉会长。他深有感触地告诉我照相与写作关联密切,同样有主题思想,角度、材料选不好都会影响表达效果。他感谢机遇,最好的机遇是接待记者,这些专业人士常常给他指导、引荐。所以他经常在《人民画报》、《解放军画报》等刊物发表作品。有一个月竟然发了26篇稿子。
从1958年到1975年,他先后在河南日报、灵宝报、洛专日报、灵宝广播站、人民日报、人民画报发表新闻通讯、消息、报告文学、散文、特写六百余篇。还同师安衷、河南省群众艺术馆研究员、河南省民间美术会会长倪宝诚各位副主编收编了《河南民间美术文集.大河风》一书。1960年至1964年,还写了一部27万字的长篇小说《弘农河畔》。河南人民出版社编辑同志审阅后,觉得很有新意并提出了修改意见。川口公社袁增斌帮他修改了第一稿,在第二稿修改时,红卫兵造反,把发表的作品全部拿走烧掉。《弘农河畔》、《伏牛山擒虎》、《女儿》等未发表的初稿也未能幸免,均投火焚烧。痛心疾首的他面对自己的作品只有两把泪……
打倒了“四人帮”第六天他回城了。地委宣传部对他平反昭雪,县委也落实了政策,调到了县科委任副主任。党给了他新的任务。忘掉不快,重新投入战斗。
潜心科研,甘做黄牛
风风雨雨,起起落落,十几年下来积攒的依旧是对工作的认真和执着。
82年到90年,我市发展苹果产业,他带着各乡镇园艺站站长、各村骨干技术员到山东青岛、胶南、烟台、威海、栖霞、辽宁省的大连、瓦房店、盖县、熊岳、国家兴城果树所,河北省的昌黎、石家庄,山西省的太谷和陕西省果树研究所,山西省的杨陵、礼泉、周至等地参观学习,引进新品种。到新疆伊犁购买海棠种子。超负荷的工作很疲倦。常常几个月不回家。老伴嗔怪道:“老杜呀,你把工作看得比命都重要,这个家你是铁了心不管。等你老了,看谁管你。”他却笑着说:“没关系,我生是国家的人,死是国家的鬼,国家会管我的,你替我管好娃,其它不用你操心。很感激你对我工作的支持,今生跟着我受苦比享福多,感谢的话不多说了,我还要出差呢。”说完就掀门而出。老伴一听这话,泪眼抹着衣角:“老杜,你走吧,我会好好照顾好孩子和家的。”老伴的话让这个铁打的汉子酸楚而愧疚。
整天东南西北跑,只想着能为灵宝发展做点实事。那一年和王醒民县长去国家农业部汇报灵宝苹果发展情况,通过有关人员的关系,到中南海陈云同志家里,见到了中央书记处营养顾问若木老人,向她汇报了灵宝发展苹果的情况,得到了于老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她亲自给农业部何康部长打电话。第二天,他们一行到农业部又向何部长做了汇报,何部长为灵宝发展苹果拨款140万元。拿着这些钱,激动地筹划着如何才能用在刀刃上。当时这些资金解决了果农多少燃眉之急!
