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增太:执着追求道情皮影
——走近民间艺人何增太
一位已经步入耄耋之年的老人,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与担当,为保护、挖掘、传承地方民间文化遗产近三十载,他默默无闻、淡泊名利、感受清贫,努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最美不过夕阳红”的赞歌。
他就是灵宝市道情皮影戏第四代传承人之一、川口乡横渠村村民——民间艺人何增太。
一个秋雨连绵的下午,笔者应许多村民的热情推荐,满怀崇敬之情,走进了民间艺人何增太的家里:一间不足二十平米的屋子,略显凌乱的东西摆满了整个房间,床上躺着重病的老伴,桌子上摆放着大小不一的药瓶,一个不起眼的角落放着一台老式小彩电。
“现在主要靠政府底保、养老保险和民办教师的补助来维持生活,这些钱还不够一年的看病吃药呢!”何增太叹了口气,无奈地说。面对笔者的突然来访,他显得很平静,迈着蹒跚地步伐,如视珍宝似的抱来了一个满是灰尘的大纸盒,透过一本本金灿灿的获奖证书和发黄的从艺笔记,他款款而谈,讲述了自己曾经的漫漫从艺路。
何增太1938年出生在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里,自幼聪明好学,尤其偏爱音乐艺术,高小毕业后对二胡、三弦等乐器演奏情有独钟,经自学苦练其技术要领,于1962年参加了灵宝县眉户剧团乐队工作。1968年因时局变化回家务农,1986年经灵宝道情皮影戏第三代传人索辛酉老艺人的推荐参加了西车村道情皮影戏艺术团。
何增太自进入艺术团以来,在原有基础上更加废寝忘食,刻苦磨练,迅速掌握了皮影戏的打击乐、弦乐、曲调、音谱等特点,从而给灵宝的道情皮影戏增添了优美动听的音色。多年来,一直随团走村串乡,曾数次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益性活动演出。
2002年5月1日至5月8日,他在河南省首届曲艺节上(巩义·小河)演出,荣获了河南省宣传部、河南省文化厅、河南广播电视局、河南文学艺术联合会、河南省曲艺家协会五部门联合颁发的伴奏铜奖。
2003年在函谷关老子诞辰汇演中参与《鸡鸣函谷关》一剧中的配曲工作。以渔鼓、简板、三弦的巧妙运用,给人以古朴、典雅的文化享受,在观众中引起强烈的反响。此外,他还随团参加在我市各敬老院及幼儿园的义演活动。
另外,何增太老艺人除跟随索辛酉先生经常义演外,还多次接受中央电视台夕阳红栏目组、第七套军事与农业节目组、中国青年报社、河南电视台、日本早稻田大学等中外知名新闻媒体的采访及录制演出,对宣传灵宝道情皮影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老牛自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如今,已迈入耄耋之年的老艺人何增太先生正在努力撰写灵宝道情皮影戏的论文,不断加深对其艺术的造诣,他把多年积累的资料全部做成光盘和录音制品。农闲时把亲朋好友、邻居叫到家中进行观赏,并给他们讲解道情皮影戏的起源意义,发展动员有些人学唱道情皮影戏,在群众中起到了很好地宣传作用。
采访结束,回来的路上,笔者心里久久不能平静:一个平凡的身躯里竟蕴藏着那么多的内涵!老人到底图了什么?
“但愿灵宝道情皮影戏不会失传!”民间艺人何增太最大的心愿。
友情链接:灵宝原生态的道情皮影戏,源于明代盛于清代,历经坎坷才流传至今。原生态是一些高官贵族们消闲时分享的一种说唱形体,进入清代以后,相继流入民间,老艺人们为了宣传道教哲学思想的力度和皮影融为一体,从此以后才叫灵宝道情皮影戏。现保留剧目有:《小货郎翻箱》、《西山观景》、《高老庄》、《郭举埋儿》、《通天河》、《韩相子度林英》、《小二姐做梦》、《吃油馍》、《三怕妻》等。目前,灵宝道情皮影戏的老艺人相继去世,留下的大多年事已高,濒临失传······
指导老师:党锁军、韩泽慧、僧金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