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宝五亩】李德义纪事
李德义(1922年4月—1996年10月),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在灵宝五亩红极一时,在豫西乃至河南省也是大名鼎鼎。用当地人的话说:他是当干部的。他担任盘龙大队党支部书记、副书记,五亩公社革委会副主任、贫下中农协会主任,灵宝县革委会常委,洛阳地区革委会委员,河南省贫协代表。当时,他的模范事迹屡次刊登在《河南日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是灵宝走向全国的包括“精兵简政”在内的两件大事之一。1969年10月,他作为灵宝县劳动模范、贫下中农代表被邀请参加国庆二十周年观礼,登上天安门,受到新中国开国领袖毛泽东主席接见,成为灵宝农民近距离接触伟人第一人。
随着采访的深入,我们对李德义有了更为全面深刻的了解:用他大女儿李秀玲的话说,“父亲是一个辛苦一辈子,劳累一辈子的可怜人。最难忘的是他长满老茧,因长期劳动所致,手指弯曲不能伸展的双手”。用我们的向导时任盘龙村党支部书记的话说“他是一个严肃、很少与人搭话的老人,晚年沉默寡言,种庄稼是把好手”。
在我看来,他首先是一个农民:苦出身,好劳力,种庄稼虽然没文化,但是有点子,敢想敢干,是一个好把式。其次,他是一个优秀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听党话,跟党走,有着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是那个时代的模范人物 。他还是一个善良朴实的山里人,一辈子没有脱离劳动,关心爱护乡亲。他晚年,对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想不通有抵触,只能无可奈何地被动接受,在社会的重大变革中他在思考,他在期待。1996年在他74岁时因肺心病去世。他的人生轨迹清晰地显现为“从童工到长工,从社员到干部,从党员到劳模,从常委到农民”。
一、从童工到长工
李德义1922年4月出生在苏村乡吕家原西沟自然村。自幼家境贫寒,父亲以给财主家扛活来维持生计。在他七、八岁时,父亲带着他全家逃荒来到了五亩抬头村,白天要饭吃(乞讨),晚上就住在村西头的破窑洞里。不久,他父亲贫病交加,饥饿而死,丢下他孤儿寡母。八岁的李德义虽然骨瘦如柴,但却长得个子高挑。台头村的财主刘吉德看他个子高,老实勤快,就把他留在家里放牛。李德义从此踏上了从童工到长工的漫漫十九年的扛活之路。
在地主家,李德义就像蹲苗之后的玉米苗,蹭蹭地疯长,虽然没有大水大肥,可是天天有得吃,他迅速地长高,十几岁就像成年人一样。地主家就不再让他放牛放羊,而是让他和成年男人一样下地干农活。他毕竟是个孩子,一天下来累得要死要活,傍晚,地主还让他给自己掂尿盆。少年李德义想到自己干重活,吃黑馍,下地时是大人,吃饭时当孩子,常常吃不饱,饿肚子,晚上还得给他提尿盆。越想越生气,他就在尿盆上钻个眼,晚上地主起夜,尿液流了一脚地。这种孩子的顽皮还表现在他受委屈时就抽打地主家的牛,你让我薅草,我专门拔苗等。随着身体的生长发育,他也开始长心眼,开动脑筋想问题,思考人生,逐渐地产生了对地主的怨恨。