胡耀邦书记来灵宝视察工作,为灵宝题词“发展苹果和大枣,家家富裕生活好。”县委、县政府根据胡耀书记的指示,提出在全县发展40万亩苹果园的雄伟规划。刘振邦书记到他谈话:“老杜,科委要为40万亩任务提供苗木和优良品种,你尽快组织技术人员进行培训。”于是,大部分时间用在外出学习、参观。
1985年完成了育种、栽植、高接换头等任务,实现了全县42万亩的栽植任务。在灵宝东村水地面积发展1080亩红富士示范园,在坡头公社马家寨、白家寨、梨家园发展果树1000亩。科委投资,不让群众拿一分钱。把苗木让园艺师按规格设计。比如水地按4×6栽种,旱地按4×5栽种。当时县委书记、县长、县直干部都去帮助农民栽植。示范园苗木、肥料全是科委投资。灵宝县的技术员本领大,在嵩县搞了三年低产园改造,使该地区从七、八百斤的产量提高至三千斤。他每次和技术员去时,群众特别欢迎,高喊着:“杜工来了,我们的救星来了……”他经常给群众示范剪树、讲解管理。商丘市农业局长邀请灵宝传授果树技术,他带着技术员和县委书记、县长一同前去,受到了最高的接待和赞赏。他永远难忘那些镜头:乡亲们认真学习、领导大力支持。并且引进土窑洞储藏苹果,延长了果农销售时间。
工作很累,由于水土不服会出现很多不适。有时还被人误解惹出笑话。有一年去东北,正赶上天寒地冻、大雪纷纷,那种彻骨的冷无法言表。只记得实在冻得不行了,就在地上转圈圈、蹦高高,路过的人以为他是个神经病。有个保安还嘲笑说:“哪里来的疯子?快走开,影响我们的市容。”他只好打着牙关告诉人家:“我不是疯子,我是来这里学习、考察的,不知道这里太冷,衣服少了。”保安上下打量着他,似乎不相信眼前的他是个国家干部,简直就是个乞丐。像这样啼笑皆非的事时常上演,但心中的目标却很坚定,办不成事坚决不回家。
在全国苹果鉴评活动中,我们灵宝的“青香蕉”、“红富士”获得了第一名的光荣称号。
他在任科委副主任的20年间,从头学起,兢兢业业干好每一项工作。由于工作勤奋,善于想办法。因此,灵宝县的科技工作一直走在前列,多次被国家科委授予先进县称号,被省地科委评为“科技工作先进县”,他本人也多次荣获各种奖项、殊誉。
干一行,爱一行,丢了笔杆田间忙。这,正是他攀登中最骄傲的宏篇。
铿锵行走,香味浓长
一个装着老百姓的耕耘者是闲不住的,他就是这样的铿锵行者。尽管花甲,还把自己当绿叶,哪里需要就到哪里陪衬。
程村乡兴修水利他出谋划策,东奔西走,千方百计地寻找程村原上十年九旱的问题。我是程村人,辘轳女人和井就是最真实的写照。乡长黄松涛发现藏马峪有个废弃的矿口,洞内流出一股泉水,很有利用价值,就邀请他前去商议。他专程到三门峡水利局找到张良图局长,将程村的情况向张局长作了汇报。张局长亲自来到程村同乡党委领导一起到藏马峪查看水利资源。张局长认为废洞内水量不小,可蓄可引,可使大面积旱地变成水田。在三门峡水利局的大力支持下,县、市、省水利单位先后为程村解决了680万水利款,为程村南水北调提供了资金扶持。
资金解决了,干群的劲头更大了。勘察、设计、施工,上下拧成一股绳,终于把南山的水引导了程村北塬头姚王村使大面积旱田变成了良田。乡政府还在各个村引进了喷灌技术,改变了程村十年九旱的旧貌,深得民心。
灵宝有了苹果,可销售却困惑着广大果农,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悄悄和建设银行退休干部张云岐同志一起到广东省江门市考察,结识了江门财贸委主任康韶华同志。经过交谈、协商,江门市同意为灵宝苹果在当地销售提供市场。他们一起筹备、设计、选择市场地址。不到一个月,在南郊无偿为灵宝建起了16个摊位,成了江门市苹果销售一条街。所有资金、材料、投工全部由江门市负责,灵宝不但不负担各项资金,而且市场税收、市场管理费用等三年内一切免收。回来后向灵宝园艺局、农委、市政府、市委做了汇报,得到领导的重视。由王跃华带队,市委副书记任晓云、副市长张社平、市人大副主任张周、园艺局余海洲、灵宝晚报社赵有维等同志组团前赴江门。双方领导商议后决定做专题节目介绍灵宝,宣传灵宝苹果。那一次盛会,使灵宝苹果销售在南方市场打开局面,为未来的销售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也许对教育情有独钟,当五亩一中决定兴建教学楼时,他与张宏谋书记到县直各单位、企业求助。所到之处,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在各单位大力援助下,终于使教学楼投入使用。说到这里,他深有感触地说:“真想回到童年,好好学习,一定要考上大学。”
