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情系文学那片天

作者:董建芳 来源:金城灵宝 点击:2558

时间过得真快,不觉已是奔五的年龄,时不时还想起小时候看 《儿童文学》、《奔流》、《辽宁青年》和《灵宝文艺》的情景。
《灵宝文艺》那本小册子里刊登的著名作家李根红的《故乡行》现在还记忆犹新:灵宝,是我出生的地方,那儿,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连鸟的叫声都格外好听。沙坡村,是我的摇篮,村北一片沙滩……
由于对文学有股特殊的爱好,上学时,出板报、画版面、写稿子,感觉舒坦的不得了。一方面喜欢文学书籍,另一方面只要看书就不想家了。这段简单纯朴的生活,给我积累了不少的知识,同时也壮大了我写作的胆量。
上班后,工作很忙,稍微轻松下来,就跑到单位对面书摊看书。我看的最多的是《奔流》和《辽宁青年》,几乎每期都托人提前预定。朋友挖苦我:“工资都去哪了?也没见你吃的多好。”我掀开床单,褥子下面铺的全是书。朋友摔给我一句:“还学呀?准备当作家?”我认真地说:“我喜欢写。”
说起写作还有一个小故事。老公的部队生活,激起了我写作的欲望。每次给他回信,我都三番五次修修改改,在他面前施展我的写作能力。有时候咬文嚼字激励他,有时拐弯抹角暗示着什么。为此,好长一段时间他不敢回信,生怕回信写的不好丢脸面;怕话不投机惹心烦。而我呢,却把写信当写作,害得我俩几乎走到猜疑、嫉妒、恼羞成怒的地步。实在没辙了,他探亲回家,看到我桌子上整理的草稿,跃跃欲试想发表的意思,才明白了一切。从此,老公不但给了我一片写作的空间,而且在书信来往的日子里,感情也更加根深蒂固。
有段时间,我工作忙,孩子小没人照看,一天忙里忙外已经精疲力尽,对文学的那股热情淡漠了,是那封家长来信再次激发我写作的念头。
那是一个冬季的早晨,孩子正吃的香,我说:早点去把历史课本也记一记。他不耐烦地说:“知道。”我说:历史名词别写错了,比如:商鞅变法。我的话刚落,孩子烦躁地说:“商品的商,秧苗的秧。”当时,我很生气。孩子走后,我立马写了一篇关于孩子早读以及教育方面的文章,趁家长会的时候悄悄塞给了班主任。
三天后,学校开大会,校长在会上念一位学生家长的来信,因为里面提到“商鞅变法”那个故事,孩子恍然大悟,像领奖状一样,把校报带回了家。
打那时候起,经常听广播、看书成了我每天的必修课。广播里清脆的歌曲、很有感染力的小说、热情洋溢的诗歌散文,我听的着迷,于是想起以前的同事、过世的公公婆婆、还有我的事业和我崇拜的文学……想到魂牵梦萦处,笔就动了起来——《我的上海师傅》、《娘,你是我生命中的一盏灯》等多篇散文在三门峡日报西部晨风上出现了,随之而来的汇款单,有十二元、十五元,最多也就十八块钱,那些钱我悄悄攒起来,一直舍不得花。
平日里,编辑工作虽苦,因为喜欢,也很快乐。遇到政策性强的新闻稿件,需要打开录音笔仔细听一遍,再修改;有价值的信息写不清楚,还要跑过去采访后重新写。
人生如愿,我心坦然。闲暇时,《人到中年》网站是我消遣排忧的地方,六年间发帖写感,网上玩的不亦乐乎,有对生活的感受、有家庭矛盾的纠葛,包括赞美的、怀念的、批判的、讨论的、发泄的,想到哪就写到哪。写的都是正能量;论的都是真理家常;喷的都是热情、友情和爱情;批的都是不亲不孝的那种不良作风。
热爱文学的人,以文学为天,他们用文字书写人生,用文字讴歌社会的繁荣与和谐,是件快乐幸福的事,足矣!

更新:2015-02-15 03:31:50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