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何称为“断密涧”
在灵宝市城区,有两条河流由南向北依次穿城而过,一条叫做弘农涧河,一条叫做断密涧河。断密涧河又名东涧河,发源于卢氏县杜关镇石 桥沟村,流经卢氏县杜关镇、灵宝市苏村乡、尹庄镇,横穿市区,至城关镇北田村汇入弘农涧河,全长45公里,流域面积171平方公里,是黄河 的二级支流,弘农涧河的一级支流。
“断密涧河”许多人耳熟能详,它的名称由来却鲜为人知。偶翻杂书,才知道因为瓦岗军首领李密断命于此,故名断密涧。小时候读过的《隋唐演义》中,就有瓦岗军起义的故事,却不知道家乡的这条小河竟是李密的丧命之处。据《新唐书.列传九》载: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十一月,唐高祖李渊遣李密偕王伯当等人到山东去招抚瓦岗军旧部。走至稠桑(今河南灵宝西闫乡有绸桑村)时,接到密令,让他独自返回长安。他感到已被猜疑,遂叛唐。袭击桃林县(今河南灵宝老城)后,大军遂沿着东涧河南入莽莽苍苍的熊耳山。走到今天的卢氏县官道口镇(原属灵宝,1949年8月划入卢氏县)附近峡谷时,被早已埋伏于此的唐将盛彦师袭击,李密及王伯当被杀。
李密字玄邃,京兆长安人,出身贵族世家,是隋末农民起义中瓦岗军的后期领袖,被当时包括李渊在内的北方义军推举为盟主,他领导的队伍是当时最强大的反隋武装。李密先是反隋,后降唐,复叛唐,一生充满悲剧色彩。
李密幼年时就立志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次骑着牛出门求学,牛角上挂着一包《汉书》,手里还捧着《项羽传》边走边认真诵读,非常专心,被路过的当朝宰相杨素碰见,大为赞赏,这就是“牛角挂书”故事的由来,后成为激励学生刻苦读书的典范。
后来参加翟让领导的瓦岗军农民起义,取得了以一千人大胜两万人的金堤关大捷。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义军功克了隋朝东都最大的粮仓兴洛仓,把大批粮食分给灾民,声名大振。各路豪杰纷拥投奔,瓦岗军很快发展到几十万人。这些成绩主要是在李密的策划和领导下取得的,充分表现出李密的领袖素质和过人才智。
大业十三年二月,李密称魏公,正式建立了和隋皇朝对抗的政权。他发布讨伐隋炀帝的檄文,号召人们起来推翻隋朝统治,各路义军纷纷归附瓦岗军旗下,遂成为中原起义军的盟主。
李密为稳定地位,设计谋杀了让位于他的原首领翟让,大失人心,瓦岗军开始走下坡路。大业十四年,李密攻打宇文化及,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损失惨重,王世充乘虚而入,李密惨败。瓦岗军人心涣散,危机四伏,走投无路之下,李密遂率部将两万人投降了旧部下李渊建立的唐朝。被任命为光禄卿,封邢国公。
李密自以为凭自己的地位威望,一定会受到唐朝的优待,不料降唐后,待遇菲薄,很不高兴。于是,就有了后来的叛唐和命丧涧河古道的故事,也就有了今天的“断密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