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农家娃从灵宝走上抗战路

作者:bx 来源:北京东城文明网 点击:2066

抗战老兵白布佳。


  白布佳,原名“裴普甲”,1923年生,山西平陆人。现居住在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街道安德路社区冶金大院。14岁时,白布佳到革命圣地延安,开始了革命之路,后加入“烽火”剧团,进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三分校俄文大队学习俄文,成为部队俄文翻译。抗战胜利后,转战东北,光荣负伤。  
  1938年,看着硝烟弥漫的祖国大地,受到八路军英勇抗战事迹感染的裴普甲,决心去参军、做八路,保卫家园。于是,他把这一想法告诉了远房侄子裴永和,结果两人一拍即合。但是,如何成功地瞒过父母却成了难题。“当时有一颗火热的心,却不敢讲去当兵,我就和我妈说去念书。”裴普甲的母亲识文断字,听说儿子要去念书,对儿子的想法很支持,给儿子凑了20多元钱做盘缠。
  “当时迷迷糊糊的,共产党在哪儿也搞不清楚。”于是裴普甲和裴永和决定去延安,两个人一起过了黄河,到了河南灵宝县,又从那里坐火车前往西安。途中,两个少年在灵宝火车站遇到邻村叫柴继先的老乡,柴继先得知两人要去找八路军,于是热心地带他们到了西安,并安排他们住在自己亲戚家开的小多制革厂。很多年后,裴普甲才知道,这个制革厂原来就是共产党在西安的一个活动据点。

老照片:年轻时的白布佳老人。

老照片:白布佳老人幸福的一家。


  在西安,裴普甲看到了背着枪的八路军战士,感觉很酷,“好威风!”。在八路军办事处,工作人员叫叔侄二人去安吴堡参加西北战地青年培训班。
  培训班条件艰苦,在培训班里,他听教员们讲抗战道理、革命故事;讲如何打枪,如何参与游击战……一个月零七天的课程很快就结束了。离开培训班后,由于战争需要,裴普甲和裴永和分开了,而之后两人再也没见过。“当时的条件不允许我们有很多联系。但是他现在应该还健在。”裴普甲说。
  从青训班毕业,裴普甲等30名学员出发去往延安。为了保护敌占区的家人,裴普甲需要改掉自己的名字。可是,名字是家乡是亲人给裴普甲留下的印迹,他舍不得。最终,他按山西话的音调,一个字一个字地寻找谐音字,裴普甲自此变成了“白布佳”。
  到了延安,白布佳却因为年纪太小,被组织安排和其他3个人到宣传队当起了文艺兵。得知这个消息,几个怀着拿枪杀敌梦想的少年闹起了情绪,千里迢迢来到延安,却去不了战斗部队,只能当个“戏子”?白布佳不服气。但是当白布佳听到工作人员说“在这里,当文艺兵也一样是抗日!”的时候,他放弃了自己的坚持,最终服从了组织的安排。
  随后,白布佳加入了边区赫赫有名的留守兵团宣传部,也就是有名的“烽火”剧团。工作中,白布佳利用自己毛笔字写得好的优势,每到一处就去刷标语:“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国共合作万岁!”等,比起跑龙套去演日本兵,怀着一片爱国之情的白布佳更喜欢刷标语这个工作,因此干得也特别卖力。
  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后,白布佳才离开延安,转战东北。“当时坐的火车爬山坡,走不动了,我们还要下来推着火车走。”据白布佳老人回忆说。如今,白布佳老人已经92岁了,每天和老伴过着普通老人的生活,享受着天伦之乐。而抗日战争的经历对于他来说,已成为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留下了最难忘的一段岁月。(北京东城文明网)
 

更新:2015-09-03 06:04:35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