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灵宝】夸父测天与阴阳八卦
作者简介
夸父测天与阴阳八卦 夸父追日和嫦娥奔月,实际上都是测天,他们带领族人不断探索和研究周而复始的日月变化。以桃林塞为中心,初步划分了阴阳、年月、四季、二十四节气以及东西南北,并为此付出了毕生精力。古人讲究敬天敬地,天是人类的父亲,地则是人类的母亲。勤劳智慧的先民们很早便开始了对天的关注,他们开始尝试用人类微薄而又无限的力量去与天抗争,为人类的生存而战,为人类的幸福而战。一代又一代人都在苦苦探索日月星辰的运行,春夏秋冬的更替,阴晴雨雪的变化,然后从经验中寻找规律并加以总结,归纳出了历法。历法的出现比其它的文明都要早,对古代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到今天,我国的历法已经形成阴阳合历,这也是中国所特有的。《易经》以及与此相关的著作,都是后人在此基础上认识自然和解释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其核心内容是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并用木、金、火、水、土分别代表东西南北中,形成了五行理论。这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唯物论和辩证法,大可惊天动地、吐纳山川,微可洞察人体,成为中国文化的千古盛典。 《易经》中的易字,由“日”和“勿”即太阳、月亮组成,日为阳,月为阴,“一阴一阳之谓道”,“易道广泛,无所不包。”因此《易经》是一部讲日月、天地、阴阳运动的书,也就是宇宙运动的书。阴阳思想一旦形成,便成为中国文化思想的总纲横贯古今。中国古代崇尚卜筮,大凡国家要举办重大活动都要占卜,要占良辰吉日吉时,为的是趋吉避凶。古代搞占卜的都是史官或君主本人,因为那时的人认为占卜是最神圣的,只有德高望重的人才可执占。所以,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大都是以占卜的形式来记录当时的政治历史。《易经》卜筮是对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记载。《易经》不是成书于一个时代,也不止一个作者。她积累的是中国古代千千万万人的智慧,是中国宝贵的文化宝藏。《易经》第一次集大成,是以仰韶文化及龙文化为代表的新石器时期,是对中国原始文化的总结。第二次集大成,是商周甲骨文,是夏商周青铜文化的结晶。第三次集大成,就是《易经》和《易传》两部巨著相合而成的《易经》。《易经》是群经之首,是中国典籍之冠,是中国哲学之父,是中国文化的母亲河。《易经》之后,孔子发展了以国事人事为核心的人道观,而老子则发展了天道观。《易经》文化,是中国历史上历时最长,影响最深,流传最广的文化现象,对我国的儒、道、佛及诸子百家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发明微积分和二进位数学的德国大数学家莱布尼兹在1713年就看到《易经》,他以二进位数学阐明八卦的奥义:八卦中—(阳)- -(阴)两个符号及其排列法,可以贯通等差级数、等比级数、二元式(二进位)、二项式定理、逻辑数学以及音响、电磁波、连锁反应等原理。二进位制只有1和0两个符号。即0是0,1是1,逢二就进一位,变成10,因为它没有2这个符号。3就是11,4又进一位,变成100。5就是101,6就是110。从八卦图看,坤就是000(即十进位制的0);震就是001(十进位制的1);坎就是010(十进位制2);兑就是011(十进位制3);艮就是100(十进位制4);离就是101(十进位制5);巽就是110(十进位制6);乾就是111(十进位制7)。如果把上述八卦合成复卦,就变成六十四卦,演化成二进位制,正好是从0到63。这些研究对于我们领悟《易经》这份遗产的珍贵,提高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进人们的智慧和想象力都是有好处的。我们认为,八卦原只是反映自然界的几个符号,简单、朴素而又隐括着一些通行于万物的真理。(— )(- -)两个基本爻画,谈哲学的可以说是阴阳,谈人伦的可以说是男女,谈自然的可以说是天地,谈电子计算机的可以说是1与0。二爻、四象、八卦、六十四卦,千变万化,万物皆可寓于其中,这就是八卦的“秘密”。 编者注:李效民先生著作《话说灵宝》,大象出版社出版,河南省新华书店发行,2008年12月1版,2009年7月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