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千古名城函谷关
作者简介
——关于灵宝函谷关古城历史变迁的考述 今春,我陪家人和朋友多次游览了函谷关,故地重游,感慨万千。 1986年8月至1988年6月,我任函谷关镇党委委员,亲自参与了县委、县政府组织的函谷关开发建设筹备会议,并起草了函谷关开发建设会议纪要。那时,函谷关楼还没有重建,太初宫还是小学教室。此后,县政府拨款5万元修复了太初宫,灵宝化学工业公司投资270余万元重修了函谷关楼,函谷关的开发建设从此拉开了序幕。而今,函谷关已成为风景名胜区,且又增添了身高28米的老子圣像,金光灿灿,巍然屹立在太初宫和太极湖之间,令人震憾。 游览期间,听函谷关镇党委书记李军民讲:“函谷关镇已开始搞古镇建设规划,目前正在筹备开发建设。在评审期间,部分人提出异议:函谷关古镇的历史依据何在?我们不能搞一个名不副实的、没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古镇。你在函谷关镇工作过,对函谷关比较熟悉,且又当过多年的档案局长。请你组织有关人员考证一下函谷关城的历史变迁,写几篇论文或出一本书,为古镇开发奠定坚实的历史文化基础。我们的设想就是把函谷关镇打造成为老子文化第一名镇。” 为此,我和同事们查阅了“灵宝县志”、“文乡县志”、“灵宝文物志”、“灵宝文化志”、“陕县县志”、“三门峡文史资料”等史书,摘录了与函谷关有关的历史记载、历史典故以及历代文人墨客过关的诗赋文章,并实地考察了有关重要遗址和遗物。经过调查、论证,我们认为,1959年以前,灵宝境内的要塞、古关、古城是与函谷关密不可分的。“因塞设关,因关设城,关城合一”始终是一条主线,以关为城的历史长达3000年之久。其中,因塞设关的历史约3347年[从“商汤伐桀”到“周武王克商”(公元前1762年—公元前1046年),“桃林塞已成为重关”的历史约716年;从周武王设关到汉武帝撤关(公元前1046年前—公元前114年),古函谷关的历史约932年以上;从曹操新建关城到抗日战争毁于兵火(240年—1939年),新函谷关的历史1699年];因关设城的历史约2167年[在古函谷关基础上设县的历史约804年(秦桃林县107年,弘农县697年),其中弘农郡与弘农县合治的历史约600年;在新函谷关的基础上,设县的历史1363年。 函谷关不但是战略要塞、军事重镇,而且是地方古城,更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以关为城的千古名城、文化名城。开发函谷关古镇,打造老子文化第一名镇,不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史书中的记载 从《灵宝县志》和有关史书中看,函谷关城主要经历了三个历史发展阶段,即以古函谷关为标志的桃林古城阶段、以汉函谷关为标志的弘农古城阶段、以新函谷关为标志的灵宝老城阶段。 1.以古函谷关为标志的桃林古城阶段: (1)《山海经》记载:上古时,夸父追日,渴饮黄河渭河水不足,北饮大泽未至,渴死,其身化为一座夸父山(今阳平镇境内)。弃其杖化为邓林(即桃林)。宋代之《太平寰宇》载,自灵宝以西至潼关,皆桃林也。 (2)历代《灵宝县志》和《阌乡县志》记载:1《山海经》云,夸父之山,其北有林,名曰桃林,广围三百里。桃林地从函谷关至陕西潼关共计120里,史称“百二河山”。2桃林牧竖自潼关以东直至县西二十里之稠桑镇均为古桃林塞。武王克商,放牛于此,故桃林牧竖亦列八景之一。3《左传》载:“春秋时,晋文公十三年(周顷王五年,公元前614年)使詹嘉处瑕(地名今阳平镇阌乡村东北),守桃林塞,控秦不得出。”