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裕禄式的乡干部
——记已故川口乡财政所会计、川口乡农经站站长僧育民
在川口乡,有一个虽已仙逝多年,但仍让人念念不忘,被誉为“焦裕禄式的乡干部”,他就是曾在川口乡财政所任职的横渠人——僧育民。
僧育民(又字僧玉民),男,汉族,横渠村二组人。生于1931年正月初七,卒于2007年腊月二十一,享年77岁。少时,因新旧社会更迭,家族蒙难,其父僧天福(田生财)流亡于陕西省宜君县五里镇,家境没落。他人小志坚,勇敢地挑起了家庭生存与复兴的担子,忍辱负重,奋发图强,一方面艰难维持家庭生计,一方面奔走于离家数十里的灵宝老城努力求学,曾就读于老灵高,最终毕业于老陕师。由于勤奋好学,使得他学识渊博,素养深厚,成为当时村里为数不多外出上学的“知识分子”。由于历史原因,前期他被迫赋闲在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他意气风发,于1979年进入灵宝市川口乡政府工作,一干就是二十年,于1999年光荣退休。在职期间,曾长期担任川口乡财政所会计,川口乡农经站站长。工作中,他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埋头苦干,甘于奉献,为川口乡财政与农经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深得领导与群众好评,屡获奖励,年年被评为川口乡“先进工作者”,多次被评为灵宝市财经系统“先进工作者”,受到市乡嘉奖。特别是他在兼任川口乡农经站站长期间,不辞辛苦,对农税工作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细致入微,并善于总结经验,把上级政策与乡里实际情况有机地结合起来,创新思路,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年年出色完成市政府和乡政府下达的农税任务,深受赞扬,传为佳话。当时的农税工作可以说是乡一年里的主要工作、中心工作。税收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没有一种精神和毅力是很难胜利完成的。为了能更有效地开展工作,他经常骑着一辆半新不旧的自行车,自带干粮,上山下乡,深入农村农民家中,和老百姓交朋友,结“亲戚”,面对面地做工作。由于川口乡多数为丘陵山村,当时联结乡村的多是土石沙路,且坡陡弯急,遇到雨雪天,更是泥泞难行,但他不畏困难,经常一人翻山越岭,徒步前往离乡政府数十里外的红土坡、秦家河、棉窝、碑基等村,了解山区老百姓的疾苦和困难,利用一切机会,给村里讲政策,析条文,答咨询,解疑难。他面对老百姓的诉苦,总是耐心倾听,热心排解。老百姓见到他,就像见到久别重逢的亲人一样,赶紧接到自己家中,拉家常,说知心话,谈笑风生。当时山区比较贫困,老百姓经常来财政所借钱或贷款,只要政策允许,他都来者不拒,尽量满足愿望。有时碰上财政所经济困难,他就慷慨解囊,从自己的工资和奖金中,拿出相当一部分钱款,来给他们应急。老百姓为了感谢他的帮助,有人捎来土特产或请客吃饭,秉性耿直的他都一一回绝。他在老百姓和乡政府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和理解的桥梁,树立了一个正直无私、平易近人、光明磊落的乡干部的良好形象,使得乡农税工作和其它工作都能较好的开展和顺利完成。老百姓都亲切地称他为“焦裕禄式的乡干部”。
退休回村后,他不顾年事已高,仍然保持着原来工作的热情,热心于村里的公益事情。多次为村里修路、建校捐款、筹款,尽一个村民的绵薄之力。
僧育民一生尽职尽责,尽忠尽孝。他与妻子张秀玉忠贞恩爱,同甘共苦,相濡以沫。家庭和睦,勤劳节俭,艰苦奋斗,打造家园。尽心孝顺赡葬老人,精心抚育下一代。
僧育民育有三子一女:长子僧增祥;次子僧增武(僧宝祥);三子僧治华(僧增宝);长女僧万苗。他含辛茹苦,全力供养次子僧增武、三子僧治华考入洛阳师范学院、郑州大学,并力促三子僧治华、长孙僧龙波任职于义马市公安局、灵宝市公安局。他生前经常教育子女要多为国家做贡献。
僧育民功底深厚,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潜心钻研祖国中医药学,深悟精髓,独领风骚。前后共成功发明“中医秘方独治烧伤术”、“瘘疮根治术”、“手廯根治术”、“胃病根治术”等独家秘方。尤其是利用麝香、冰片、三七等十八味中药精制而成的烧伤秘方,更是神奇无比。该疗法为中药、干性、不接触、无痛疗法,具有见效快、疗程短、费用低,愈后不留伤疤的神奇疗效。生前他已治愈数百人,为社会做出了很大贡献。
此外,僧育民在数学上也有研究。他曾发明过一种多位不规则数字相乘、相除极简便列式算法,速度快于目前的计算器,结果准确无误。但因突然去世而失传,实属遗憾。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僧育民就是一个活到老,奉献到老的人。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僧育民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但就在这些点点滴滴的平凡中却蕴涵着一种伟大,一种伟大的精神。僧育民就是这样一个永远活在横渠人心目中的平凡而伟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