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抚孤松而盘桓

作者:牛赟强 来源:中学教学参考河南站 点击:4448

作者简介

牛赟强,甘肃省临夏县土桥中学语文教师。喜爱文学、实践哲学。信奉老师的意义在于对学生产生某些向上的影响,仅此足矣。

 

几日前和学生一起又一次学习了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坦白来说,我实在没有从中体味出什么特别的东西。对这一篇骈体文的理解,也还是停留在前人的陈词滥调上——什么生性恬淡呀,不慕名利呀,品行高洁呀,坦然归隐呀等等。似乎很高,但也觉着有些虚,难以捉摸。

尽管很遗憾自己没有生发出一丁点儿自己的见解,但一丝丝小疑问还是有的。文中有这么一句:“抚孤松而盘桓”,不禁自问,为什么“抚”的是一棵“孤”松?前文中已提及“松菊犹存”,可以想象,庭中所植松树绝非一棵。不然的话就绝对配不上陶渊明对松菊那种炽热的爱。那他为何在此时要在一棵“孤”松跟前走走停停?

“松”这个意象出自《论语》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之句,后世文人以此比喻高洁的品行。陶渊明在此“抚孤松”,也许不仅仅是想告诉我们他对于高雅情操的坚守之志,他同时也向我们告知了“举世皆浊”的境遇。在这种境遇之下,他是愿意“抚松”的,但他“抚”的是“孤松”!说明志同道合之人是非常少的,像他一般愿意持守清节的人是不多见的,并且“气节”这个东西在当时很可能是个“另类”,也只有如他一般的人才会想着紧紧抱住文人的骨气和良心,誓不放手!这既是一种旷世的大勇气,亦是一种大孤独!因此他才痛苦直言:“‘世与我而相违’、‘请息交以绝游’”。也正因如此,陶渊明才会成为后世文人的精神领袖,他的作品才会成为中国文学长河之中的璀璨明珠。

我从高中时代接触到《归去来兮辞》开始,就一直朦朦胧胧觉得此文是压抑而痛苦的,绝不像老师讲解的那样:洒脱、恬淡、宁静。直至今天,我似乎能够稍微体会到文中的那种痛苦之味了,但也说不清,道不明。有时候,书中的疑惑,生活往往能给予我们生动形象而鲜明的答案。

如今的世界是一个瓷瓷实实的“俗”世。“雅”几乎没有生存之地,就像被束之高阁的神像一样,有欲有求的时候,人们就偷偷摸摸去膜拜一下,只愿能为自己求得一点好处;无欲无求的时候,人们就训斥鞭挞,只为表明自己相信科学真理,从不和牛鬼蛇神打交道,是个现代的新人。因此,神像都是安安定定地做自己的泥偶,从来不能正大光明的走向人间,“雅”,如今亦如此。

说了这么多,“雅”到底是什么?窃以为“雅”就是我们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逐渐凝聚起来的崇高理念,如仁爱、中庸(正)、孝悌、友爱等等。这些都是“高”的、“贵”的、“雅”的。但如今,凡是曰高贵曰典雅云者,总会被群聚而笑之。后者总认为前者是怪胎,是神经病,天下再也没有比追求高雅这件事更能让人发笑的事了!

今之众人,对于那些真正追求高贵高雅的人,做出的最有“说服力”的评价之一是:“满口的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乍一听,似真理,若盖棺之论;仔细分析,实在是荒谬至极!男盗女娼之男女不受责,反倒让仁义道德背黑锅,是何逻辑!崇高的理念就摆在那里,有些人以猥琐邪佞的心思去接触它,是这些人给我们民族的高贵情感抹了黑,泼了脏水,不但不羞耻,反而转过狗嘴狠咬一口,真是面目可憎!

还有人张着大嘴高喊:“宁做真小人,不做伪君子!”那个神态真是豪气冲天,貌似自己理直气壮地干坏事,臭不要脸反倒成了一种真性情,真洒脱!他们觉得“伪君子”做了婊子还要立个牌坊,一点都不坦率,令人作呕。因此,相对而言,“真小人”们这时候反倒有点道德优越感了,觉得自己比“伪君子”要“高尚”多了。含含糊糊地看,貌似也有点道理,但细细剖析,还是有很多问题。比如“真小人”们会扩大“伪君子”的范围,以至于最后只要谁追求仁义道德,谁就是比不上“真小人”的“伪君子”。在这样的氛围中,到处都是“真小人”,人人自残又人人自危,何其可怕!

我们需要明晰一对概念——“小人”和“君子”。它们是一对反义词,非此即彼。 “小人”就是小人——对于仁义道德等崇高的理念深恶痛绝,百般诋毁,以猥琐龌龊为能事。“君子”就是君子——将我们民族几千年沉淀凝聚下来的崇高理念作为自己的节操准则,自觉追求,主动践行。二者之间根本不存在“伪君子”这样一个过渡的中间过程。那么,“伪君子”是个啥玩意呢?它其实是高智商高情商的“真小人”。俗话说,不怕流氓,就怕流氓有文化。这里借用一下,也可以这样说,不怕“真小人”,就怕“真小人”有文化。于是这样的人成了“真小人”妒火中烧,君子难以招架的对象,遂给其命名曰“伪君子”。伪君子们往往披着仁义道德的外衣,干着男盗女娼的勾当,极具隐蔽性,让人防不胜防。但实质上他们仍然是小人,只是更阴险罢了。和他们打交道,当真是被卖了还要心甘情愿地帮他们数钱。何其可恶!

当高贵的雅文化退居精神底层之后,我们习惯了“小人”的世界,熟知他们的品种——“真小人”和“伪君子”。甚至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转化成和他们一样的品种,因此,当突然有人提倡并且践行追求高雅高贵的时候,我们就会觉得他们好“另类”,进而去嘲讽,去排斥,去打压。君子们也只能“抚孤松而盘桓”,自隐于世了。就这样,雅不能存于世,浊俗当了道!唉,何其哀也!此乃渊明之痛,亦非今人之痛哉?

更新:2016-10-09 06:55:49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