4《重修函谷关记》记载:“古称函谷关,尚已自周召分陕,关属之陕以西,惟秦据之,号天府之国,沃野千里,而四塞独斯关,有建瓶之势,所谓天下河山,秦得百二者也。” (3)清乾隆十二年《灵宝县志·沿革志》载:“……灵宝在夏商为豫州,周为畿内,置函谷关……”同书《统辖》载:“虞夏属豫州为侯服,商为桃林。周克殷归,放牛于此,置关于函谷,设令以守。”《考古通论(荆山林著)》中说:“关塞起源于殷。周,称桃林地为桃林塞。周武王伐殷,出函谷大会诸侯于孟津,克商,放牛于桃林,即设专门管理关塞的‘司险’,桃林塞已成为重关……”。 (4)《陕县志》记载:崤函之固,号称天险,所谓秦得百二者也。春秋,晋败秦师。于汉唐以来,攻守战伐之迹,往往在焉。大抵由秦陇以出关东,自中原以进三秦,皆以崤函为咽喉之地,先至者胜,后至者败,不能易也。故历代皆择博大通方、威信干济之才以镇抚其地。 (5)《灵宝大事记》记载: 1公元前1762年,商汤伐桀过函谷关至陕渡黄河。 2前1057年-1046年,周武王伐纣,过函谷关。武王伐纣后,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置关于函谷,设令以守。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名“函谷关”。 3周惠王二十二年(前665年),虢公败戎于桑田(今函谷关稠桑村,为古驿站)。12月晋灭虢,虢公丑奔周京师洛邑。 4周敬王二年(前518年),尹喜为函谷关令。一日,尹喜见东方紫气升腾,老子骑青牛西游而至。尹喜遂留老子在太初宫著《道德经》五千言。 5周安王二十六年(前377年),韩、赵、魏三家分晋,桃林归韩。 6周赧王十七年(前298年),齐、韩、魏伐秦,败秦军于函谷。秦伐韩,韩以桃林等地献秦。 7秦庄襄王元年(前249年),初置三川郡(今洛阳),桃林属之。 8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统一全国。置桃林县,属三川郡,为灵宝有县之始。 9西汉高祖元年(前206年)8月,刘邦攻入武关灭秦,还兵霸上。派兵守函谷关拒项羽。十二月,项羽率兵四十万,欲西入关,关门闭,羽大怒。使鲸布等攻破函谷关,屯兵新丰鸿门。高祖二年(前205年),汉王刘帮出函谷关至陕县,安抚关外,父老后返回。 上述可以看出,从“关塞起于殷”,“商汤伐桀,过函谷关”的公元前1762年,到“周武王伐殷,出函谷大会诸侯于孟津,克商,放牛于桃林”的公元前1046年,桃林古塞成为重关的历史约716年;从周武王设关到汉武帝撤关(前1046年—前114年),古函谷关的历史长达932年;从秦置桃林县(前221年)到汉武帝置弘农县(公元前114年),桃林古县历史计107年。 2.以汉函谷关为标志的弘农古城阶段: 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迁函谷关于新安县,史称汉函谷关。同年,即在古函谷关置弘农县,以关前弘农涧河得名,属京兆尹,县之治所,即今函谷关镇王垛村。元鼎四年置弘农郡(与弘农县同治),领弘农、陕县、渑池、新安、宜阳、陆浑、卢氏、丹水、析县(今西峡)、商县(今山阳)、上洛(今商洛)等11县。汉献帝建安四年(199年),诏以刘备为司隶校尉,治弘农。可见,规格之高,位置之重,范围之广,影响之大。此后,弘农郡县名因避讳,曾数次改为恒农等名。弘农郡治所曾短期迁至东面百余里的陕县县城,也曾迁至南面十公里处之虢略镇(今灵宝市城区)。弘农县名、郡名反复更名,迁移治所反复更替,时间前后长达700余年。其中,弘农郡治所在古函谷关600年,弘农县治所在古函谷关长达697年。加上桃林县107年,古函谷关城设县的历史约804年。 3.