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流落灵宝的陕西抗战老兵

作者:徒步者 来源:徒步者的博客 点击:2918

十万青年十万军,一寸山河一寸血。听完校长的训话,17岁少年牛兴高热血奔涌,毅然决然走出陕南商洛深山,随三千三秦子弟赴云南参加远征军。
  湘西芷江机场保卫战,青年军火线实习,刺刀白刃战杀红了眼,日本兵不敢恋战仓皇逃离,学生兵掂起枪就去追,险些被俘。

步行,坐军舰,乘火车,日夜兼程,争占东北失地,升任少尉排长。阴差阳错,躲过辽沈战役,免遭内战炮灰下场。

动乱年代,远征军遗物是把墙挖个洞,藏在里面,用泥湖上去,才保留到今天的。

没有几个活在人世了,我年龄最小,也87岁了,有今没明的,唉!平静的农家院落里,老人长叹一口气。一段孤独的找寻——


  流落灵宝的陕西抗战老兵


  七七抗战纪念日前夕,我们一行前往灵宝市阳平镇关峪村,慕名拜访抗战老兵牛兴高。多日苦旱的阳平塬,竞飘了两个小时的白雨,人们的心情一下子舒坦了许多。83岁的老人,就在这淅淅沥沥的夏雨中,回忆六十五年前的情景,刀光剑影,鼓角铮鸣,断断续续的记忆碎片,向来访者勾勒出一位老人的传奇人生。


  走出深山 17岁冷娃投笔从戎


  1944年10月的一天,陕西省丹凤县寺坪乡刚升入初中一年级的牛兴高,与同学一起集合在学校的大操场上,乡长、连长一一讲话,慷慨激昂,但千篇一律:“狗日个小日本,忘我中华之心不死,占领长沙,占领武汉,打到潼关,封锁我国际运输线,滇西丧失,重庆危急。蒋委员长发出号召,十万青年十万军,一寸山河一寸血,你们将空投到印度接受美国人的训练,你们将要到缅甸去作战,为国家效力的时候到了!”校长最后讲话,打了一个比喻:“我们国家好比一棵大树,你们父母兄弟姐妹一家人好比大树上的一个鸟巢,每一个人就好像鸟巢里的鸟蛋。如今国家快要被占领完了,大树要倒了,鸟巢要散伙了,我们这些鸟蛋的命运将是十分悲惨的。同学们,为国家,为小家,为鸟巢,赶快报名吧!”

17岁的牛兴高听得热血沸腾,当晚回到十里外的腊塬村,向父母谈了要从军的念头。牛的父亲知书达理,是远近闻名的开明绅士,二话没说,坚决支持,“好男儿志在四方,誓死不当亡国奴”,母亲显然不高兴,“我二娃才多大,打日本多怕怕,刚和村西头王家二闺女订婚,万一有个三长两短,怎么打发这门婚事”母亲一夜抹泪,翻来覆去睡不好觉,第二天一早,用凉水冲洗红肿红肿的眼睛,以掩饰尴尬。最后还是遂了儿子的心愿,简单浆洗几件换洗的衣服,就到百里外的商县县城集合,仅用一星期时间,方圆七个县一百二十余人报名参加青年远征军,他的同班同学米新珍、叶树芳也来了。

离开商县的前夜,国民党商县县党部派员,挑选48名体格健壮、聪明伶俐的毛头小伙加入国民党,只是填一张表,签一下名字,“你已是一个光荣的国民党党员了,无论人生顺境或者命运逆境,都要忠于三民主义,忠于总理遗训,海枯石烂,永不变心!”一位刚满三十岁戴眼镜的青年人用力地握一握他的手,彼此的手心都出汗了。牛兴高抬起头无意间发现,目光温和的青年人竟一下子满脸绯红,含一丝羞涩。17岁的牛兴高似乎也受到感染,血腾地一下子涌了上来,脸红,心跳,喉咙发紧,脖子胀疼,平生第一次有一种被人平视、被人尊重的感觉,一夜之间长成男子汉了。

牛兴高他们乘坐军用卡车,沿着崎岖的简易公路,经黑龙口翻越秦岭,一天一夜赶到西安,从商洛山腹地,一下子来到关中平原大古都,牛兴高的眼神不够使唤,看哪里都新鲜。

十天休整,3200名陕西冷娃被军用飞机空运到云南曲靖,翻越大巴山,翻越云贵高原,从此远离家乡,远离父母。西安登飞机的那一刻,牛兴高哭了,他感觉莫名其妙的,“17岁的男子汉应当坚强点!”

