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士先器识而后文艺

作者:牛赟强 来源:中学教学参考河南站 点击:3899

作者简介:牛赟强,甘肃省临夏县土桥中学语文教师,喜爱文学、实践哲学。信奉老师的意义在于对学生产生某些向上的影响,仅此足矣。

在语文学习中,莘莘学子为之头痛的难题,作文必居其一。王荣生教授曾戏称:“写好作文的学生一定不是语文老师教的,但写不好作文的学生一定是语文老师教的。”此言虽不乏对语文写作教学的自我嘲讽,但也道出了语文写作教学的困境,那么抛开老师教学的因素,试问学生写不好作文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也许古人的真知灼见能给我们一点启示,帮助我们思考上文提出的问题。弘一法师在一篇给友人的简牍中引用初唐学者裴行俭的话说:“士先器识而后文艺。”大概意思是一个人必须先培养自己的高明见识,然后才能写出好文章,步入文学的殿堂。幸逢此言,顿生拨云见日,豁然开朗之感,禁不住拍案叫绝!那么我们如何去培养学生的见识呢?古人也给出了建议。

 

“读万卷书”——书籍是人类文化传承的载体,只有进行大量的系统性阅读,才能开拓我们的眼界,我们才可能继承先哲们毕生的心血,进而充实自己的才学,拾阶而上,拥有自己独有的专业判断力——见识。但如今,学生的阅读状况是怎样的呢?——零零碎碎,除了课本上的片段节选之外,学生手里很难见到几本完整的著作,老师在教授选文的时候也大多是将教参上支离破碎的解读经过变形后磕磕绊绊地搬到课堂上,学生听来似玄妙无比,又觉镜花水月,遥不可及。学了十几年的语文,试问真正深入学生内心对其产生影响的课文又有几篇?
“行万里路”——格物致知,注重在实践中体察学识,体悟情感,向来是中国文人的传统。但我们的学生如今被圈养在四四方方的水泥框框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应试书。他们的内心已经变得僵硬,除了分数和青春期的萌动之外,能让他们心生波澜的事已经不多了——亲情冷漠,鸿沟纵横骐骥难越;挤字成篇,假大空丑俯拾即是;写景叙事,非滥调陈词不可为。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已经丧失了对外界的敏锐感受力,难道还能指望他们安安静静追寻自己的内心吗?

 

既不进行大量的系统阅读,也没有心思去体验生活并将其付诸文字,学生也只能呈现出这样的面貌:既缺乏有序的人文传承,丢掉衍生见识的雄厚基础,也丧失了进取的现实意识,养成惫懒的性子,僵化的思维。语文课的两大基石——阅读和写作,都没能在学生身上树立起来,又怎能要求他们写出真正的好文章呢?
“士先器识而后文艺”——古人的洞见值得每一位老师和学生深入体味和思考。

更新:2016-11-05 08:38:00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