以新函谷关为标志的灵宝老城阶段: 隋代开皇十六年(596年)新置桃林县,治所在距弘农故城北新函谷关处,即后来所称之灵宝老县城。 581年,隋文帝灭北周,建立隋朝。开皇九年(589年)才统一全国,结束了南北朝连续300余年的分裂状态。开国之初,实行了各种巩固统一的策略。在全国东西大道上新置桃林县也是为了发展经济巩固新政权所采取的一种改革措施。为什么要在弘农县北不远处设置新县城呢?这也是当地在长期历史发展演变后的一个历史积淀。 据光绪二年(1876年)《灵宝县志》载,东汉末年,汉献帝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操欲西灭张鲁,陕西关中诸将领以为是要攻击他们,马超、韩遂等起兵反曹,屯兵潼关。当年七月,曹操从洛阳率兵西征,路过弘农县境。因函谷关道崎岖艰险,行军不便,即命许褚于古函谷关北十余里处,靠近黄河南岸的西塬头上,另辟新道,“滨大河以转运”。这条新路从衡岭北端迤逦西上,直至西塬顶上,使西寨新村方与函谷故道合轨,然后下坡即入稠桑驿。这就是当年曹操所辟之新粮道。清代学者顾祖禹在所著《读史方舆纪要》中说,三国曹魏正始元年(240年),弘农太守孟康,在曹操新辟运漕道山口处,新建关城,号大崤关,又名金关。后来,人们为有别于王垛村的古函谷关与新安县的汉函谷关,习惯上称孟康所建的关城为新函谷关或魏函谷关。以此逐渐取代古函谷关的地位,使新关渐次成为当时中国东西交通之孔道。关前地面也逐渐繁荣起来,为后来在关前建县城奠定了基础。 自从有了魏函谷关,关前地面较开阔,因近水陆码头,交通较方便,久而久之,这里就有了居民商旅,并发展为居民镇店,还建有祭祀老子李聃的三清殿。后来建桃林县城时,即将原有的三清殿圈入城池,并置于一个重要位置,殿后即北城墙,殿门即直对南城门。 桃林县名在隋代用了22年,接着在唐代又用了124年,共用了146年。 唐代开元二十九年(741年),因在古函谷关尹喜故宅掘得“灵符”,唐玄宗以为是玄元皇帝老子李聃对他的恩赐,是天意,遂改年号开元为天宝,并将桃林县改名灵宝,沿用至今。 新函谷关从三国曹魏正始元年(204年)新建关城到抗日战争(1939年)期间,毁于兵火、关城的历史长达1699年。 自隋代建立桃林县,唐代改为灵宝县,直至1959年灵宝老城被三门峡水库淹没成为湖底,历经1363年的历史。 二、文物考古中的记载: 从《灵宝市文物志》中看,函谷关附近的故城有以下6处: 1.桃林故城 灵宝殷称桃林,周为桃林塞,设关置令以守。秦属三川郡,在函谷关置桃林县,为灵宝有县名之始。汉元鼎三年(前114年)迁关于新安,在故关置弘农郡(以弘农涧河取名)。统辖卢氏、宜、洛等十一县。 隋开皇十六年(596年)复置桃林县,迁治北十四里至弘农涧河人黄河口之东侧,此即灵宝老县城建城之始。自此之后,该处逐渐成为东西交通枢纽,近水陆码头,亦为商贾云集之地。 唐开元末年(741年),玄宗李隆基在周秦函谷关尹喜故宅获“灵符”,遂将桃林县改名灵宝县。 2.函谷关故城 位于灵宝市城北15公里的函谷关镇北王垛村。《大明一统志·河南府》卷二十九中指出“函谷旧关在灵宝县南十一里,老聃西度、田文东出皆此关,左右有望气台,鸡鸣台遗址。”现王垛村附近,仍完整地保留着纪念老子著经处的太初宫。近年,经市文管会调查,确定了望气台、鸡鸣台、尹喜故宅遗址,而且进一步发现了函谷关的旧址就在王垛村梁家沟口。关城为不规则长方形。城墙基一般宽为10至15米间,东城墙长约1800米,西城墙长1300米,南城墙长180米,东城门位于东城中段的函谷沟口,即关道接弘农涧地。关楼门、城基呈凹形,南北长60米,东西宽50米。《太平寰宇记》中记载:“其城北带河,南依山,周五里余四十步,高二丈,”与调查关城情况基本一致。