 

 


  曲靖集训 为国效力苦练本领


  到达曲靖,牛兴高和米新珍、叶树芳一块被编入青年远征军第207师620团第2营4连。此时的中国战局发生重大变化,第二次入缅甸远征军获胜,滇西全境解放,史迪威公路全线打通,国际援助物资畅通无阻,全国各地后期招募的青年远征军无须再空投到印度的兰姆迦基地训练,只能就地集结待命。这样,牛兴高在曲靖接受美式训练大半年之久,一天三顿大米乐滋滋的,暂时忘记训练的艰苦,忘记云南高原阴冷潮湿的冬天,忘记千里之外思念父母的愁绪。

一天,在一块丘陵高地的大操场上,牛兴高207整师官兵紧急集合,刚刚站定,五架飞机忽然从远处飞来,在士兵头顶上盘旋三圈,尘土飞扬,遮天蔽日。稍事安定,一溜满载荷枪实弹士兵的军车驶来,其中一辆黑斗篷车上,走下一身戎装的蒋介石。在事先搭好的高台子上,蒋介石发表演讲,站在前排的牛兴高听得一清二楚,“弟兄们,将士们,同学们,蒋某人自追随孙中山先生以来,创办黄埔军校,建立北伐军,一直到今天的青年远征军,都是为人民谋幸福的,都是为了拯救泱泱中华民族的,希望你们好好学习刻苦训练,打到日本东京去!”

师长罗友伦振臂高呼:“打到东京去!打到东京去!” 全体将士吼声震天,响彻云霄。

又是开头的那五架飞机来了,一阵盘旋,一阵呼啸。掀起的气浪,把枯草败叶,吹的漫天飞舞。蒋介石一行眨眼功夫就消失的无踪无影。

那天,牛兴高差点吼破嗓子。蒋介石的宁波话他竟一字不落的听准确。得到蒋委员长的检阅,他和同学们一样,连做了三个晚上的美梦。梦见自己漂洋过海到了日本列岛,刀起头落,连杀五个日本兵。梦见自己随大部队还都南京,人人笑脸,鲜花盛开,自己当上上尉排长。梦见自己荣归三秦故里,英雄凯旋,锣鼓喧天,父亲更牛气更神气,母亲脸上荡漾幸福,他正走在到村西头迎娶王家二姑娘的路上……

 

 


  湘西会战 火线实习真枪实弹


  1945年的春节在曲靖度过,大肉大米好生伺候。一过农历正月十五,又开始艰苦的训练。 5月20日,牛兴高所在的620团接到上峰命令,“半年军事训练班结束,开拔湖南芷江抗日前线实习去!”他们长途急行军,雄赳赳气昂昂赶到湘黔交界芷江一带。此时此刻,中日双方投入大量兵力的史称“湘西会战”正处于胶着状态,那天下午,稍做休整,就和日寇接上火。一阵激烈的扫射后,日本人一看是一群中国娃娃兵,大呼上当,一鼓作气攻到中国守军阵地前。谁知牛兴高他们初生牛犊不怕虎,个个跃出战壕,杀声震天,毫不畏惧,一场拼刺刀的白刃战拉开序幕。先是刀尖对刀尖,你上我下,你左我右,反复挑刺,叮叮咣咣,火星飞溅,四目怒视,双方都在寻找机会,恨不得一下子给对方一个喉刺或腹刺,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牛兴高凭借个子高量力大,一番对刺后,利用美军教官传授的技法,虚晃一刀,让小个子日本兵扑空,说时迟那时快,一个喉刺挑翻日本兵,不多会四脚朝上一命呜呼。这时,有一个日本兵从一边斜刺里扑上来,牛兴高眼角余光扫见,来不及多想,顺手来个腹刺,谁知这个日本兵狡猾,旁边一闪,牛兴高用力过猛,一个踉跄摔倒在地,差一点来个嘴啃泥。日本兵端着刺刀紧跟了上来,牛兴高眼疾手快,扣动扳机,射出一颗子弹打在日本兵大腿上。日本兵见势不妙,不敢恋战仓皇逃离。牛兴高杀红了眼,掂起枪就去追。只听到后面的老兵排长扯破嗓子喊:“穷寇不可追!穷寇不可追!”牛兴高这才恍然大悟,培训班上教官讲过,日本人就是利用中国小战士“走路尿尿性子急”的特点,引诱你过去,几个人围上来,根本没有你的活路。

