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育琐事在笔尖流淌
从教数载为人梯,挥汗点滴用笔叙。师魂童心皆成文,笔尖流淌凌云志。 ——题记
我从2007年开始拿起笔记录自己的教育生活,短短的九年时间,我写下了近四十万字的教育教学随笔,是写让我从琐碎、平凡的工作中获得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寻找到了自己专业成长的有效途径。
用写脱离“苦海”
我是一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小学老师,没有厚重的文化底蕴,没有敏捷的思维,也没有伶俐的口才,有的只是对教育的执着和对学生的喜爱。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工作中,我曾经为了表达爱学生、对学生负责而“严格”要求每一个学生,结果孩子们对我敬而远之,为此我痛苦不已;我曾经为了提高学生的成绩而大肆占用学生课余时间,拼命给学生上课,结果取得的成绩却与付出不成正比,为此我感到无比委屈;我曾经为了转化一个后进生,在屡次教育不见成效的情况下而大大“出口”,结果依然没有成效,为此自己彻夜难眠自责不已;我常常问自己:当老师怎么这么难、这么苦呢?对于一个善良的老师,辛苦不足以动摇他的意志,但是无法教育好每一个孩子,那种来自良知的质问会磨灭从教的热情,动摇从教的信念。
用什么脱离“苦海”?不经意间我拿起了笔,与文字开始了心灵的对话。当我记录下孩子用细小的举动表达对老师的爱时,散发着浓浓爱意的《“保温”的馍》、《两份“礼物”》《“嘘……”》《感谢我的孩子们》《孩子的宽容心》等文章荡涤着我的心灵。这样的积累不仅仅保留下了一个个瞬间的幸福,更在我的心中沉淀了厚实的爱,这爱会不断地激励和提醒着我用更多的爱去回报我的学生。当我拿起笔记录下孩子一些让我欣喜的做法时,《收获大于结果》、《班会《朋友》》、《孩子的心》、《是你们“擦亮”了新学期》、《责任》、《孩子的人性化管理》等文章便“诞生”了。边记录边回味孩子们的举动,我明白了“老师也应该向学生学习”的道理,更深切地理解了师生人格上的平等;当我拿起笔记录下后进生李晓勇的成长过程时,笔像一架摄像机用放大的慢镜头帮我回忆、梳理孩子每一个细微的举动,孩子的整个成长过程由模糊渐渐清晰以至留下深深的记忆,我才知道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人格魅力对于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教师应该注重言行、不断提升自身修养。同时我深切地体会到了后进生最需要的是理解,是爱;当我拿起笔记录下自己的一些做法时,我开始审视自己的教育方法,寻求正确的教育理念,是写促使我思考,促进我不断地去阅读、去实践、然后再写,这个过程让我积累一些教育教学技巧,我的工作变得不再难。后来,写成了我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方式,我用写来向孩子传递正确的思想,用写表达鼓励和欣赏,这种用心灵触摸心灵的做法,达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没有华丽的词藻,只是用笔不停地去记录,不停地去写,写孩子的故事,写老师的故事,写教学的点滴,写成长的足迹,写大自然的美好。写,让工作不再变得枯燥无味,生活不再单一;写,丰腴了我浅薄的羽翼,让教育充满了活力,使教学变得其乐无穷;写,让我脱离了没有边际的“苦海”;写,让我看到了“柳暗花明”的曙光。
用写走向“高效”
当不间断地回味和审视自己辛苦写下的文字时,却发现更多的问题和困惑摆在面前。自己写的仅仅只是记录生活而已,怎样才能让实践和理论相结合?怎样才能让文字经受岁月的考验,穿透灵魂取得更为深远的影响?一连串的思考涌入头脑。
仅凭自己微薄的教育力量是不行的,我越来越深切地体会到需要大量的“充电”。于是,我开始了大量的阅读。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窦桂梅的《窦桂梅与主题教学》、雷夫·艾斯奎斯的《第五十六号教师的奇迹》、管建刚的《我的作文教学革命》、干国祥的《构筑理想课堂》、《教师月刊》、《教师博览》、《中国教育报》、《教育时报》等等,凡是与教育教学有关的资料、学习内容我绝不会错过,一边摘抄一边写感悟,真正明白了“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的含义。
阅读充实着我的灵魂,丰富着我的教学,通过大量阅读我深深明白了教育需要爱,爱需要通过一个正确的输送纽带,爱才能够被学生感知。同时也懂得了爱不是教育的全部,教育还需要智慧、策略等。只有探寻教育教学的规律,按其规律施教,我们的教育教学才能事半功倍,才能走向“高效”。
从阅读中获得的“星星点点”,我在实践中进行了尝试。欣然写下《做教育的“农人”》、《班级管理中民主与专制》、《重新审视教师》、《解读“亲其师,信其道”》、《请让孩子拥有自我》、《教育需要“慢”》等文章。与此同时,我还用写搭建起了一座家校和谐共育的桥梁。我用笔记录家访过程,孩子在家庭的每一个环节都被我认真地记载下来,然后整理成文。于是便诞生了《孩子让我成为你生命中至亲的人》、《孩子需要理解》、《不把“爱”变成“碍”》、《孩子,你真棒》等等能点燃孩子学习热情和充满真情的文章。还用写就孩子的成长与家长进行沟通,《给全体家长的一封信》、《给张晓兰妈妈的一封信》、《写给祥祥爸爸的一封信》等70多封充满真情的文字感动和影响着一位位家长。我希望透过了解家庭环境、提高家长素质、更新家庭教育理念进而与家长形成教育合力,做好家校整合工作,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
是写给了我一个深度思考的空间。在写的过程,我开始有意识、有目标地探寻科学的育人之路。教育之路上,我正一边走一路写,一边写一边思考、一边阅读一边实践,教育教学能力也日渐走向科学、走向高效。
用写考证“无悔”
人们常说:“教师是个良心活。”作为小学教师,数十载的教育生涯会有一批又一批学生在我们的培育下走向更高的学府。我常常问自己:每一届学生、每一个孩子,我能留给他们什么?数十载之后,我拿什么向国家、人民汇报?
我很遗憾刚参加工作时没能用笔记下那些有笑有泪,有成功有失败的教育教学轨迹。坚持写了九年,回首翻看这些文字时,会禁不住发出会心的微笑,会轻轻叹息当时的鲁莽,更会感恩现在的淡然。一件件琐碎的小事展现了自己教育教学成长的轨迹,当我把它们分享给更多的老师时,看着老师们会意的微笑、蓦然的顿悟,何尝不是教育人生的一大乐事?过去的日子已经无法“追”回来,现在的日子更要倍加珍惜。我告戒自己:我虽然不能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人才,但是必须用心对待每一个孩子;我虽然没有高超的教育技巧,但是必须努力去探寻最佳的教育方式;我可以数十载后还是一位小学老师,但是我必须无愧于国家和孩子。
写,就是我最直白、最真诚的表达;写,就是我对教育最赤诚、最无私的流露;写,就是我生命中最珍贵、最璀璨的财富。若干年后,当我和我的孩子们、家长们再次阅读这些文字,回首曾经携手走过的岁月时,我可以对满头银发的自己说:“此生从教,我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