二十岁时,李德义已经身高一米九,脚大手大力气大,是远近有名的壮劳力,干农活的好把式。他饭量大,一顿能吃一箅子馍。在麦场上,他两只手能一手提一布袋粮食离地一尺高。他双手能举起石碌碡(liuzhou)放到树杈上,引得一场人为他拍手叫好。
李德义心地善良,谁对他好,他就卖命地给你干。一次,从虢略镇赶着骡子返回,路遇两个劫道的,他一鞭子抽倒一个,吓得劫匪屁滚尿流。从此后,李德义在方圆几十里名声更大,他成了长工里的“明星”,很多人家都愿意请他去扛活。
一年麦收时碾场,突然间天空乌云密布,眼看一场猛雨就要来临,干活的人都想去躲避一下,这时地主家的女人端着一盆飘香的茶水,送上油条煎饼吆喝着让大家歇歇。李德义看看天,看看满场的麦子,又看看那女人,他明白那女人的意思,更心疼收获的粮食。他什么也没有说,加快了“起场”速度。在他带领下,大家一鼓作气,把麦垛垛起,避免了麦子淋雨。
李德义是个勤快人,他渴望有自己的土地。在给地主扛活歇晌时间,他在河滩开荒、垫地,桌大一片、席大一片,每整出一块地,他都高兴地不得了。他的朴实、勤劳、能干,赢得了王义沟姑娘郭存英的芳心,两人很快成了亲,李德义在他二十六岁那年,落户盘龙王义沟。
二、从社员到干部
五亩盘龙王义沟村和灵宝其他乡村一样,经历了土地革命、二次解放,终于迎来了新中国的成立。农民有了土地、农具和耕牛。李德义和乡亲们一样高兴,干起活来更有精神。他为人厚道,善良热情,把别人的事情当做自己的事情看,人高马大力气大,大家推举他当民兵队长。一九五六年,李德义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党员。一系列社会主义改造和教育运动,李德义都走在前面。初级社、高级社时他担任社长,人民公社时期,他被选举为抬头大队党支部书记,后来又担任盘龙村党支部书记。一步步,李德义从一个普通社员,走到了党的农村基层支部书记的岗位上,成了一个大队的领头雁、当家人。
当了干部的李德义,时刻感到肩上的责任重大:他要让社员们吃饱饭,过上好日子。他要给国家多交公粮,支援社会主义建设。种庄稼一把好手的李德义知道,土里刨食是靠天吃饭,山梁上种地总是旱灾多,要是能有水,使旱地变水田,一定可以增产丰收。对,要修水库,修水渠,大办水利。
大个子李德义说干就干。一根麻绳勒在腰间,一把镰刀握在手中,一个馍布袋吊在屁股后,他从沟底爬上山梁,又从山梁下到沟底,一连十多天,跑遍了王义沟的沟沟坎坎,为水库选址,给水渠划线,最终拿出了兴修水利的规划图。
1957年冬,李德义响应党的号召,在一个山风呼啸、霜冻雪压的日子里,率领着王义沟生产队男女社员,来到他昼夜不眠、精心勘测的水利工地。他站在一块大青石上,一只手紧攥着铁锤,一只手挥着拳头,说话像打高射机关炮似的,又响亮又有分量:“……前几年我们斗地主、打恶霸,战胜了阶级敌人,这几年有组织了互助合作,我们团结成了一个铁人!今天我们要治山驯水,改造自然!有人说山是石头,邦邦硬,治不了。我说人心比石头硬得多!”他说着举起铁锤“咣当”一声,把一块斗大的岩石砸的粉碎……
寂静了几千年的山沟,响起了轰轰隆隆的炮声,随着一股股青烟的升腾,四分五裂的岩石,飞向天空,像战场上炮弹在爆炸,像节日的焰火在喷放!“嗨哟、哟嗨”的打夯声,“叮当叮当”的铁锤声,歌声笑声,响成一团汇成一支宏伟的交响曲……李德义两只手淌着血,他自己用手巾包扎好,生怕别人看见。夜里他让别人睡在窑洞里面,自己睡在窑洞口,月牙一出来,他就先干起来,天天如此,人们都说:“李支书,铁人!”