后来得知,这次调兵遣将原因是有人借共产党领袖毛泽东之口,说“青年远征军是学生牌,是少爷兵,打不了仗。”蒋介石心里很不舒服,一气之下命令开到前线实习实习,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

牛兴高的火线上真枪实战的出色表现,获得了一枚奖章。接着又是第二场战斗,牛兴高更得要领,“眼光头要硬,跟前边人拼,还要注意旁边过来人”记住长官多次交代过的,拼刺刀前必须留三颗子弹,就是防几个日本并同时上来。“军人报效国家,不怕死,两命必有一伤。”湘西会战历时两个月,击毙日军12496人,伤23307人。

芷江一战俘虏大批日本兵,遣散回国前,集中起来给中国部队推磨子碾稻米,一副垂头丧气的样子。后来“8.15”日本投降,湖南芷江作为中国政府主受降地,1945年8月21日下午3时20分,日本驻华派遣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向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呈递降书,并交出中国战区、越南战区日军兵力配置图及第一线战斗序列的详细表册。牛兴高作为会场警戒部队,有幸目睹这一重大历史时刻。

 

 


  调遣东北 踌躇满志收复失地


  抗战胜利后,由于苏联出兵东北对日宣战形成事实,抢占东北三省地盘,成为国共两党战后的首要任务。双方对外均称 “收复失地”。共产党借居河北根据地优势,捷足先登,林彪一部直达哈尔滨一带,借助苏联力量站稳脚跟。国民党部队借助美国的飞机、军舰把大批部队送往东北。

牛兴高的620团多是三秦子弟,而东北司令长官杜聿明正是陕北米脂县人,620团投到杜聿明麾下正是题中之义。牛兴高所在团星夜兼程,一九四六年元旦是在湖南洞庭湖出口处的城陵矶度过的,而农历新年是在上海崇明岛度过的。接着乘军舰从上海出发,在接近山海关的秦皇岛登陆。然后坐火车沿路北上,四平、东风、朝阳、吉林、梅河口…….一路组织群众成立学校,编制保甲建立基层政权。待局势稳定后,1946年9月后青年军各部队陆续开始整编,牛兴高被调到青年军第二师第六团第三营第八连,后任少尉排长。同乡叶树芳要求留在当地铁路局当警察。从此各奔东西。

就在牛兴高刚刚安定稍作喘气,1947年2月,丹凤老家来信,“母亲病危,速回家探望。”牛兴高很快办妥请假手续,把积攒的40万元法币拿回家孝敬父母。一同回家的还有商县的一位同乡战友古光田,两人分工,牛兴高背行李,古光田怀揣两人盘缠钱。待他俩千辛万苦赶到河南邓县境内,距家还有一天路程时,这位同伴一大清早声称,“昨夜旅店借宿所有钱被小偷偷跑了。”牛兴高明知有诈,但看到同伴五把三粗面露凶光,只好吃个哑巴亏。牛兴高这才想起,上路前副排长提醒他的那句话:“小心这个兵痞子!”

回到家中,老父亲告诉他,母亲已在三天前去世,临死眼睛也没闭上,唯一的挂念就是这个生死不明的二娃子,半夜里常常念叨,“小日本早都打跑了,我儿咋还不回来!莫非日本兵又回来了?”

