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旨碑
从潼关开始黄河滚滚向东流去,与秦岭平行。从秦岭开始的弘农涧河水潺潺向北流入黄河,把灵宝大地一劈两半,分成东塬和西塬。而西塬的地形成v字形,在越来越高的丘陵中,宛如一把椅子,灵宝的下原头村就位于正中。在明朝正统年间,下原头村有500多户,2千多口人,五千亩地,是灵宝少有的大村之一。
明朝正统年间大户人家张秀通住在下原头村的寨子里,寨子的城墙高约10米,底部有三米宽,上边有两米宽。呈南北向,北高南低,稍有坡度,东、西、北面是城壕,南边有一条石头坡,坡势较缓,便于与外界联系。从坡上去,是宽厚的木门,高耸宏伟。从大门进去是一条用小石块铺成的南北大道,有2米宽,这条路把里边的房屋分成东西两半,每半有四座房屋相连,每座房屋均为3间北房,大部分院落还有厢房。寨子里有两条东西路,仍为2米宽,用小石块铺成。大户人家张秀通,住在东北角的三座院子里,张秀通一家和父亲母亲住一座,儿子一家住一座,管家和家眷又占了一座,库房则在东南占了两座院子。其弟张秀中住在西北的两座院子里,其余为他人居住。张家的建筑选材、做工十分考究,大都以青石为阶,青砖筑墙,前后出檐,房脊雕花。房舍布局紧凑,方砖铺地,廊道相接,在当时算是很豪华的建筑。张秀通一家四世同堂,一族四十余人组成了一个大家庭,全家和睦,长幼有序。张秀通自小就头脑灵活,长大后,继承先祖懿德,勤俭吃苦,富贵不淫,乐善好施。在下原头村非常有威望。张秀通的家族有800余亩的土地,土地大多为佃户租种,每年缴纳田租。除了拥有土地外,还富有经商理念,常年在河南、陕西一带做贩卖粮食生意。由于买卖公平,讲究信誉,所以生意越做越大。成为西塬上首富。
明朝正统三年(1438年),从平凉、西安到灵宝、兖州一带,遭受旱灾,引起饥荒:正统四年,从大同到灵宝再次遭受饥荒:正统五年(1440年),陕西、山西再次出现大饥荒。田野荒芜,十室四空,死亡逃绝,村闾为墟。床有卧尸而未掩,道满饿殍而暴露。灵宝一带连年灾伤,人畜死伤过多,移粟未至,邻境无助,计无所出的情况下,时任灵宝知县的秦中亦不顾明朝县官无重大事件,一般不得出行本县乡里的规定,多次来到下原头村,根据大明的劝分政策,劝富户张秀通捐粟,义举赈灾救民。张秀通也想得开,于是设粥棚、散粮粟,救济贫民,在三年的时间里,向灾民散粮1600石,拯救无数条命,圆了无数家庭的梦。此举感动地方政府,向上呈报,最后皇帝亲自封赏,诏封“义民”,立碑竖旌,表彰其功德。
正统五年(1440年),张太后(英宗祖母)秉政,史称女中尧舜的张太后,历经三朝,阅人无数。太皇太后张氏贤明有德,但并不垂帘听政,国家一切政务交给内阁大臣处理,太皇太后只处理重大事情。阴历9月初六这天,张太后把英宗皇帝朱祁镇,内阁大臣杨溥以及宦官司礼太监王振等召到便殿。太后看了看英宗,又看了看杨溥和王振,问道:“今年陕西、山西大饥荒,尔等要励精图治,治国安民,可有什么良策?”
杨溥答道:“回太皇太后的话,官方赈灾同时,动员民间参与灾荒赈恤,正统二年五月,朝廷旌表义民十人,二--四年这三年间捐粮有64人,我们推出一系列劝赈政策。今年捐粮人数会增加很多。”
张太后:“社稷为重啊!于谦上报出粟的名单你能不能说出几人?”
杨溥答道:“河南府灵宝张秀通几年来出粟一千六百石,救活无数人,父亲张文献非常支持儿子的做法。还有山西的……”
王振插话道:“太皇太后让你说陕西、山西。”
张太后又看看英宗朱祁镇说道:“下昭旌表张秀通。”
英宗皇帝朱祁镇答道;“谨遵太皇太后懿旨。”众人退回,王振对英宗说道:“唉!太皇太后姓张,又是河南永城人,我这就用红笔批写你的裁决意见,交内阁撰拟诏谕颁发。”
行人司接到皇帝的圣旨,左司副何史训不敢怠慢,以极快的速度来到灵宝,和知县秦中亦一同来到下原头村张秀通的家中,秦中亦说道:“张秀通父子接旨。”
张秀通父子跪地叩首:“草民接旨。”,只听何公读道:“国家施仁,养民为首,尔能前共出粟1600石,广济饥民,朕切嘉之,今特赐敕奖谕,旌为义民,敕文刻黄沙碑,存张氏家庙,仍免本户杂派差役五年,以彰懿行,表励风俗,用副朝廷褒嘉之意,钦哉,故敕”
张秀通父子喊道:“谢主隆恩,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由于何史训公务在身,不可久留,出门时,闻风而来的村民挤的水泄不通,争相观看。