除此之外,在关城东门南侧发现竖井式箭库一个,在关门北侧发现汉时铸钱的陶钱范、冶炼遗址。另外在关内还发现铜箭簇、瓦档、铜剑、封泥等重要文物。证实了这里的确是周秦时期的函谷关城。 3.弘农郡(县)故城 位于市北15公里函谷关风景区内。初为弘农县。汉武帝元鼎三年(前114年),因迁函谷关于新安,同年在旧函谷关置弘农县(以弘农涧河取名)。元鼎四年(前113年),割河南(今洛阳)、南阳二郡之西境置弘农郡(与弘农县合治),领弘农、陕县、渑池、新安、宜阳、陆浑、卢氏、丹水、析、商洛十一县,是为灵宝最早的郡置。 南北朝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移弘农郡于陕城(陕县),为避献文帝讳,改为恒农。孝武帝永熙三年(534年),在弘农郡旧址,置恒农郡,领恒农一县。 隋开皇三年(583年),废弘农郡入弘农县。隋大业二年(606年)省弘农县,大业三年(607年)恢复弘农郡,在原湖城西一里置弘农县,不久即随郡移至鸿胪川(今灵宝市城关镇),郡县合治。隋义宁元年(617年)改弘农郡为凤林郡(治仍在旧址)。唐武德元年(618年)改为鼎州,移治阌乡。 弘农郡旧址有三: (1)从西汉元鼎四年(前113年)始置郡至魏太和十一年(487年),弘农郡、县旧址在周函谷关,时间长达600年。 (2)魏太和十一年(487年),移弘农郡于陕州(今陕县境内)。弘农县城在周函谷关。隋开皇三年(583年)废郡入弘农县,郡县合治,地址在陕州(今陕县境内)。至此,弘农县城在函谷关长达697年。 (3)隋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弘农郡、县一并移治鸿胪川(今虢镇),至义宁元年(617年)更名凤林郡,治所仍在旧址。后撤郡为州,弘农县属虢州。宋建隆三年(962年),改弘农县为常农县。至道三年(公元997年),改常农为虢略。治所在虢略镇。 4.魏函谷关 位于周秦函谷关城北5公里的孟村北寨北黄河南岸弘农涧西侧。汉献帝建安十六年(211年)三月,韩遂、马超屯兵潼关,曹操统大军西征,铁军40万,因感函谷关古道狭窄难行,便命大将许褚于黄河岸边开凿大道,以运兵马粮草。商贾游客多行此道。魏正始元年(240年)弘农太守孟康在此设关卡,后称“魏关”,“大崤关”“金关”,俗称新函谷关。清康熙壬戌年(1682年),对魏关进行重修。直至抗日战争时期,尚保存完好。关门是一门三层硬山顶四檐建筑。 1923年初秋,康有为西赴西安途中,路经灵宝作短暂休息,在魏函谷关游览时,为魏函谷关关楼题写了“天下为公”四字,后为此关楣批,此关现已被淹没。 5.邑阳、邑川县故城 位于灵宝市北10公里函谷关镇西留村与岸底村中间。《水经注》载:“门水(弘农涧河)又东北出邑川城南,即汉封窦门之故邑,亦曰窦门,城在函谷关南七里。”《中国古今地名辞典》载:“邑川县为北周武帝保定二年(562年),废恒农、朱阳郡及玉城,置邑阳县。隋义宁年间(617年)改为邑川县。”经调查,在西留村与岸底村中间黄脸沟南端,沟的南北两侧,多处发现明显的城墙夯土层,上距地面3.5米,夯层6—8厘米,高0.8米—2米,宽1.8米—2.8米。下为褐色土。两村周围苹果园地下1米深处,有0.5—0.9米的碎砖瓦片。1.5—2米深处可见到墙基夯土层。遗址面积南北约1500米,东西约1000米。岸底村南1公里处的墙底村取名,也与此城有关。 在城遗址的东侧,弘农涧河的西岸有一处龙山文化遗址,断崖上多处暴露出大面积的灰坑,包含物较丰富,遗物有灰陶盆、缸、鬲残片,均斜施、竖施绳纹,素面,有少量的褐色绳纹陶钵片,鼎足等。说明该处早在龙山时期已有人类居住。 从以上遗迹现象及地望看,它正处在古函谷关南七里,东临弘农涧河,即历史上的邑阳、邑川县故城。 6.灵宝故城 灵宝故城始建不详。