牛兴高连夜趴在母亲的坟头大哭一场,哭自己的不孝,哭分身无术。他想起校长四年前的那大段话,这才理解“自古忠孝两难全”。

牛兴高回家不久,辽沈战役打响,不愿打内战的他,就死了回部队的念头。就到四平乡公所干起队副,相当于现在的乡武装干事。负责抓壮丁、派公差,每月的报酬就是两斗玉米(80斤),干了十个月,国民党政权垮台。共产党新政权要留他,看上他完小水平,看上他杀过日本鬼子。但他在曲靖受到的教育是“国民军人应是宁折不弯、勇往直前、忠心耿耿”,他回到村子当起了一个本分的农民。后来在村民的再三撺掇下,很不情愿的当了村文书。

 

 


  故里磨难 历经坎坷英雄气短


  牛兴高经历了土地改革、三反五反、三定转社、人民公社、三年自然灾害,十五年相安无事。期间,结婚九年的妻子王小婉1957年患病不幸去世,他领着四个女儿艰难度日。1958年经人介绍,与花园乡龙王坪村姑娘杨小菊结婚,又圣五儿两女。

1966年“文革”开始,牛兴高的历史被翻了出来,一顶历史反革命帽子戴到他头上。白天生产队里干活,晚上大队部批斗。高悬的大马灯下,一溜长条板凳上,跪着一排低眉顺眼的“地富反坏右”分子,身后站着根正苗红的积极分子,手中扬起蘸水的三角皮带,口中接连不断的呵斥声,一阵抽打,一脚踢倒,反反复复。有时背门扇跪瓦砾,心眼小的不堪凌辱,投河自尽,悬梁自尽,投井自尽,不在少数。

1961年出生的二儿子牛余粮回忆道,“一天午饭,刚端上饭碗,我家的大门口,锣鼓喧天,红旗招展,一群红卫兵不由分说,夺掉父亲手中的饭碗,戴了顶纸糊的高帽子,拉着满村游斗去了。”牛余粮至今还记得,高帽子上用毛笔写着几个粗字,“历史反革命分子牛兴高罪该万死!”,“牛兴高”三个字打上大大的红“x”,那些灰暗的日子里,就是十几岁的小毛孩,见他也敢拾起土块子打他,他一律忍受,不敢有丝毫发作。

一天深夜,牛兴高为了躲灾避祸,翻箱倒柜拣出一堆军营旧照片,闭上眼睛统统烧掉。但最后还是挑出所在四连全体学员曲靖结业合影来保存,青年远征军袖章,青年军纪念章,远征军归来证,还有207师9000名学员的通讯录,用油纸包起来,在土墙上挖个洞,用泥巴糊起来。

改革开放后的1979年,牛兴高的“富农”、“反革命分子”帽子被一风吹了,公社大会宣布取消那天,他哭了,当着许多人的面流了很多泪。儿子们跟他开玩笑,“英雄气短呀!”

从此,牛兴高开始敢在村人面前讲个人抗战史,兴致高时,还要比当一阵子芷江戳死日本兵的经过,比划平地利用坟头作掩护,出溜过去瞄准敌人就打的情景。比划他的一个战友运气好,敌人迎面射来一颗子弹打在胸口,刚好让斜跨胸前的冲锋枪枪杆挡住。他有时在村头闲谝,挽起裤筒展示唯一一次挂彩,子弹在膝盖上擦掉一块皮。对如今电影镜头“战士中弹,翻几个跟头,四脚朝天,急忙不死”的假动作非常反感,“全是假的,子弹射来,人就一下子哑巴一样倒下。”

1980年起,念过六旬的牛兴高,领着几个儿子,在自家分的100多亩荒山上育苗造林,又承包大队林场100亩荒坡,当年还被评为商洛地区“林业专业户”,奖励一把红旗牌自行车,价值150元呢。就凭这点资本,二儿子牛余粮在乡政府干了一段时间林业员。谈起父亲对自己的影响,牛余粮一一指出,父亲为人处事完全是军人作风,说话斩钉截铁,办事利利索索,认准的事,就是悬崖也不拐回来。父亲经常讲,做人要正派,要硬气。“兄弟几个,十七八岁都想参军,但成分不好,只好作罢。就是现在,一看到抗战电视剧,地里活也不干了,看完再说。前几年,美国在阿富汗打击恐怖分子,我也想报名当个自愿兵,一辈子干农活没有多大意思。”

 

 

 

 

 


