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采风记
山西采风记
(一)小吃街
小吃一条街是我们的第一站,孩子们早在心里念叨无数遍,我也好想看看它究竟有什么魅力,如此盛名。
花馍是此处特色之一,层层叠上,面捏的花栩栩如生,辅以各种色彩,远观即有食欲。导游是山西的,告诉我们,这里每年要举行一次花馍大赛,赛赛谁的手最巧。
大舜端坐路口,安静的抚着琴弦,丝毫不为市井的嘈杂所动。这里据说是他的故乡,后人为他塑了洁白的雕像,供后世瞻仰。
三口大缸昂立于店家门前,书曰:醋。山西人爱吃醋,更会做醋,此处可见一斑。醋缸口糊了重重的泥巴,问之,遂曰:那是发酵。用的时候,去掉泥巴即可。一个硕大的调料桶,约两米高,胖呼呼的,要用,差不多要搭梯子吧。不过,只是用来博人眼球罢了。
调料里还有一味:辣子。一个巨大的石头碾子,一头黑色的毛驴栓在旁边。孩子们冲过去给毛驴照相,又过来摆弄碾子,两个甚至更多的男孩同时推着转圈圈,一个男孩拿起一旁的刷子,有模有样的轻轻扫着。更远的地方放着一簸箕红辣椒,此刻完全被冷落了。
各家店铺门口的幌子上书写着自己的特色:老酸奶、驴肉火烧……大大的青花瓷海碗玲珑精致的青花瓷调料壶,或墨或朱的八仙饭桌,门口竖着的薄板上端正的毛笔价目表;整条街道纵横悬挂的或长或扁的红灯笼以及菱形的垂垂吊着的花灯;……无不彰显古镇的风貌。这个时候,你会不由自主的沉浸其中,仿佛自己置身某个朝代之中,品味街上的特色美食。
时光在这一刻静止就好。
孩子们早花了眼,呀,驴肉火烧好吃!呀,臭豆腐好吃!呀,饺子好吃,酸汤面好吃!最后一番叽喳,确定好,终于坐下来,享受美食。
老房子,老桌子,老招牌,小孩子,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现代文化的交汇、融合,似乎一瞬间就完成了。
棉花糖和爆米花充当了饭后茶点。棉花糖的摊子被孩子们密密的围着,一个三十岁左右的女人在中间忙碌,从头巾到全身布料皆为红底深花,上衣是颇有特色的对襟贴身外罩。她的手拿着特制的短棍,飞快地在机器上转动,很快,一大朵棉花就好了。孩子欢天喜地的接过,咬着,爸爸赶紧过来,拍下这甜美的镜头。再咬下去,舌头变魔术一般变出绿色红色等各种斑斓。嘴角甜锦津的小点点,触摸,黏黏的。等每个人都拿了一大朵“花”,早笑着嚷着,沸腾开了。
这种带着表演性质的小吃极富张力,既满足食客吃的需要,又一饱眼福,让人们在艺术的氛围里流连忘返。
若干年之后,这条街会是什么样子呢?
(二) 影视城
琳琅满目的各种小摊各种穿着,氤氲在热哄哄的空气里,新鲜而不知所措。看过了,买过了,叹“好贵”过了。眼前高阶上的井架,覆在亭子下,让人心里舒服了一些。跑过去,急急查看是否有清澈的水,一些游人留下的垃圾罢了,有些失望。一处遗迹保存如此,会不会有被垃圾淹没的那一天?
烟雨阁,诗意浪漫,让人浮想连翩。一座土屋,四堵黑墙,一张竹床,光光的,怎么也难以和名字联系起来。想好久,终于悟到,这应该是关羽当年住的地方吧。可是,一介武夫,怎么会起如此雅致的名字?也许是平日所读甚少,孤陋寡闻,还是查阅资料,才会有答案。
皮影戏和杂耍是孩子们的最爱,他们嚷着,终是跟了我,一起爬山,瞻仰关老爷了。
节日的山路拥挤不堪,和孩子们随着人流,向上攀登。他们腿脚利索,转眼跑到远远的看不见的那一处了,只剩我和高个子李凯楠相依。
李凯楠背了一个鼓囊囊的大包,吃力的向上爬。一会儿:“叶子姐姐,你帮我拿包吧。”一会儿:“我爬不动了,你拉我一下。”我轻轻拍拍他:“男孩子,自己爬!”其实,我也有些累了,平时缺乏锻炼的原因。
停下来,在旁边稍歇,助教们过来,让他们带着李凯楠。
上山的路似乎越来越陡,膝盖酸重的几乎承受不住,又停下,汗水渐渐湿了全身,擦擦额头,继续前进。
一个看起来七十左右的老婆婆手里提着一小袋东西,脚步轻快的正要走上前边一个台阶,厉害!心中暗赞,赶紧超过去。
最后的十来个台阶用尽了我所有的力气,终于站在关公脚下,如此贴近的瞻仰他老人家时,疲劳化作了满满的喜悦。
李凯楠跑过来诉苦:“那几个大哥哥硬是把我拖上来了。”还有那个胖胖的小姑娘也过来,笑着:“我是手脚并用,爬上来的。”
一次爬山,多少体验?!如人生,多少坎坷,多少经历?
(三)关公像
山底平展开阔,大约数亩的广场,傲然屹立着关羽高达80米的塑像,手提青龙偃月刀,神情肃穆,双目注视远方。悠悠岁月,流走多少人间悲欢离合;凉凉秋风,送来多少世事沧桑变换。当年闻名一方的武圣人全然化作老百姓的一种精神寄托,威严的背后,浓缩了多少慈祥?!
一番感叹,万般敬仰,时间总是不留情,下山。
这次,我们走的是后山,路途较为遥远,景色倒是添了不少兴致。
树木葱郁,野花缤纷, 细水缓流,隧道小径,石屋奇洞,走一程,叹一程。
待到宽阔之处,渐渐回归上山的地方。
一次采风,是一次快乐的体验。那些书写不尽的琐琐碎碎,渗透在生命的每个缝隙每个空间。那些爱那些快乐,有一天会随风而去,我愿意站在文字里,守候着曾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