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公社的羊肉汤
——过来人
昨天,我到县城的一家饭馆吃羊肉,这家馆子的的门上赫然挂着《老公社羊肉》的牌匾,望着那醒目的白底红字,我的思绪顿时穿越时空,回到了四五十年前的人民公社化时代。
人民公社是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农村政社合一的组织,前后存在了二十多年。那时,全县共有十七个公社,我家所处的阳平公社,机关驻地位于离家东北五里的阳平街上。当时,阳平街区很小,拢共不过是南北走向的一条街,长约一里地,街道两旁簇拥着几家企事业单位,有银行、商店、邮局、医院等。社办供销社营业食堂位于街道的南头,与医院毗邻,只有大小五间房子,虽然规模不大,却是全社七八万人赶集时唯一的就食之所,只此一家,别无分店。民以食为天,可见其作用的重要。
公社食堂的主打饭菜是杂烩和羊肉汤。羊肉锅子就支在食堂门口,每日天一放亮,营业的师傅就起来捅火,煮肉熬汤。不一会儿,肉汤的香味就弥漫开来,整个香透了半条街。
公社羊肉汤的质料与现在没有多大区别。不过,记忆中的肉汤却格外鲜美。吃汤的时候当你把切好的馍块放入大碗,递给掌勺的师傅,他就从锅里舀上几勺滚烫的浓汤倒入碗里,先给你把馍捂热,泌出汤再给碗里抓肉。肉是早已熟透切好的羊肉片,约有二两重。然后再往碗里加上粉条、葱花和香菜,还有羊杂和羊血等,最后添满油汪汪的肥汤,这时,一碗香喷喷热腾腾的羊肉汤就做成了。吃上这样一碗羊肉,幸福地如同作了一次活神仙。
公社羊肉的价格是每碗两毛五分钱,走遍全县都一样,可谓物美价廉。而且,羊肉的质量绝对是货真价实,绝无假冒伪劣、缺斤少两等坑害顾客的现象发生。
公社的羊肉如此美好,可是除了公事场的人,进食堂吃的农民却不多。究其原因,主要有二:一是没空闲时间。那时农村,天是公社的天,地是公社的地,连人也是公社的人。每年,公社都把国家规定的粮棉征购任务与计划下达到各生产大队,大队再具体分到生产队。队里为了能保证完成国家的计划任务,就必须给每个男女劳力定出勤,定积肥任务,完不成要扣要罚。那时,队里社员的报酬全靠挣工分,没有工分日子就很难过。社员们为了多挣工分完任务,只得常年累月地在队里劳动,面朝黄土背朝天地修地球。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忙罢庄稼还要修水利,完义务工,还要上山割蒿打柴顾生活,几乎没有时间上集逛街。在那阶级斗争为纲的岁月里,即使你有手艺、有能力,想出去挣钱,做小买卖,也一概斥之为投机倒把、走资本主义道路,破坏农业学大寨。这就是违法犯罪,即使不被人汇报到公社,大小队的干部也有权修理你。
农民少进食堂的另一个原因主要是没钱。当时,很多生产队都单纯靠卖给国家的粮棉收入分红,少的可怜,工分的日值只有几毛钱,且只有到年终分配才能兑现,社员平日都囊中羞涩。待到年终决算的时候,许多小队都是长款户对短款户,来个“牛抵头”。短款户欠钱还不起,长款户也难以见到钱。记得我公社某大队有个姓强的青年社员,有感于生活的贫窘,过年时在自家门上贴了这样一副对联:上联是:‘辛辛苦苦干一年’;下联是:‘倒欠队里十三元’;横批是:“好劳力”。这事被人汇报到公社,阶级斗争一抓就灵,该社员当即被打成“现行反革命”,揪到公社挂牌子游街批斗,整整闹腾了半个月,幸亏成份好,最终没有被判刑。
也有条件好的队,农户一年分上三百二百块钱,这个自然就成了远近闻名人人眼羡的“冒尖户”。即便这样的家庭,他们也不敢大手大脚,肥吃海喝,而全都是精打细算着过日子。你想,一个多口之家,一年到头的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看病吃药,人情往来,全都指靠着这几个钱,哪敢潇洒走一回。
因此,农民很少上街进食堂,即便上集办事买东西,往往是啃口怀里揣着的冷漠就回去,为的是节约不耽搁挣工分。也有实在馋不过攒钱吃碗羊肉的,但必须自带干粮才行。虽然食堂也供应洋面馍和烧饼,但这都要粮票,农民没有粮票自然就吃不上。所以农民吃汤时都自带着卷勾子和黑馍。卷勾子是玉米面做的,黑馍是红薯面做的,这就是农民一年四季天天顿顿吃的主食,白馍只有在逢年过节时才能吃上几口。“干的重活,吃的黑馍”,这是农民对自己真实生活的无奈自嘲。
七十年代初的某个冬天,我和满仓叔从窄口工地请假一早回家,沿川步行了近百里路,擦黑的时候才赶到阳平街,走得人又冷又饥又乏。这时,公社食堂的灯还亮着,可知还没有打烊,禁不住羊肉锅子扑鼻肉香的诱惑,我们商量决定吃碗羊肉再走。满仓叔当年刚四十岁,长得人高马大,身强力壮。他曾多次扛着一二百斤的木头从朱阳翻山到阳平,因此,村上盖房子的人都乐意请他帮忙。人大力大自然饭量也大,这次进食堂吃羊肉,他先后泡了三个馍,一连加了五次汤,到第六回再去加汤时,掌勺的小伙子说什么也不给加了,于是他俩吵起来,后堂的老张师傅闻声走出来,问清了究竟,就对徒弟说:“给他加吧,都是下苦的人”。说完,还亲手从盆里挖了一块羊油辣子放到满仓叔的碗里。
如今,我们这些上了年纪的庄稼人,无不庆幸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代,都从心眼里感激邓小平。自从农村分了地,散了社,短短的一两年,我们便做到了丰衣足食,以后的日子更是越过越红火。现在,就连村上最困难的家庭,也常年四季吃上了白面馍。当年上顿下顿赖以活命的粗粮,反倒成了稀罕物。眼下,你随便到一个地方随便进一家饭馆随便吃碗羊肉汤,是再寻常不过的事情,绝非当年社员的奢求与梦想,抚今追昔,真有恍若隔世之感。
前不久我途径邻村,恰逢七八个七八十岁的翁妪坐在村口拉家常,只听一位白发婆婆说:“我今年八十三了,只能吃不能动,活得连我都觉得顶眼,有心去死吧,又丢心不下这个好社会。”
是的,我们已经驱除了贫穷正在向全面小康迈进,曾经卑微的生命,开始找到了做人的尊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不但蠲(juan,一声,免去、免除之意,编者注)免了全部的赋税徭役,还对农民实行补贴,这在中国历史上,真乃破天荒地第一次。欣逢盛世,每个中国人的心里,荡漾着幸福,洋溢着豪情。“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和富民政策,更增强了我们对锦绣前程的希望和信心。
永别了!老公社的羊肉汤。
2016年10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