  流落灵宝 晚年平安尚有缺憾


  商洛山区自然条件恶劣,山大石头多耕地少,“很苦焦,没出路”,大儿子牛有粮第一个出山,在灵宝的阳平镇桑园村落脚。以后几年,二儿子牛余粮落脚北阳平村,老三牛双喜落脚关峪村,老四牛三喜,老四闺女竹芳,一家一家人陆续迁移到灵宝来。六年前,相继站稳脚跟的儿子们一番商讨后,决计将老父老母一同从陕南老家接到灵宝住。“每年春节,都要远天远地赶回去陪老父亲过年。看到年迈的父母住在高高的山顶上,孤苦伶仃的怪可怜。”

牛兴高几个儿子很孝顺,每一年轮换一家照应老人。“我现在很幸福,过去的事也不愿意回忆,有吃有喝就行。老长官杜聿明给毛主席写信说,前半辈子为蒋介石效力,后半辈子为人民服务。大人物都这样啦,我还有什么说的。只是听说2005年胡锦涛给每一个抗战老兵发一个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我的几个战友都有,怎么我就没见到?!如今流落到外省灵没人管了……”

1990年前后,老二牛余粮趁在乡政府干,找过民政部门,人家一翻册子,老红军,老八路,1949年前解放军,抗美援朝的,抗美援越的,根本没有国民党抗日老兵的事。后来这个部门推到哪个部门,后来牛余粮就彻底泄气了。

1972年出生的五儿子牛四喜,早年商洛师范毕业留在本地一所小学教书,看到近年来远征军史料不断面世,各地的远征军老兵处境得到关注和改善,不免扼腕长叹为老父亲鸣不平。前年老父亲重重地摔了一跤,大腿骨折做了一次手术。希望有生之年,政府给予一点关照,“他们曾一度成为历史的弃儿,哪怕一声问候也行,哎,历史不该遗忘他们!”

牛兴高对年代久远的事记不起来时,常常一拍脑门,当年情景就神差鬼使地勾回来了。他现在唯一惦念的是那本207师9000名将士的同学录,草纸印刷,粗布书皮,扉页是总理遗言,次页是总裁训言,封底是“蒋中正”四四方方大红章。四年前,老家教书的四喜要保存,老人犹豫再三打个包裹从灵宝坐车,途中不幸“被贼娃子溜走了”。文革当年没敢拿出来,怕人家说是变天帐,如今的命运怕早已成了纸浆啦,“上面没有几个活在人世了,我年龄最小,也83岁了,有今没明的,唉!”老人长叹一口气。

采访中,87岁的牛兴高老人不时大声咳嗽,吐出大口大口的浓痰。“云南曲靖训练睡湿地太久,得了气管炎,缠我一辈子了。”老人不愿过多解释。


  

 


  新闻背景

1944年8月27日,在衡阳失守20天后,蒋介石在国民参议会上发出“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号召,鼓动广大知识青年参军入伍,保家卫国。10月11日至14日,当时的重庆国民政府召集中央各部门、各省党部以及教育界人士150余人参与“发动知识青年从军会议”,就在这个会议上通过了知识青年从军方案:要求应征青年年龄18~35岁,接受过中等以上文化教育;身体健康者均可参加,服役年限定为2年。同时还出台了很多优惠政策:机关干部可以保留原薪,优抚参军青年的家属等。国民政府为此单独成立了青年训练总监部,远征军总司令罗卓英担任总监,黄唯担任副总监,蒋经国任政治部主任。

经过多方面发动,到1944年底报名人数已达125500人,来源地区非常广泛,几乎所有国统区省份都有人员积极应征,特别是南方未沦陷各省人数最多。其中,大中专以上在校学生15500人,国民党党部、行政机关青年工作人员2620人。考虑到当时中国4亿5千万人中大学生仅有64097人,大量招募高中学生116771人,初中学生586985人。

1944年12月20日起应征知识青年陆续抵达云南昆明一带入营接受训练,各青年师相继成军,国民政府正式命名为青年远征军(简称青年军)期望青年远征军部队能够象远征军第200师一样功勋卓越,所以把青年远征军的番号,从201开始,直到209師,共计9个师另2个团。 

青年军207师作为独立师,属于陆军总部直属部队。该部后调到东北战场,主要在辽宁沈阳、贵州芷江等地对日作战,最辉煌的是10天收复7个县。1946年9月后青年军各部队陆续开始整编,后投入国共内战。

 

更新:2015-09-03 05:27:49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