这段文字是当年报纸上刊登的描述李德义大办水利的情景,虽然有着那个时代鲜明的特点,可是李德义要改变自然,提高粮食亩产的决心和吃苦在前、带头劳动的精神可见一斑。
采访中我们了解到,李德义当年修的水库,库容十分有限,可是工程量却很大。那时没有机械,全凭人力肩扛手提,几丈高的坝体、数十里长的水渠,整整一个冬天,李德义们要付出怎样的艰苦劳动?他女儿回忆说:他们加班加点,晚上也不睡觉,动静大的惊扰了附近的村民,都不愿意在那儿居住,嚷着要搬家。
可惜的是王义沟水库修成只用了一个夏季,1958年秋雨连绵,水库旁边的一个山头倒塌,填平了水库,毁坏了渠道。李德义没有灰心丧气,他细致地做干部们的思想工作,多次召开动员会,1959年冬天第二次修水库的战役又一次打响了。
新修的水库,库区容量扩大一倍,水渠也延长了数里,三百四十多亩山坡旱地变成了水浇地,李德义实现了粮食增产的愿望。1963年三伏天,连续四十多天没有降雨,附近村庄庄稼苗都旱干枯死,王义沟的地里却是绿油油的充满生机。
解决了水的问题,李德义开始实施他第二步计划:整修水平梯田,垫地造田,扩大水浇地面积。
1961年冬天,连续召开了几次“诸葛亮会”后,李德义带领社员开始整地造田。冬天的早晨,一支由二十五人组成的突击队,在李德义率领下出发了,大家凭着一副铁肩,跳着两个箩筐,把一担担黑垆土从高处挑到低处,从远处挑到近处,一层层铺在红沙土上,垫出一尺多厚的肥土层。李德义的扁担比别人厚二指,竹筐比别人大一倍,装土多,跑得快。他们用一双手,刨出一块块石头,搬到地边垒成石堰。挖呀,搬呀,一直干到来年春天,山坡上四百多亩地变成了一层层、平展展的梯田。接着,李德义又带领大家在沟底河滩修筑河堤数千米,挖土垫地百余亩。
李德义大女儿一提到挖土垫地造田,现在还觉得后怕:“那时,我才十几岁,父亲在崖边上栽一根木桩,把绳子一头绕在木桩上让我拉着,另一头拴在自己腰上,吊在半崖上破土。我身小力薄,万一拉不住手松了,掉下去就没命了,可是父亲却全然不顾。”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平整了梯田,引来了泉水,李德义第三步计划就是把饲养室、粪场建在田边地头。
出门上陡坡,小路拐弯多,由于运输上的困难,王义沟生产队的庄稼地基本上不施肥。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进一步提高粮食产量,李德义想出的办法就是“饲养上山,粪圈下田”。他独自一人扛上镢头铁铣,上了山坡。第二天,社员们上地干活,发现地头坡上多出了一空小窑洞,李德义躺在洞口呼呼大睡。大家立刻明白了怎么回事。之后的十多天,他和大家利用晚上或是工间休息时间,在山坡上掏挖出四十四洞土窑。王义沟生产队二十二头牛,二百多只羊,就在这里饲养。饲养场搬到了地头,运粪施肥省工省力,四百多亩地都施上了有机肥。
李德义带领王义沟生产队甩掉了落后的帽子,粮食增产了,社员吃饱了饭。1960年到1963年,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他们村的粮食亩产还保持在二百五十斤以上,五年间共计卖给国家的余粮十六万斤之多。李德义整修梯田兴修水利比全国开展的“农业学大寨”早了十多年。他从普通社员成长为一个大队的领头人,全靠的是实干、吃苦精神和开动脑筋、敢想敢干,为集体、为群众谋利益的坚定信念。
三、从党员到模范
自打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光荣的党员,李德义就决心听党话,跟党走,做一名模范的共产党员。
李德义不识字,每次开会他都认真听用心记,思想从不开小差,会议精神他能够准确的传达到每一位社员。他学习毛主席著作,请别人教一句,学一句,记一句。他时常从广播里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中央、毛主席的最新指示,关键的语句让别人帮忙记在本子上,走到哪儿,学到哪儿,宣传到哪儿,落实到工作中。
作为党员,李德义时时刻刻为集体着想。他每次外出开会,从不花集体一分钱,总是自带干粮。吃饭时,别人都到公社食堂就餐,他就蹲在一个角落,肯冷馍,喝开水,为的是给大队节省一角钱,四两粮票。公差外出,他也从不领补助,不记工分。在他的影响下,盘龙大、小队开会,干部们都是自带干粮,他们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那年,修水库要买炸药、竹筐等物品,他召集大家想办法,自制炸药,就地取材割荆条编土筐,仅此一项就为集体节约资金三千伍佰元。他的这种艰苦朴素的还体现在家庭中。他女儿回忆说:那年她要父亲给她买新衣服,父亲却拿出姑姑小时候的一件衣服,让她数上边的补丁,她天真的数完后告诉父亲衣服上有三十二块补丁,父亲语重心长的教育她“衣服不在新旧,干净整洁就行。我们现在还不富裕,不能在吃穿上太讲究,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传统不能丢啊!”
