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三门峡城市的乡愁
——关于三门峡城市文脉的续谱记忆
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城市建设水平是城市生命力所在。城镇建设,要实事求是确定城市定位,科学规划和务实行动,避免走弯路;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2015年12月,中央再次召开城市工作会议,再次指出:“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护好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由此可见,中央在我国城市进入新的发展时期,越来越重视城市文脉的延续和文化的传承。
三门峡市的历史文脉究竟有多长?我们这个城市的年龄有多大?三门峡人的祖先可追溯到何年何月?这些问题,是每一个三门峡人都不能忘记的城市族谱和历史记忆。
提到这些,不少三门峡人大概都会说,三门峡是随着万里黄河第一坝而诞生的一座新兴城市,对这个城市的历史不了解也说不清。对于持这种观点的人应该说也不错,但是却不完全正确。因为,你把三门峡这座城市的年龄看得太轻了。
不错,说三门峡当然离不开黄河。但是,你知道吗?在没有黄河之前,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在这片土地上生活,开枝散叶,繁衍生息。据我国著名环境考古学家周昆叔先生考证,早在黄河形成的100多万年之前,从今天的三门峡到陕西宝鸡之间,是一个古湖。这个古湖东西长400公里,平均宽度10公里,面积超过4000平方公里,是一个不与外界相通的内陆湖。在那个时期,在这个大湖的周边,就已经有人类活动的足迹。20世纪60年代初期,考古学家在这个大湖北部边缘(今山西芮城县西部)发现和发掘了距今180万年的西侯度旧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石核、石片、刮削器、砍斫器和尖状器都是当时人类使用过的生产或生活工具;出土的鸵鸟、三门马、披毛犀等动物化石,证明当时这里的气候是一种草原森林型。100万年左右,湖水开始下泄,冲开了三门峡山谷,古湖逐渐消失,现代意义上的黄河才正式形成。在今天湖滨区通往三门峡大坝公路内侧的崖壁上,仍然可以看到上边的河卵石、泥沙的堆积层,说明它们是当时古湖或黄河河道逐渐下沉形成的各个时期的遗留物。黄河形成以后,两岸出现了众多的黄土塬冲沟,多条黄河支流注入黄河,塬上的人类才逐水而居,慢慢向水边靠近。在今天的湖滨区、陕州区和灵宝市盆地,都发现有很多距今10万年以前旧石器时期人类活动留下的遗迹。1963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考古专家在湖滨区上村沟(过去称水沟)、会兴沟冲沟的地层里发现了很多距今12.8万年至70万年之间人类祖先使用过的石核、石片、砍砸器、尖状器等。这些都证明,当时三门峡周边古人类的活动已经开始了。
日转星移,沧海桑田。当历史的脚步走到了距今7000年至5000年的新石器仰韶文化时期时,由于气候变化适宜,人类繁衍加快,生产力不断进步,三门峡地区人类活动加剧,人口逐渐增加,社会不断进步。在大约5000年前的庙底沟文化时期,三门峡出现了庙底沟、南交口、人马寨等这个时期的大型聚落居址,先民们在农业、手工业、彩陶、雕塑和房屋建筑等方面都创造了现在也可以称之为世界奇迹的文明成果。在这里,不仅升起了华夏文明的第一缕曙光,而且肇始了三门峡城市的历史。庙底沟遗址第二次发掘时发现的大型壕沟,发掘者认为它除了具有排水功能以外,主要是聚落居民用来进行安全防御的工程设施。这种向地下开沟的壕沟,到后来就演变成了在地上高高修筑的城墙。
公元前1046年左右,西周王朝灭了商王朝以后,开始大量分封诸侯。他们封焦国于今天的三门峡,后来由于形势的变化,早期封在今宝鸡一代的虢国又东迁至三门峡。虢国灭了焦国后,在三门峡存在了至少200多年,直到后来被晋国灭掉。其间,焦国、虢国都为三门峡留下了今天还可以看到的古城址、古墓葬等遗迹,以及大量出土的精美文物。这时的城市防御设施既有壕沟,又有夯土城墙,除了城市发展对其功能建设的需要以外,当然也是由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火频繁的现实,对城市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00多年前,西汉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汉王朝沿袭秦制,实行郡县制,设弘农郡。到北魏太和十一年(公元487年)改制陕州,之后历经唐宋元明清时期,直到上个世纪60年代初,由于修建三门峡大坝,陕州建筑拆除,只留下了外城的汉代古城墙、内城的唐代宝轮寺塔和明代的石牌坊、古城墙、北城门等遗迹,向今天的人们讲述着它们曾经辉煌的过去。这期间的2000多年里,陕州城或州或县,城市面积或大或小,其作为从中原到关中地区的枢纽地位不变,陕州古城“四面云山三面水,一城烟树半城田”的优美环境不变,变化的是古陕州城变成了今天三门峡,这时的三门峡才真正和黄河结缘。这座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从古老的城墙中走出来,走向更加广阔的田野,走到更加美丽、现代化的今天。如今的三门峡群山环绕、黄河拥抱、烟树袅袅,在车水马龙、霓虹闪烁中,人们的乡愁依旧。
如今的三门峡,交通发达便利,工业转型升级,文化产业厚积薄发,旅游产业生机勃勃,人们安居乐业,社会和谐安详。三门峡真正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黄河明珠,且随着改革开放脚步的加快,三门峡这座城市正在走向充满希望的未来。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以后,有新华社记者撰写文章,称这次会议对城市建设来说,是一次为城市续文脉、提气质的会议。著名文化学者冯骥才先生这样说:“城市和人一样,也有完整的生命历史,从其诞生至今,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相互融合。一代代人创造了它之后纷纷离去,却将它转化为一条条老街道,一座座名胜古迹,还有民间手艺、历史人物等,全都默默地记忆在它巨大的肌体里。”
梳理三门峡这座城市的历史文脉,记录它曾经一步步走过的脚印,就是要唤醒每一个三门峡人树立延续这座城市历史文脉的文化自觉,记住庙底沟、虢国上阳城、虢国墓地、陕州古城、宝轮寺塔、中流砥柱和三门峡大坝等这一个个曾经是我们祖先智慧和劳动结晶的宝贵遗产,就是让每一个三门峡人懂得:记住他们,就是没有忘记我们的祖先;记住它们,就是为了让后人知道自己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