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且喜人间好时节

作者:段晓红 来源:中学教学参考河南站 点击:1502

这个中秋,适逢秋收,回老家一举两得,既可以看望父亲,还可以帮忙收玉米。

早上七点多,我们便到家了。父亲、弟弟、弟媳不在家,只有小侄子在玉米堆旁剥玉米,大白鹅仍是嘎嘎嘎的胡叫一通。问问,果然,他们已经去地里了。哪块地?小侄子不清楚。正准备打电话,父亲开着三轮车回来了,满满一车玉米,赶紧帮忙卸下来。

“咱还有多少没有掰?”我问。

“没多少了,就剩‘长尺地’那块,还有一亩多吧。”父亲的语调是轻松的。

“早就开始掰了?上次回来还青的很呢。”想起上次回来,玉米叶子还绿绿的,气息还清清的呢。

“掰了几天了,白天掰,晚上剥。”

哦,农忙时节,父亲辛苦了。七八亩地,真不是容易的,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干完的。想父亲年轻的时候,干起活来多好强,现在年纪大了,头发灰白,像淋了霜,膝盖的缘故,走起路来也渐渐蹒跚,总是说,慌啥,慢慢干,破它几天时间。

卸完了,父亲抽出一支烟来抽,大白鹅也踱过来,我没有在意,它又近了些,我还是不在意。自家的鹅嘛,不怕。突然,它长脖子一伸,袭我而来,来不及躲开,左脚大拇指就毫无防备地被它的大扁嘴衔住!啊啊啊!我大叫!骇死我了!于是,十二分气恼的撵它个满场飞,但见它啪嗒啪嗒跑起来,笨笨的身躯左右摇摆,翅膀展得铮铮的,嘎嘎嘎的破锣嗓子提高了分贝,更是震耳欲聋了!

小侄子笑了,父亲也笑了。

“琪琪,小雨,走了啊!”我朝着屋里,喊女儿和小侄女出来,要她们也去地里体验一把。

两个孩子敏捷的上了父亲的三轮车,独我不知道踩哪里好,在孩子的指引下,我终于爬上来了!我们三个坐在支起的木板上,坐稳了,三轮车嗵嗵嗵的跑起来,清晨的风,清清凉凉的,把头发全部吹起来甩在后面,好生威武啊!路上,一块又一块的玉米地,像电影画面一样,一闪而过。也有紫色的牵牛花,缠绕在一人多高的玉米秆上,在上面开得恣意快活。

很快,就到了我们的地边了,要不是父亲指给我看,这放眼望去清一色的玉米地,哪里还认得哪一块是我家的?小时候来这块地里干活,是最厌恶的。这块地离家太远了,地尺还太长,无论拉耧讲麦子还是讲玉米,怎么也走不到头儿,看着就发愁。更为磨人的是,这块地最爱长草,还都是抓地的草,拔也不好拔,猫身其中半晌,才弄干净一小片,唉,急煞人也!

下车,听到玉米地里有窸窣的响声,仔细寻寻,原来是弟弟和弟媳分别把了几道,正从西向东一路掰过去。见我们回来这么早,挺吃惊。弟媳看我穿的短袖马裤,赶紧把身上的罩衣脱下来,让我穿上,说玉米叶子很剌人的。我便听话穿上,通身红格子,乍一看像厨娘了。其实我想说,身上的衣服反正该洗了,脏了也没关系的。

站好位置,我迅速加入到掰玉米的行列。今年的玉米还行,棒子长长的,粗粗的,有的一只手还掰不下来,需两只手合力,听到“咔”的一声干脆,大棒子才落在手中,沉沉的。当然,也有个头儿小的,像发育不良的孩子,蔫蔫的夹在玉米秆上,隐匿的身形瘦小,不仔细看还会漏过去呢。更差的也有,里三层外三层裹得怪严实,捏一捏籽粒甚少,软不拉唧的,不要吧?也有几个籽,要吧?纯粹是在车里占地方。想想还是掰下来了,为了那几个籽。

这是一个凉爽的早晨,因为回来得早,因为阴蒙蒙的天,倒免去了太阳的炙烤。庆幸之余,便加快了手上的速度。可手再快,也碰到了障碍,因为前段时间的大风,好多玉米秆都倒了,杂七杂八的伏在地上,有的夹杂在直立的玉米秆中间,有的交错压着,须一根根拉一拉,顺藤摸瓜,才找到那不显眼的玉米棒来。更可气的是,你弯着腰摸半天了,摸出的大都是沤坏了的发霉的,好的寥寥无几。因为枝叶秆子都软了疲了,竟拽不下来,无奈只得就地剥开,才把狼狈不堪的它们收了去。

这就大大增加难度了,还严重影响进度,一会就累得腰酸不已。弟媳弟弟还是护着我,让我掰那些直直立立的去,他们呢,则耐心的蹲着,翻腾着那一支支倒地的玉米。玉米长得真高啊,比一比,量一量,竟觉得有两个我那么高,其实,也就一个半吧。孩子们在这里面,哪里是掰,分明是玩儿。只见女儿看到了一个棒子,慢腾腾的把手搭上去,正要用点力,“啊!有虫!”闪电式的收回来,惊悚的看着那虫子。还是小侄女见多了不怕,从容的把虫子弄掉,可是受此惊吓,艰难的又掰了几个后,女儿说什么也不掰了,两个孩子钻出去,蹲在地头玩那花花草草了。

