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淹没于荒岭上的丰碑

作者:王建峰 来源:三门峡日报 点击:1742

在卢氏县当家村的西岭上,有一处史书上看不到,被岁月尘封已久却保存完好的抗日遗迹。

西岭位于卢氏县城东6公里处,东边是毛峪河,西边是白水峪,北边出铁岭关,南边为石龙寨和卢广寨。近日,我与几位文友沿着崎岖陡峭的小道盘桓而上,只见这里山高林密、杂草丛生,野兔横穿于路,山雀飞鸣在树,峰峭壁立,异于常处。登上山顶,极目四望,只见北山环绕,东山拱围,在明丽的阳光下,毛峪河如同白练飘落在山涧。东面山峦起伏,时有危峰兀立,与这里形成对峙之势。一条蜿蜒的公路从谷底贯穿南北,是卢氏县连接灵宝市与外界的交通命脉。这里也是进入卢氏的咽喉地带,卢氏的东大门,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沿着山脊而行,一道战壕宛若一条巨龙迤逦盘旋在山巅。由于年代久远,战壕已被岁月的尘沙几近填平,壕内遍布荆棘杂草。战壕长4公里,南端还有3个地洞。战壕的北端有一座一人多高的碉堡,里面能容纳四五人。碉堡留有4个机枪眼,可同时狙击四方来敌,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碉堡由水泥沙石砌就,壁厚30多厘米,虽然历经风雨沧桑,现已锈迹斑驳,但是依然透出凛然不可侵犯的尊严与傲骨,默默地守望着这一方热土。距碉堡200米的半山腰处,还有5孔窑洞,是当时中国守军的临时指挥部。

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大举进攻我华北、华中,全国性的抗日战争随之爆发。1938年6月6日,河南开封失守,日军逼近郑州,威胁洛阳,河南抗日战争的形式骤然紧张。1940年,素有“抗战大后方”之称的卢氏县已深感战争的危机。为抵御日寇入侵,中国军队在卢氏县构筑了许多军事设施,当家村西岭上的战壕、碉堡等工事便是其中的一部分。1944年春,日军从郑州攻破黄河防线,沿着陇海铁路,向西攻陷洛阳、陕州、灵宝,直指潼关。很快,豫西40多座县城相继陷落。5月20日,日军由嵩县西进绕道经旧县、栾川、狮子庙、潭头等地,于上午9时攻入卢氏县城。日军进城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短短半天时间,卢氏县城火光冲天、血流成河、哀鸿遍野。1945年5月24日,在卢氏县官道口石大山一带,中国军民顽强抗击日军。战斗中,军民团结一心,民众送粮送弹药,将士冒着枪林弹雨前赴后继、英勇杀敌。战斗历时8天,共歼敌2000余人,击落日军飞机1架、击损2架,给日军以沉重的打击。此次战斗,在中华民族抗日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两个多月后,日本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历时8年的抗日战争胜利结束。虽然当家村西岭上的抗战工事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但它却彰显了中国军民誓死抵抗侵略者的决心和勇气,已然成为一种民族气节的象征。

斗转星移,逝者如斯。如今国运昌盛,我们一行攀山越岭,来到这里寻访旧时遗迹,追念往昔沧桑。望着脚下的这片土地,我仿佛看到了当年日寇恣意蹂躏中华大地、血洗卢氏县城的暴行。触摸着这碉堡坚固的墙体,我仿佛触到了中华儿女的铮铮铁骨,无论何时何地,无论面对多么强大的敌人,中华儿女都会组成铜墙铁壁,让胆敢入侵者有来无回。卢氏当家村抗日遗迹如一本教科书,如一座精神丰碑,永远教育、激励着后人。

更新:2016-05-01 04:35:27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