史料记载:明景泰元年(1450年)邑令夏永宁重建城池,周三里六十步,高二丈五尺,厚一丈七尺,垛口一千,其门有三:东曰“来紫”,西曰“拱华”,南曰“歌薰”。至南之东又有门三:中曰洙泗宫,墙左曰礼门、右曰义路,前临泮池,诸生游泮时始启。嘉靖八年(1529年),教谕李淑洪重修。崇祯年间邑令谷万方修城时并垛口一千为五百,用砖包西城一面,东城十三丈,北城二十丈,因遭流寇侵扰工未告成。池本宽深一丈有半。顺治十三年(1659年),前令梁儒重凿。康熙十五年(1676年),大水复淤,前令尚天禄添建城楼三座,东曰仙令客,西曰观澜楼,北曰介眉楼。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前令江蘩又於南城建楼,曰三异楼,复凿池,沿壕植柳数百株。雍正五年(1727年),前令程世绥加筑土堤。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九月地震城坍,前令吕子珏重修,共用工料银二万三千九百余两。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县长孙椿荣将城内隍与城垛修补完善。 建国初,城墙基本完好。故城历经500年历史,1959年三门峡水库大坝拦洪时被淹没。治所南迁至20公里的虢略镇,即今灵宝县城。 除此之外,函谷关镇境内重要的古驿站有稠桑驿;关隘遗址和古战场遗址有西寨烽火台(因汉王刘邦派兵在此守关拒项羽,又称汉王台,为函谷关制高点)、新寨烽火台(为稠桑驿制高点);旧石器遗存点位于孟村东北、魏函谷关北、黄河南岸、弘农涧西岸、衡岭塬北端东坡上和古函谷关城东北、弘农涧河西岸上,距晋南芮城西侯度遗址只有黄河一水之隔,同属更新世初期,距今170万年,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文化之一。仰韶文化遗址有稠桑遗址、坡头遗址、墙底遗址、孟村遗址、孟村南沟遗址;龙山文化遗址有王垛遗址、北店头遗址、梁村遗址,还有西汉时期的函谷关钱范作坊遗址以及近期发现的古井遗址等。从170万年前的旧石器遗存点到6000-7000年新时代的仰韶文化延续到3000-4000年的龙山文化,充分说明了古函谷关周围土肥水美、城大池深、部落密布、人口众多,奠定了在这里建关设城的基础。 三、历代碑刻诗赋文章中关于函谷关的论述 1.秦、汉函谷关考(清·杜汉) “古函谷关在桃林故城(新函谷关)西南之十里,日方自周室。世称柱下史老聃过此,关门令尹以望气识焉,乃著《道德经》五千言,至今相传有著经处,即此地也。周衰,秦窥天下,增修函谷,以为保障。西据高原,东邻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其地多深山大谷,一人守关,可以当百,由是函谷之名,遂雄天下。汉兴,迁山东豪杰于关中,以为帝都。关以外间分诸候王,故其时,处关内者民以为荣。楼船将军杨仆起家新安,以关外耻焉,乃请诸朝,尽捐家资,为关于新安,此秦汉函谷所以异也。函谷据秦晋咽喉,为中原必争之地,当七雄并吞时,秦甲出函谷,动称数十万,函谷左右无宁日。齐孟尝以鸡鸣走函谷怨秦,尝率齐师及韩魏抵关报秦,秦割三城以讲,百姓耻焉。秦亡,项羽挟章邯入关,至新安,夜坑秦卒二十万,诸侯从者十余壁,莫敢正视。虔刘更甚。自汉高帝谕关中,函谷四百年,吏民安堵。迨其衰矣,诸侯并争,曹操尝以铁骑数十万,西讨马超,命许褚凿道于函谷旧关之北十里,滨太河以转运,骚动极矣,民生其时何其惨哉!今天下一家,金城万里,函谷关仅存许褚所凿故道及新安杨仆所建遗址,而秦关旧迹无复存者。自非考诸史册,乌能备其详载。” 2.古函谷关铭(唐·独孤及): “王者建邦,经野观象”,“故封略土宇,守在关塞。