其实我也怕虫,肉肉的那种最可怕,印象里,芝麻秆上那种,简直就是蛇了!小时候大门前树多,地上总会莫名爬出毛毛虫来,防不胜防!就连青菜叶子上的,青辣椒里的,我也从不敢触碰!可是今天无所谓,我近视嘛,什么虫都看不到,随便掰呗!就这样,在高高的玉米杆中间,我左一个又一个,前一个后一个,慢慢上手了。

天气渐渐闷热起来,我的汗湿了衣服,干脆脱掉了罩衣,啊,这么凉快,早知道就不穿了。一时不觉得,谁知道一会工夫,胳膊被玉米叶子剌出了许多的红道道,手背上也是,脖子也火辣辣的。汗流下来,手脏兮兮的,没法擦,只得歪歪脸在肩上蹭蹭。忽然,听到轻微的“嗒”、“嗒”声,竟落起雨来,这鬼天气!千万不要下啊,等我们把这块地掰完了,你再随便下吧。我心里暗暗说。许是听见了呢,一会就又安静了,整块地里,只听见掰玉米的声响,和隐约传来的,两个孩子轻声细语的说笑声。

父亲开着三轮车,在家与地之间一趟趟的往返着。只要一停下,我们便把满篮子满袋子的玉米倒进去,好去掰新的。后来,要从西边地头重新开始,车子便停到了西头,而在东边掰的最后一篮子玉米,还丢在这边。我知道弟弟他们都很累,便不做声,打算自己扛过去。弯下腰,我小心的,把胳膊从篮子系下穿过去,双腿站稳,用力的,想把篮子挎起来。可是满满一大篮子,太重了,我没有成功。第二次,我又把身子蹲得低些,咬着嘴唇,用尽全力,终于站起来了。可是趔趄了几下,我赶紧调整自己,站稳身形,然后缓慢的,一步一步的,朝着西边走去。地里不好走,胳膊上的肉被挤到一起了,篮子系勒得胳膊弯儿生疼生疼。可我忍住了。我想:这一大篮子,搁在父亲或弟弟身上,也是一样沉的......

一会,嫂子和大侄子也从新郑回来了。大侄子对我笑笑,我们之间,有一种超出姑侄的亲情,而多了一份知己的懂得。他是大学生了,也经常看我的文字,我们彼此交谈,像与生俱来的朋友。让我想笑的是,他对虫子的惧怕,和女儿一样样,所以只是把袋子里、篮子里的玉米,帮我们扛到车上倒出来,却不愿意掰的。问我为什么不怕,我潇洒的说:因为我看不见啊!他便眉毛挑起,表示惊愕。

父亲喊我们喝水,我不喝。他竟从纸袋里拿出一大串绿色的葡萄来!

“我要吃!”眼睛泛光,我松开手里的玉米秆,朝三轮车走去。

父亲说:“这就是上次你说很好吃的那种,那个人又来村上卖了,我就买了几十块钱的,怕卖过去了就没了,你走时捎点。”

一时,我的眼睛潮潮的,心里突然涌起一条温暖的河流,在体内来回涤荡。上次回来,父亲拿出葡萄让我吃,说经常来村子里卖的那个人,人家自己园里种的。我一尝,竟是儿时喜欢的味道,那种最初的最纯净的味道。连呼好吃!父亲就说,好吃的话,那人来了再买一些。可那人那天没再来,父亲便一直念叨:来的可勤的,怎么今天不来呢?一直到我返城时,还没有来,父亲没说什么,想必心里是遗憾的。

想不到,这么小的事,父亲记着。等那人果真又来了,他就买了这么多!站在地头,他们掰着玉米,我吃着葡萄,一颗颗,也不管脏乎乎的手了,通通送到嘴里去。嚼开,滑溜溜的,酸酸甜甜的汁水就浸润了整个口腔,真好吃啊!贪婪的很,我一会就吃完了一大串,心满意足的,舒舒服服的,赶紧钻进去干活了。

在我们的齐心协力下,中午时,终于完成战斗,这块“长尺地”,终于被我们收服了!将最后一车玉米装好,挎着空篮子,踩着高低不平的去年麦茬,和倒地的玉米秆,我们一行人,浩浩荡荡的回家了。虽然每个人,全身上下都是汗渍和土灰,可是劳动后的快乐,洋溢在每个人脸上。能帮父亲做点事,分担他的负担,就是我最大的心愿啊!

望着收回家的高高隆起的玉米堆,心里终于轻松了。中秋节,如果只是窝在自己家的床上,吃水果,看影剧,睡懒觉,吃月饼,能心安吗?农忙的季节,父亲尚在劳碌,我岂能休息?虽然累一点,可是和家人在一起,一起劳动,这其中的意义,又岂是他人能理解的?

想去年此时,我还独立窗前,吟诵“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一瓶红酒,几盘小菜,我自熏熏然。今年在秋收中过中秋,少了凄清,多了充实啊!

明代徐有贞有诗曰:中秋月。月到中秋偏皎洁。偏皎洁,知他多少,阴晴圆缺。阴晴圆缺都休说,且喜人间好时节。好时节,愿得年年,常见中秋月。

好一个“且喜人间好时节”啊!中秋节,这样过,挺好的。

段晓红,新密市实验初中语文教师。喜欢音乐、读书、写字、在路上。用柔韧度日,用温情慢炖时光。

更新:2016-10-08 06:24:21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