采访中,当年的五亩公社革委会秘书杜克斌同志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件事情:六八年春季的一天上午,李德义和社员挑粪下晌后,突然想起生产队饲养员有事外出了,牛还没有吃草。于是他拿了块冷馍边啃边带着女儿赶往饲养室喂牛,刚走到山坡上,突然他呼吸困难,大口吐血,一头栽倒在山坡上。女儿吓得大哭,惊动了附近的社员,急忙把他背回了家。大队干部向县里领导汇报了老李的病情,县领导理科派专人护送李德义到西安大医院治疗。入院后,经检查,李德义的肺部已经穿孔。医生给护理的干部说:“她的病很严重,要精心护理不能马虎啊!”李德义听了后,心里着急,他对医生说:“您开点药,我回去吃吃就行了,现在农活正忙,不能耽搁,让我出院吧。”在他的一再请求下,医生在他住院七天后给他开了一个月的西药,让他出院。他连夜买票返回灵宝,第二天在焦村车站下车后,从市场买了一捆苹果树苗背着,翻山越岭走了四十多里山路赶回了盘龙。
清正廉洁,使李德义和他的领导班子名声大振,“四清”运动,别的大队或者公社干部多多少少都有说不清的问题,李德义和他的班子成员,工作组算来算去,倒是集体还欠了他们不少的补助和工分。李德义家孩子多,他还收养了孤儿郭金海兄弟俩,劳动力少,他和老伴又有病,家庭生活很困难。大队干部和社员多次提出要照顾他家,多分点粮食,都被他拒绝了。一九六七年,他因为工作忙,还要吃药看病,上级给了他八十元钱补贴,他坚决不要,还是让给了其他困难户。当讲到这里时,杜克斌老人忿忿地说:“我们有些党员干部,贪污受贿,见利忘义,争荣誉,要官职,比起李德义来,他们差的太远了!”
作为党员干部,李德义时时刻刻想的是群众。盘龙大队十三个生产队分布在方圆二十多里的大山里,李德义经常走村入户,访贫问苦。谁家缺米少柴,谁家老少生病,他都要过问帮忙。山里人都住在窑洞里,每年雨季,李德义总是风里来雨里去,从这村到那村,逐户检查土窑洞是否进水,有没有倒塌危险,时刻关心社员群众的生命安危。半沟岭村郭高明家窑洞裂缝,随时都有倒塌可能。李德义几次催他搬家,把自己家的窑洞腾出来让他住,可是郭高明难舍故居,劝了几次都没有搬。
一天下午,突然间天空乌云密布,雷电交加,暴雨如注。李德义感觉不妙,飞跑着赶到郭高明家。他看到地上积水横流,窑顶开始落土,情况相当危急。李德义情急生智,把郭高明一家人推出门外,拉着就走。刚走出不远,土窑洞就倒塌了。后来每次提到这事,郭高明不无感激地说:“要不是李德义,我们一家三口早没命了!真是感激李书记!”