山川丘陵,为之城池”,“天作崤函”,“崇山回谷”,“长河屈盘,万里来束”。“崛起重险,为秦东门”。“外扼八川之咽喉,故百二形焉;内权六合之奥区,故霸王出焉”。 3.老子故宅碑铭(佚名): “紫气东临”,“以存神关”。“栖息仙房,永著桃林之塞,灵修故里,实彰天宝之符”。“层台巍阁,始称奇观”,“金碧焕日月之光”,“胜概与河岳争雄”。“岁月悠悠,名闻寰宇”。 4.《老子故宅碑记》(元·高凝): “道家胜地,千古奇遇”,“为天下斯教祖源”,“雄楼杰阁”,“日月灼乎”,“为天下壮观”。 5.《函谷关赋》 (1)晋·江统文:“登彼函谷”,“地险逶迤,山岗相承”,“修依重升”,“带以河洛,重以崤阻,经略封畿,因固设险”,“抚四夷而守境”,“将群师之无勇”。 (2)唐·闫伯王与文:“函谷天险,弘农邦镇。南据二虢,地荒三晋。洞开一轨,壁立千仞”,“远秦塞,近崤陵”,“实堤防之枢辖”,“据于石,东西十里;临其深,前后咫步。建瓴百二之国,扼喉三七之路。幅员既长,城小而固”,“万方纳款,百工献艺,四旁磔攘”。 6.《上虢州太守启》(宋·苏轼): “弘农故地,虢国旧邦。周封同姓之亲,唐以本支为尹(旧时官名),富庶雅高於二陕(陕县志记载:周成王时,周公、召公分陕而治,陕以东周公治之,陕以西召公治之),莺花不让于三川(洛阳)”,“四时无旱、百物常丰,宝座金铜,充及诸邑,良材松柏,赡给中都,至於事简、讼稀,潇丽有道山之况,鱼肥鸥裕,依稀同泽国之风”。 7.《创建函谷关门卡记》(清·周淦): “函谷关即古桃林塞”,“一夫当关,万夫莫逞。故昔时,皆以重兵守之”。 8.历代名人诗词中的见证: 1关于函谷关城的有: 周·庾信《至老子庙应诏》:“三门临古县,九井对灵溪”,“唯当别关吏,直向流沙西”;隋·虞茂《入关》:“关山多道里,相接几重愁”;唐太宗李世民《入潼关》:“崤函称地险,襟带壮两京(洛阳、长安)。霜峰直临道,冰河曲绕城”;唐·张九龄《奉和圣制经函谷关作》:“函谷虽云险,黄河已复清。圣心无所隔,空此置关城”;唐·岑参《虢州郡斋南池幽兴因与闫二侍御道别》:“行军在函谷,两度闻鸡鸣”,“夜眠驿楼月,晓发关城鸡”;唐·杜甫《潼关吏》(安禄山兵北,哥舒翰请守潼关,明皇听杨国忠言,力趣出兵,翰抚膺恸哭,而出兵至灵宝溃关遂失守):“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唐·卢纶《关口逢徐迈》:“关城夜有雪,冰渡晓无人”;唐·刘禹锡《述旧贺迁寄陕虢孙常侍》:“关头古塞桃林静,城下长河竹箭回”;唐·皮日休《函谷关》:“破落古关城,犹能扼帝京”;唐·杨炯《和酬虢州李司法》:“唇齿标形胜,关河壮邑(都城)居”;明·许佲《函谷》:“关门临野障,河势抱城孤”;清·杨浩《函谷紫气》:“雄关便是芙蓉城”,“函谷尤深尹喜情”。 2关于地险楼高的有: 唐玄宗李隆基《题老子故宅》:“仙居怀圣德,灵庙肃神心”;唐·杨齐哲《函谷关》:“地险崤函北,途经分陕东”;唐·胡宿《函谷关》:“天开函谷壮关中,万古惊麈向北空”;唐·崔道融《关下》:“百二山河壮帝畿,关门何事更开迟”;唐·李白《奔亡道中(其四)》:“函谷如玉关,几时可生还?”;《秦王扫六合》:“收兵铸金人,函谷正东开”;唐·杜甫《秋兴》:“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金·辛愿《函关》:“双峰高耸大河旁,自古函关一战场”,“共说河山雄百二,不堪屈指算兴亡”;宋·巍野《披云亭》:“秦关百二山河固”,“万方辙迹坦然同”;明·谢江《老子故宅》:“地开层阁倚空寥,秋日登临爽气绕。危栋影移莲岳近,悬珠光射海云摇”;“太白星傍飞紫阁,洛阳羁客屡登游。平观青嶂窗前拥,倒听黄河槛外流”;清·吕天益《函谷关》:“楼堞连天起,风尘接塞多。