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仙河散记
灵宝市朱阳镇鱼仙河,当我听到这一仙境般的名字时,不禁怦然心动,飘飘欲仙。
芳菲四月,我们一行人驱车穿越青崖壁立、碧流清澈的南弘农涧河谷,顺河而行,行走15公里之后,河谷越来越狭窄,河水声也越来越小。在水泥路的拐弯处,便来到杨沟口村,这是鱼仙河谷的入口处。
在杨沟口村,一道千米长的仿古长城耸立在眼前。这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当地人战天斗地、“农业学大寨”的杰作,也是鱼仙河的标志性建筑,颇具匠心。城墙以青石条砌成,用白石灰线条勾勒,古朴典雅。城墙下有一个半月形门洞,越过门洞,就在不远处,依山而居着两三户人家,青瓦白墙的屋檐下悬挂着几串红色的干辣椒。院子里干净整洁,几只鸡在闲庭信步,几位精神矍铄的老汉坐在阳光下悠闲地抽烟聊天儿,惬意地享受着明媚的春光。
进入鱼仙河谷,山路忽然一转,眼前豁然开朗。极目远眺,在蓝天下,远山峰峦叠翠,绵延起伏,云雾缭绕,如同三面翠绿的屏风,把精致的鱼仙河谷渲染成一幅清丽隽秀的山水画,或工笔,或雕塑,或纵情泼墨。近处的山坡上,一些叫不上名字的野花漫山遍野地竞相绽放,红的似火,白的如雪,黄的灿烂如金,飘飘洒洒地点缀于苍松翠柏中。面对如此壮观的山花烂漫景象,大家欢呼雀跃。再往前行,陡峭的青崖之上有一种松树映入眼帘,树干银白发亮,树荫苍翠如盖。这是白皮松,属天然保护珍稀树种。村东面有巍巍的佛山,在风雨中守望着鱼仙河村。青山翠谷之间,田野平坦如砥,碧绿的麦苗郁郁葱葱地延展到山边。宁静的溪流上,横跨着几座弯弯的小石桥,此时,炊烟袅袅的鱼仙河村庄被青青的翠竹环绕拥抱。清风徐来,松风和鸣,山歌荡漾,鸡鸣犬吠,竹林青青,把鱼仙河谷点缀得格外秀美,俨然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
当地人自古就有栽植绿竹的传统习惯,据村里人讲,竹子象征着青春、长寿和幸福。鱼仙河两岸的道路边、溪水旁、岩石上、村落里、庭院中和田间地头,到处生长着一丛丛翠竹,到处是修颀俊美的竹林。细细品味,稍细一些的竹子,秀逸富有神韵,纤细柔美,似亭亭玉立的少女;稍粗的竹子,潇洒挺拔,清丽俊逸,高风亮节,似风度翩翩的君子。我想起了东坡居士的名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道尽了竹子的风流高雅。郑板桥老人的竹画、竹论也是写尽了竹子的清恬神韵:“一二三枝竹竿,四五六片竹叶。自然淡淡疏疏,何必重重叠叠。”勤劳淳朴的鱼仙河人之所以种竹、爱竹、赏竹,也是他们热爱山水、热爱生活和自强不息的品格写照。
清澈明净的鱼仙河水从村中悠然流过,使小山村显得更加灵动。鱼仙河水由大大小小的山泉水汇聚而成,有的泉水从岩缝里喷涌,有的从古树洞下冒出,有的从竹林深处流出,河水晶莹明亮、清澈甘甜,鱼儿在水中快乐地嬉戏。口渴了,用手掬一捧河水,清香而凉爽,甜在心里。相传,佛山南麓有一条河,原名鱼现河。河岸边住着一位淳朴善良的青年渔娃,与私自下凡的鱼仙女喜结良缘,他们一块上山采药为百姓治病,深受村民的喜爱。天上的王母娘娘知道后大怒,一时间电闪雷鸣、洪水暴涨,眼看就要淹没村庄。为使村民免遭灾难,夫妻二人挥泪作别,鱼仙女驾云而去。后来,鱼娃因思念妻子郁闷而死,人们为了纪念他们,将鱼现河改为鱼仙河。优美的传说,使鱼仙河极富传奇色彩。
在鱼仙河村,勤劳淳朴的村民大都依山傍水而居,村前村后挺立的几棵古树苍干虬枝、古朴遒劲,为山村增添了古典韵味。村舍小巧玲珑、精致典雅,大都是白墙青瓦,院墙是白色的圆柱形围栏。过了白色的小石桥,走进一家庭院,一丛翠竹格外醒目,一株红豆杉飘溢着清香,勤劳的主人正在精雕细刻奇石盆景。如今,鱼仙河村已成为休闲避暑山庄,吸引了许多前来休闲度假的城里游客。据村里人讲,到了麦黄季节,田野里种植的几百亩芍药便会绽放,艳丽硕大的花朵如同红色的海洋,与金色的麦浪交相辉映,置身花海,令人流连忘返。
夕阳西下,在返回的途中,鱼仙河的青山、翠竹、碧水和村庄组成一幅幅迷人的山水画,不时在我的眼前浮现,我也仿佛沾了鱼仙河的灵气,羽化成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