作为农村的基层党员,李德义始终保持农民本色。他出门手里总不空着,一张镰刀,一根麻绳随身带,就连开会时,也要边走路,边割草,返回时,用绳一捆,送到了生产队的饲养室作饲料。
李德义听党话,跟党走的坚定信念,使他时刻想着集体,想着群众,始终保持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良好作风。他带领群众治山治水,兴修水利整修梯田的事迹传遍了四里八乡,吸引来了络绎不绝的参观学习者。
1968年11月8日,《河南日报》以《不是要做官,而是要革命
——记灵宝县盘龙大队革委会副主任李德义同志》为题,报道了李德义的先进事迹。随后,《一心为革命,一心为人民——记共产党员李德义同志的模范事迹》于1969年9月1日刊登在《河南日报》头版头条。新华总社将此稿件发往全国各省党报,各大媒体纷纷转载。1969年12月11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以《少开会,开短会,开地头会——灵宝县盘龙大队党支部副书记李德义采用革命化的开会方法》为题,对李德义及时有效地响应党中央、毛主席号召的典型事迹做了宣传报道。至此,李德义名扬全国,成了家喻户晓得模范人物。
1969年国庆二十周年观礼,李德义作为贫下中农代表,被正式邀请参加国庆观礼活动,登上了天安门,受到毛泽东主席的亲切接见。他是豫西地区建国后在天安门城楼上被开国领袖接见的农民第一人。李德义在京期间,肺病突发,周恩来总理得知后,亲自过问并安排他住院治疗。他还从北京带回三个疗程一大提包西药。他感动地逢人便讲,“党中央毛主席周总理关心我们贫下中农,这个恩情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四、从常委到农民
李德义在支部书记的位置上,干出了成绩,后来被提拔为五亩公社革命委员会副主任、贫协主任,灵宝县革委会常委,洛阳地区革委会委员,河南省贫协主任。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是金子在哪儿都会发光。”他这样说也是这样要求自己的,不管在什么岗位,他都要求自己尽心尽力去做好工作,发挥共产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不管官职多高,李德义始终都没有把自己当干部看待,也从来不搞什么特殊。在灵宝广为流传的一件事是,那一年,县里开常委会,领导考虑到李德义年龄大,住的离县城远,又患有严重的肺心病,就派车去接他。他生气地说:“多大个官?我就是个农民,没那么金贵,不搞那个特殊!我贪图享受,社员会怎么看我?”他硬是没有坐车,弄得来接他的同志哭笑不得。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李德义以贫协代表的身份,参与五亩公社社办企业的生产与管理。可是他的心还在盘龙村,还在土地上。那年从山西大寨学习回来,他就动员群众学大寨修水塘,还利用水塘养鱼。鱼养得又肥又大,可惜那时候没有市场卖不出去,山里人也不知道这鱼怎么个吃法,结果也就半途而废了。
1979年,国家号召植树造林,绿化荒山,他和全公社的乡亲们一起在五亩柏坡栽树,一干就是二十多天不回家,农民干部的风采依旧不减当年。为了不让牛羊等牲畜啃食树苗,他又自告奋勇当了护林员,吃住都在山上,这一干就是五年多。
这期间,一场新的社会变革在广袤的中国大地拉开了帷幕。农村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分田到户经营。随后,人民公社解散了,变成了乡镇,大队改称“村”,生产队改称“组”,李德义一向称呼的“贫下中农社员同志们”变成了“广大村民”。这场变革对于李德义来说是一道难迈的坎。自己为之奋斗了二十多年的大集体,人民公社,社会主义事业怎么会发生这么大变化呢?难道说散就散,说分就分了吗?一定不能!当下分了土地,很快还会收回来的。
作为一名老党员,模范党员,他反复提醒自己:我一向听党的话,跟党走,这次承包制也是党中央的决定,自己作为党员,想不通也不能阻止啊。于是,他决定在柏坡林场继续当义务护林员,直到1985年,眼看别人家都在经营自己的责任田,家家户户都在忙自己的事情,李德义才在女儿们的一再催促下回到了王义沟,开始耕种分给他家的撂荒了几年的责任田。
重新回归到农民的李德义,种庄稼不在话下。他精耕细作自己曾经流汗流血整修的梯田,不断地吸收先进理念,学习科学的种植方法,选用优良品种,使用了化肥。他家的粮食产量每年都在提高,亩产超过了一千斤。如今,他不再为一个大队千把号人操心,他只管自己家,什么时候该翻地,什么时候该播种,什么时候该除草,什么时候该收割……看到村里家家户户收成好了,生活水平提高了,他又拿上他的旱烟袋,镰刀,腰里勒着麻绳走上了山坡。
此后,人们时常可以在村子里,小路上看到一位老者,双手背在身后,神情严肃的走过,别人尊敬的和他打招呼,他只是简单地应一声,从不多说一句话。这位老人就是李德义。也许,他在怀念曾经带领“贫下中农社员同志们”战天斗地的火热岁月,也许他在等待理想中的社会主义的到来……
1996年10月,七十四岁的李德义,因肺心病在他的大女儿家离开了人世。
“虎世留皮,人世留名。做人一定要尽忠尽孝!”这是李德义留给女儿们的临终遗言。 (写于2016年5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