张氏祠堂在下原头村的中心,这样便于团结族人议事、凝聚家族势力。张氏祠堂坐南向北,建在三面是坡的高台上,东、西两边是0.5米厚,高两米的土围墙,只有南面与郭相连,北面是一条坡。张氏祠堂东西相距45米,南北相距54米。推开大门,就会看到两座石碑昂首挺立在祖堂前。院子里用青色的砖把地面分成若干方块,每快有一平方米的面积,上面铺满了小石块。祖堂三间,门上方写着‘张氏祠堂’四个大字,堂前两个直径40厘米粗壮的柱子,显得雄伟庄严。祖堂青砖碧瓦朱檐,粗梁飞阁流丹,飞檐翘壁的造型,显得古色古香。走进祖堂的正门,一眼看到正中木制的祖先桌,上面有神龛香炉,这是祭拜祖先的地方。挂在东边的墙上家谱其实是一块硕大的布,上面画有一排排的人物,写上已经去世祖先的名字,又叫老神子。后为寝堂,用以安放祖先神位。祖堂的东西各有两间偏堂。
正统六年(1441年)这一年,大饥荒已过,又是风调雨顺。阴历8月15日这天,秋高气爽,云淡风轻。周围几个村的农民,手工业者、小商小贩们,肩挑背扛着家中剩余农产品 和手工业品,从四面八方赶到下原头村。一边看热闹,一边出售产品。因为今天知县秦中亦在张氏祠堂里,举行立碑仪式,同来的还有县丞、主薄等。先是宣读圣旨,众人跪拜,齐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接着是秦知县讲话:“前几年灾害频发,四谷不登,民无储粟,日食野菜。大明天下,豪家富室张秀通慷慨解囊,以惠穷民,以济乡里。皇恩浩荡,旌表赈饥义民,奖旌义官,立石题名,圣旨永留。见碑如见圣旨,故文官下橋,武官下马,皇帝也要走七步。”
最后,父亲张文献做了答谢,张氏族人引以为荣,从此后阴历8月15成为下原头村的又一个会(集)。
众人看到 矗立着两个黄沙碑,东边是大的黄沙碑,大度气派,伟岸坚挺。底座长126厘米,高63厘米,宽100厘米,是一整块的青石,那颜色真是青的可爱。底座表面光滑,四边的棱被打磨,正体现了道家的大方无隅,底座体积一方有余,重2.8吨。在底座正中上立着宽68厘米,厚25厘米,高180厘米的碑身。上端是半圆状,颜色呈黄色,这种颜色,只有皇帝恩准才可以使用。碑身的北面竖着刻着14个大字,“义民张秀通前共出粟一千六百石”,字体端庄凝重,雄浑有力,有颜体风骨。每个字宽8厘米,高7.5厘米,深2毫米。碑身两边有精细的花纹。西边是小黄沙碑,底座、碑身略逊于大黄沙碑,碑身无字,是张秀通的父亲张文献的碑。张文献被明正统皇帝封为正六品的承德郎。
正统六年(1441年),圣旨碑刚建起来,有一个姓石的副将和几个家兵,因去西安路过此地。副将并不知道前面有圣旨碑,并没有跪拜,带领几个家兵大摇大摆走了过去。在明朝,户籍管理非常严格,人们随时接受设置于交通要道上巡检司的检查,灵宝的巡检司里有一个锦衣卫的校尉,知道了这件事,报告很快就传到锦衣卫的指挥使逯杲,逯杲以副将对天子有不尊敬的言行,定了大不敬罪名,不可赦免,抓回来被处以死刑,引起了不小的震动。时任兵部右侍郎,巡抚山西、河南的于谦,听说此事后,遂要求灵宝知县秦中亦,利用集资形式立下“挡将碑”,这块碑立在东西大道上,提醒过往的文武百官;前面有圣旨碑,文官要下橋,武官要下马,皇帝下来要走七步。“挡将碑”是用青石作成,宽 66 厘米,厚22厘米 ,高约 250厘米,碑的正面朝东,刻有碑文,碑座不高。碑帽雕刻着龙的图案。大家非常熟悉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就是于谦所做。
老祖先留下的三块石碑任凭风吹日晒,雨撒雪落,雾浸雹打,依然顽强的挺立在下原头村的大地上540多年。见证着历史的变迁,渡过了战乱的难关,躲过了动荡的浩劫。经历了朝代的更迭。然则在1979年,社会稳定的年代,愚昧的生产队长张某某做出了愚蠢的决定:社员抓阄分石碑,叫来石匠硬是将石碑分成若干块,分散到各家。汉头村的历史从此被打碎。人心被打碎!
下原头村在清朝光绪四年(1878年),丁戊奇荒后,改名汉头村,位于焦村镇尚庄村与沟东村中间。
呜呼!大明天下,灾难无数,旱水蝗震,接连不断,张氏家族,慷慨解囊。一千六百石,救无数性命,拯万民危急,撒仁播爱;十百千万年,记历史于纸中,刻功绩于石碑。此乃大义也!
为社稷捐粮,庶人有责;为国家赈灾,广济饥民;为朝廷分忧,国事为重;为民众活命,彰显懿行。民使君以心,君使民以礼。一片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忠家。此乃精忠也!
正统年间,民亦艰食,村多凋弊,千村薜荔,万户萧肃,下原头村,独以五百户,雄于广袤大地,创造了神话;单说两千人,居于无垠天下,本身就是奇迹。此乃壮雄也!
子捐粟,散于乡邻,与民同甘苦,方显大度;父义官,彰显梓里,与众共乐享,方显本色。秀通碑有敕,文献碑无字,黄沙碑两座,并排植立,经风雨,傲霜雪,从不分离。此乃亲和也!
明,碑已挺,香火旺,寨辉煌,民风淳朴;今,碑已碎,庙残破,寨已无,人已分离。祖宗虽远,恩德无限,子孙不愚,抚今铭昔,定当以复兴为己任。切切!切切!
(孟德祥云)2016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