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父亲
在中国社会,家庭是社会的一个细胞。家和万事兴,“家和”取决于家庭成员中各种关系是否融洽,其中父子(女)是最重要的关系之一,在成长的旅途中,在生活的磨砺中,儿女对父亲的不断触摸、依赖、理解、品读,形成了开口向上的抛物线轨迹。
儿女在三岁之前,就开始触摸父亲,从外形、声音中去认识,儿女是在父亲的怀抱中,脊背上、肩膀上渡过的,儿女只是饥来吃奶困来眠,渐渐地用喊“爸爸”来回报父亲。在儿女的眼中,与其说有世界,倒不如说只有父亲。由于没有参照物,对于父亲只是没有意识的去评价,还不懂的真正的父爱。
从呀呀学语到上幼儿园,儿女的依赖性特别强,极易在父亲跟前撒娇。这时儿女模仿能力特别强,回家找小伙伴玩耍,儿女会无意识的把自己的父亲和其他小朋友的父亲进行对比,于是,就认为父亲是世界上最完美的父亲,认为父亲无所不能,无事不能、无处不能,什么都会。儿女跟随着父亲认识这个世界,深深地感受着人间的父爱。
从七岁到十四岁,儿女上了小学、初中,认识上有很大的进步,知识增加很多,结识不少的同学、朋友。好奇心增强,开始羡慕更多同学的父亲:某同学的父亲当了大官,某同学的父亲是大款,某同学的父亲是名人。独立意识明显增强,上学后,父亲给的钱,儿女自己决定怎么用,有时对父亲的唠叨产生反感,总认为父亲有些事做得欠缺、有些话说的不对,对父亲的能力开始怀疑。暂且不论是非标准正确与否,儿女只能用狭隘的、不成熟的眼光看待父亲。
从十四岁到大学毕业,儿女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增长,才能的增长,开始了解社会,视野更加开阔。通过对比更多的父亲,认为父亲的认识比较落后,认为父亲的思维不够开阔,动作迟缓,知识贫乏,学历不高。思想保守,不能与时俱进。常常拿人家父亲的优点和自己父亲的缺点进行比较,因此产生很多怨气。例如:自己的父亲不会开车、不会电脑。父亲经常批评自己,抵触情绪油然而生,以致于对父亲的能力持怀疑态度。但由于上学,经济上还要依赖父亲,只好无奈的选择忍气吞声。然而逐渐对父亲有了成见,认为父亲治家无方。
从大学毕业到结婚这段时间,由于步入社会,更加深入了解社会,遇到许多困难。,就业是找不到工作;恋爱时得不到对方的赏识;结婚时买不起房;……往往把责任都归结到父亲身上:自己父亲为什么不是大官;自己父亲为什么无钱,自己的父亲为什么家徒四壁,自己的父亲为什么不会上网,不会开汽车,觉得父亲一无是处,甚至在上学期间给的生活费都没有达到自己的要求,在家里父亲经常与母亲吵架,缺乏修养,严重影响下一代。这时儿女认为,父亲是世界上最无能的父亲,最糟糕的父亲。有事不再和父亲商量,认为父亲特别落伍,几乎是全盘否定了父亲。
三十而立,这个时期有了稳定的工作,因为结婚,看到了父亲为自己跑前跑后举办婚礼,以后有了自己的家庭,有了孩子后,逐渐体会到哺育孩子的艰难。两口上班没有时间带孩子,保姆很难找到合适的,只好让父亲带孩子时,认为父亲还有用。一部分事情做得还对,一部分话说的也在理,觉得父亲好像还有点能力。自己的家庭矛盾处理的也未必好,开始认识到父亲年龄在增大,一生确实不易。从哺育孩子那里得到启示,父亲还是爱自己的。
到了四十多岁,随着孩子长大,由于涉世已深,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办事看到了很多冷脸,不顺心的事太多。于是更加体会到父亲对自己那一份深深的爱,父爱是无价之宝。随着对工作的深入理解,逐渐融于社会,四十而不惑,开始理性思考一些问题,终于明白了一个简单的道理:别人的父亲再好是不会一生来关心自己的,只有自己的父亲会一生关爱自己。这时的儿女觉得父亲说的话大部分是对的,做的事大部分是对的,父亲在他一生中各个时期,能够顺应时代要求,吃苦耐劳。为了家庭,付出了毕生的精力,父亲是家庭的主心骨,父亲是家庭的天。于是有事经常去和父亲商量,非常尊重父亲,非常孝敬父亲。
五十知天命,到了五十岁后,由于经历了各种困难与挫折,深深认识到父爱是一种伟大的爱,儿女认为父亲是世界上唯一一位最伟大的父亲。父亲一生泽被后人,为家庭立下了汗马功劳。渐渐明白了父亲的一生是为了儿女成长的一生;父亲的一生是为了儿女成才的一生;父亲的一生是为了儿女幸福的一生。这时的儿女才彻底醒悟了,开始从各方面特别孝敬照顾父亲,理解、体谅、补偿、报恩父亲。打心眼里才知道父亲对待儿女是无私的,父亲的一生是辉煌的!
父亲是一本厚厚的书,品读父亲,天下儿女,读懂的能有几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