关门临碧涧,山势走黄河”;清·周秋元《望函关》:“万古崤函万古山,苍茫入望几弯环。鸡鸣耻学三千客,雉堞常严百二关”;“关外将军空溯汉,眼前封界竟收秦。桃林塞近应通道,华岳峰高欲比邻”;清·杨州杰《函谷关》:“天开楼台四面通,重关胜概倚长空。潺湲润咽秦时雨,峭堑城余汉代风”;清·王道晖《老子故宅》:“琼宫梵宇遍天涯,紫气东来是故家”,“千载灵符衍道脉,於今遗宅锁烟霞”;清·林则徐过关时十分惊叹:“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谁道崤函千古险,回头只见一丸泥。” 3关于车水马龙的有: 唐·韦应物《经函谷关》:“洪河绝山根,单轨出其侧。万古为要枢,往来何时息”;唐·李嘉佑《登秦岭》:“汉阙青门远,高山蓝水流。三湘迁客去,九陌故人游”;唐·杜甫《黄河二首》:“铁马长鸣不知数,故人高鼻动成群”;唐·孟郊《西上经灵宝观(自注:观即尹真人旧宅)》:“青松多寿色,白石恒夜明”,“一片古关路,万里今人行”;唐·白居易《出关路》:“出川函谷路,尘土游子颜”;《社日关路作》:“晚景函谷路,凉风社日天”;《京路》:“西来为看秦山雪,东去缘寻洛苑春”;唐·于邺《春过函谷关》:“愁看函谷路,老尽布衣人。岁远关犹旧,时移草亦春”;明·贺贲《函谷关》:“函谷关前一径通,行人多少自西东”;彭纲《过阌乡》:“太平车马如流水,不管关鸡早晚鸣”;清·许鹏扶《函关鸡鸣》:“朝昏不戒川原胜,车马常清道路尘”;清·王道晖《函关鸡鸣》:“圣朝无事疏饥察,一任征人自往还”;《桃林牧竖》:“千古桃林自不磨,于今仍听牧童过”;“两两合成群友队,声声齐唱太平歌”;清·梁博《十里桃花》:“旧时桃林塞,今开十里花”,“栽培加雨露,无处不繁华”。 综上所述,函谷关城是确实存在的,并且是历史上建置最早、规模较大、影响力深远的历史故城之一。它是军政合一、关城合一的产物,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和有力见证。千古雄关千古城,文武双全最有名。军事要塞咽喉道,自古以来兵家争。文化根基大又深,道家之源由此生。而今迈步从头越,无愧关城排头兵。 “国有史,邑有志”,历史典故和地方史志承载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是前人留给我们的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充分利用、保护和开发这些文化遗产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函谷关城扼守长安、洛阳两京咽喉,历来是逐鹿中原或进取关中的兵家必争之地,它用独特的方式记录着战争与和平交替演变的中国历史,让这座雄关同时涵盖了哲学与战争的双重主题。尽管函谷关城在军事上十分重要,但最有价值的还应该是老子。老子将他的杰作《道德经》留在这里,这里便永远霞光万道,永远和一个伟大的思想、伟大的哲理密不可分,“函谷之名,遂雄天下”。 我相信,经过数年的努力,古老的函谷关城会青春焕发,重现历史上的繁华。成长在黄河文化、仰韶文化、老子文化、军事文化等沃土之中的函谷关古镇正在续写着人类文明腾飞的新篇章,必将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壮观、最闪亮、最有影响力的文化名镇、旅游名镇。打造老子文化第一名镇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2010年春于函谷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