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点评虢州参军王勃
—— 感怀《滕王阁序》
在灵宝历史上,有一位悲壮之极、名满天下的人物,受到伟人毛泽东的点评,他就是虢州参军、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
这块宝地接纳了他,熏陶了他,影响了他;也压抑了他,教训了他,感悟了他;使他悲喜交加,刻骨铭心,满腔怒火,一触即发。
他把伤痛、悔恨、深思、才华、抱负全部凝聚在《滕王阁序》,成为名至实归、名扬千古的绝唱。
王勃,字万安,唐代诗人,祖籍山西绛州龙门(今万荣县)。649或650年出生。 祖父王通是隋末大儒,叔祖王绩是著名诗人,父亲王福畤历任太常博士、雍州(治所今西安市)司功等职。
王勃出身豪门望族,少年早慧有成。六岁作诗,九岁读《汉书》,十岁学《六经》。麟德元年(664),右相刘祥道赞王勃为神童,向朝廷推荐。
乾封元年(666) ,王勃科试及第,授朝散郎 , 成为朝廷最年少的命官。沛王李贤,征召王勃为王府侍读,讲读经史,备顾问以对。两年后,因诸王在宫中斗鸡,王勃撰写《檄英王鸡文》,唐高宗认为是挑拨离间,被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凭着自己的才华和苦心经营刚打通的仕途毁于一旦。
咸亨三年(672),得到好友虢州司法凌季友的推荐,补任虢州参军。因包藏犯罪的官奴曹达,担惊受怕,擅自诛杀,被判处死刑。幸遇大赦,才免一死。
新旧唐书记载,王勃此次被祸,因恃才傲物,受同僚所嫉,有人怀疑设计陷害。其父因受此案连累 ,贬为交趾(今属越南境内)县令,远谪南荒之外。
王勃出狱一年多,朝廷宣布恢复原职,由于内心强烈的羞愧和自责,没有再任。从《上百里昌言疏》一文中可知内疚心情:“辱亲可谓深矣,诚宜灰身粉骨以谢君父,复何面目以谈天下之事哉?”“今大人上延国谴,远宰边邑。出三江而浮五湖,越东瓯而度南海。嗟乎!此勃之罪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矣。”“追思罪戾,若投冰谷。”
上元二年(675)秋,王勃南下看望父亲,渡海中风大浪急,不幸溺水,惊悸而亡。卒年,史书记载说法不一,应为二十八岁左右。
王勃在南下探亲途中,路过洪州(今南昌),正敢上重修滕王阁落成大典,都督阎伯屿在重阳日大宴宾客。王勃前往拜见他后,参加了宴会。阎都督让女婿吴子章事先准备好一篇序文,在席间即兴所书,请大家夸耀,以彰其名。他假意请诸位作序,人们心知肚明,极力推辞。
王勃不知根底,一呼而应,挥毫作序,力透纸壁,才思泉涌,笔端生花,当写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极不情愿的阎都督不得不叹:“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唐才子传》记载:“满座大惊。”
伟人毛泽东亲笔书写了这幅名联,并为王勃作了一千多字的批注。批注考证说:“《王子安集》百分之九十的诗文,都是在绛州(今山西省新绛县及周边)、长安、四川之梓州(今山台县)一带、河南之虢州作的。”“交趾一首也无,可见他未到达交趾就翻船死在海里了。”“这个人高才博学,为文光昌流丽,反映了当时封建盛世的社会动态,很可以读。这个人一生倒霉,到处受惩,在虢州几乎死掉一条命。所以他的为文,光昌流丽之外,还有牢骚满腹的一面。杜甫说,‘王杨卢骆当时体,……不废江河万古流’,是说的对的。”“他是7世纪的人物,千余年来,多数文人都是拥护初唐四杰的,反对的只有少数。以一个28岁的人,写了16卷诗文作品,与王弼的哲学,贾谊的历史学和政治学可以媲美。”“都是英俊天才,惜乎死得太早了。”
郑振铎评价王勃对唐诗的贡献时说:“正如太阳神万千缕的光芒还未走在东方之前,东方已布满了黎明女神的玫瑰色的曙光了。”
王勃被誉为盛唐诗歌的“黎明女神”是当之无愧的。 王勃即兴所作《滕王阁序》,以独具特色的文风,奠定了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雄州雾列,俊采星驰”,表达了对虢州及沿途大好河山、英雄豪杰的崇拜与赞美。且成为开元盛世时,唐玄宗把虢州治所之地“桃林县”改为“灵宝县”的重要依据和最好赏赐。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展现了滕王阁的宴会,非同一般,盛况空前。
“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讲述了此行探亲的緣故,在深刻反省过错的同时,饱含着对父亲深深的思念与眷恋。与之前所写的“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的诗文情景相融,也就成了王勃命运最特殊最真实最深刻最动魄的诠释。
“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是对虢州受挫遭难,死里逃生,豁然开朗,心潮澎湃,百感交集的真实写照。
“时运不齐,命途多舛”,“东隅已失,桑榆非晚”。“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表示了历经磨难,不向命运低头,铁骨铮铮,重震雄风,再创大业的壮志豪情。
“潭清”“山紫”,“飞阁翔丹”,“舸舰弥津”,“鱼舟唱晚”,“层台耸翠”,“雁阵惊寒”,赞颂了滕王阁“瑰伟绝特”,鄱阳湖美不胜收。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有怀投笔”,“无路请缨”;“孟尝高洁,空怀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览物之情,触动了伤痛的心灵;愤世疾俗,发泄了满腹的牢骚。接二连三的打击,理想受挫,仕途失意,但从未放弃为国为民建功立业的渴望,从未放弃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于无声 处听惊雷,此时无声胜有声!长期的压抑得到了释放,激进的思想得到了碰撞,复杂的情感得到了爆发,可贵的精操得到了升华。
王勃“遥襟甫畅,迤兴遄飞”,“气凌彭泽”,“光照临川”,聚精会神,竭尽全力完成杰作《滕王阁序》,成就了自己在文学史上的最高荣誉。
王勃,大才大名,大喜大悲,大恨大爱,大起大落。在虢州经受考验,在灵宝炼心壮胆。高手如林,敢于挑战。奇峰峻岭,争先登攀。用精神树起丰碑,用灵魂夺得桂冠。英年早逝,多少人为此婉叹;才华横溢,多少人为此称赞。
虢州物华美名传,灵宝毓秀有圣贤。王勃有缘当参军,可歌可泣可惊叹。自古英雄多磨难,悲壮之极出名篇。有感而发滕王阁,千古一序最震撼!
2016年1月21日于聚贤山庄山民之家。
毛泽东主席生前手笔对联: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