“您一定能考上,就凭顽强的毅力和攀登的精神。”我发自内心地说。
他喜欢当伯乐,更喜欢帮助他人。凡是认识他的人都说他热情、豪爽。
郭泽生是个踏实本分的新闻通讯工作者,在三门峡地区小有名气,历年被评为优秀通讯员。他为了提高泽生的知名度,利用自己的老关系,把泽生的两篇新闻稿推荐给人民日报社,不仅发表了,编辑还写了评语,赞扬灵宝五亩乡布庄村的苹果,在全国引起了轰动。不少记者、作家说写了几十年,从没有在人民日报社发过稿子,杜叔一句话就能发稿,可见杜叔当年的美誉度很高啊!他听后骄傲地说:“不是美誉度高,是靠实干精神写出来的。现在的记者和我们那个时候无法相比。人民群众在哪里,我们记者就在哪里,感同身受方可笔下生花,也才能打动读者具有发表价值。”朴实的话又一次打动了我。
阳光自信、风趣幽默的他生活极其俭朴。那天天气很热,他却穿着一件旧褂子、一双旧棉鞋,我有些诧异。他却笑着说:“这双棉鞋穿着很舒服,也很暖和,早上送孙子上学骑着电动车一点也不冷。”我家楼下处理衣服,他掏了15元钱买了一件T恤,还自豪地问:“金霞,叔穿这件衣服咋样?”一边说一边举起两手让我和志刚看。我如实说道:“叔,人常说便宜没好货,这才十几元钱能好看么?”他照照镜子,得意地说:“不错,很不错,真像归国华侨。今天就穿上它去采访。”我们无语,他却像个孩子似的换上了新衣服。
与时俱进的他竟然会使用微信。常常在朋友圈晒文章、艺术作品、好听的歌曲。我悄声问:“杜叔,您爱好咋这么广泛呢?”他自豪地说:“现在岁数大了,多少爱好都归隐了。再倒退十年我也能像周主任那样拿着照相机到处蹿,而且我会自己洗照片。我相信比建军照得还好……”一席话逗得我哈哈大笑。这,就是杜叔的本色,永不言败。
他一边说一边递给我一沓文字,我翻开一看,足足23页“人之百态”,细读崇敬有加。简短几行的无数个小故事让我慨叹不止:学术之道与做人之道是相通的。学问无大小,人生无贵贱,文章无高低,但人的情感却有真、有假、有浓,有淡。正是这种相通使他的学术视野和人生道路显得宽广无比。他用始终如一的真情对待事业、对待人生。这,让他在一种从容淡定的心态中,默默地追求着自己的事业,实现着自己的人生目标,并成就了执着攀登的人生之路。读他的文章,看他的做人之道,他蕴藏心中的这片真情正是我们当代人最缺乏的。在市场经济大潮涌动、世俗之风大行其道的今天,他的这片真情弥足珍贵。
我坚信,这一缕浓香将执着地在史册中源远流长。
后记:
一气呵成这篇文稿,总觉诸多真情还在回荡……78岁的杜叔用他的行动再次鼓舞人心。这些日子,骑着他的三轮摩托不停地奔跑、讲说,还跟着大伙儿冒着炎热采访、寻找往昔的足迹。我不知还有多少不知晓的辛苦在等待着他继续奔波。当望着在车座上打盹儿的他,嗨,一个阳光的老人好可爱啊!不过,他也是一个贪心者,总想把知道的底朝天倒出来,不愿遗漏每一个细节,更不怕献丑。一次次把粗糙的东西抛给我们,逐字揣摩、检阅于数个黎明和夜晚。他说“尊重史实”如同织一把筛子,自己要先从头到尾过滤一遍,尽量把水榨去再讲述给我们。激动,在一步一步构思中消耗,剩下小溪一样的清甜在心中缓缓流动,我喜欢这样的品味。也许这些文字并没有多大的轰动,但杜叔的经历曾经创造某个阶段的历史和生活。这些含泪的故事值得我们分享、参照。历史是人类的宝贵财富,需要有人记载;英雄是人类的明镜,需要有人传颂。历经这次采访,我对杜叔又添解读。他,一个平凡的老人,让我学会了思考生活,思索人生。感谢杜叔,给我一次文字历练和心灵洗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