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西“扫蝗打非”的女神
从古到今,河南一直是蝗灾重灾区,远的不说,1942的饥荒也与蝗灾有很大的关系。
凡是蝗灾反复发作的地方,当地都会有敬奉蝗神的庙。河南的蝗虫多,蝗神也有好几位,比如说八蜡中的司昆虫之神、百虫将军伯益、商王武丁、汉驱蝗密县令卓茂、唐太宗李世民、驱蝗神刘猛将军……
这些男人或是帝王将相,或是治蝗有功,将他们当做蝗神供奉,我也非常理解。
但是,除了以上几位大老爷们,豫西人民心中另有一位女蝗神,她既不是什么巾帼英雄,也没有过丰功伟绩,生年无考,也没名字。《汉书》里管她叫“薄姬”。
关于蝗神薄姬,地方志里有很多记载。明代的《偃师县志》记载:“薄太后庙在县西北三十里,汉文帝之母也”。
薄姬是汉高祖刘邦的夫人,被刘邦宠幸了一次之后意外地生下了汉文帝刘恒。刘邦贵为大汉天子,偃师也只有一座高祖庙,却有两座薄姬庙。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宫女,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怎么和蝗神扯上关系了呢?
《偃师县志》解释得很模糊:有一年有了蝗灾,薄姬前来祈祷,摆平了蝗灾,于是被尊为蝗神。偃师当地更有离奇的说法:薄姬吞食蝗虫而死,后人为了歌颂她的德行,特建庙祭祀。
邙岭镇薄姬庙坐落在邙山之巅,是明代修建的,北望黄河。薄姬吞蝗而死的故事赫然写在了庙门两面的楹联上:食蝗心一人独苦,万古明理重北邙。
然而,翻遍史书、方志,却不见有薄太后吞蝗的记载。与此类似,唐太宗在山西治理蝗灾的时候也吞食过蝗虫,这件事儿在《新唐书》里是有完整记载的。
薄姬吞蝗是真是假,连善于做考据的明清文人也搞不清其中的端倪。且不说唐太宗到底吞没吞过蝗虫,就算薄姬真的吃过,也应该不会死吧……不禁想起小时候烤蚂蚱的事情来……
那么,薄姬是啥时候和蝗神扯上关系的呢?遗憾的是,目前现存的文献资料并没有详细的记载,但是,我们不妨大胆推测一下“造神”的时间。
薄姬死于汉景帝前元二年(前155年),一般来说,普通人死后才可能被奉为神仙(道士羽化登仙的不算)。所以“造神”一定发生在公元前155年之后,这是时间的上限。
唐人的传奇小说《周秦行纪》里曾经起到过洛阳龙门附近有座薄姬庙,这座庙与明清方志所载的位置基本符合。因此,我们可以推断,唐代,至少是晚唐,洛阳已经有薄姬庙了。
因此,造神运动应当是发生在西汉至唐末这段时间里的。可是,这段时间跨度很大,中间还夹着好几百年的三国魏晋南北朝。没关系,我们还可以推断得再细致一些。先看一张河南省内薄姬庙的分布图:
白色方框表示薄姬庙,集中分布的区域集中在河南西部,中西部交界的地方只有禹州和叶县。进一步说,集中的地方有两处:洛阳和南阳。
此外,非常吊诡的是,把薄姬尊为蝗神的现象只有河南有,其他省份,甚至是邻省陕西和山西都没有记载,连相关传说也没有。因此,我们可以推断,这场造神运动只发生在河南,洛阳和南阳就是造神基地。
有能力当基地的,一定是科教文卫事业发展都不错的地方。西汉至唐,洛阳当了好几回都城,条件没的说;可是要说南阳最风光的时候,那还真得是东汉了。
首阳山上的薄姬庙和万安山上的薄姬庙,中间相隔三十里地,两座庙之间,分布着汉魏洛阳故城以及东汉南兆域皇帝陵,汉代文化遗址星罗棋布。这一点,也佐证了薄姬庙出现的时间实在东汉。
这跟薄姬有啥关系?有,东汉光武帝刘秀追封薄姬为高皇后。“皇后”这个封号对于一个后妃来说是至高无上荣誉,混不上皇后,你的赏赐再多,始终是个妾。薄姬的儿子虽然坐上了王位,但她仍然没有机会和刘邦合葬,这就是妾的地位。
刘秀追封薄姬,一方面贬低吕后的行为:扶植外戚,整死了好几个刘姓皇子,干出这样伤天害理的事,吕后不配进祖宗高庙。
这场“贬吕尊薄”的运动,实际上是刘秀利用西汉两位太后进行的一场的造势:现在郭皇后失德,需要另立阴丽华为皇后,让阴的儿子刘庄当太子。这样才能保持住汉朝的国运。
此外,刘秀是汉文帝的八世孙,“贬吕尊薄”在一定程度上承认文帝母系血统为正嫡,这样,自己也能跟着沾光,皇帝当得名正言顺。
可是平心而论,薄姬出身不行,也不得刘邦宠爱,硬要给这样一个普通人安上女主光环也着实不易,那怎么办呢?东汉人非常迷信,啥事儿都能往鬼神身上靠。把薄姬包装成神仙,加工几个故事,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噱头。
当然,这还不够,为了配合造势,还要大量兴修薄姬庙供奉起来。让薄姬当什么神仙呢?百姓缺什么就当什么神仙,最好再加工几个传奇故事。
根据《汉书》和《后汉书》的记载,两汉(加上新莽)时期一共发生过55次蝗灾,其中,东汉光武帝时期蝗灾次数最多,12次。光武帝在位31年,粗略算一下,大概3年不到就会发生一次蝗灾。这种频率是相当大的。
东汉人不是迷信么,他们认为各种自然灾害都是上天对人的惩罚,皇帝失德,臣子不忠,人民不实干……反正就是老天爷生气了。因此,消灾的方法就是多拜神,让上天高兴,顺便换一位贤良淑德的好皇后。
东汉的首都在洛阳,刘秀和阴丽华都是南阳人,这俩地方都是需要着重“洗脑”的,理所当然,这俩地的薄姬庙也是最多的。薄姬代替了八蜡,成为了新的蝗神,而薄姬吞蝗或者驱蝗灵应的故事可能就是这时建构而成。
东汉和明清,中间相差着上千年,薄姬吞蝗的故事又可能是虚构的,史料并未记载,只是以民间故事的形式口头流传。时间太久,以至于明清人也说不清了。
但是清代陕西人倒是指出了河南人“山寨”薄姬冢的问题。郏县县城东北有一处薄姬冢,但是,《汉书》以及《雍录》、《三辅黄图》等文献皆载薄姬墓在文帝霸陵南边,称为南陵。
郏县薄姬冢或许是衣冠冢,和孟津的薄姬岭,以及豫西诸多薄姬庙一样,或许都是当年“政治宣传”的产物。
不禁想起波伏娃在《第二性》里的句子:“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被塑造成的”。在那个绝对男权的时代,谁知道又真实的薄姬是什么样的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