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民爬上火车顶盖却冻死饿死摔死
类似惊险镜头,美国记者白修德拍了很多。乘火车场景与李蕤描述几乎一致。
一九四二年冬,数百万河南灾民,涌向了洛阳。
那里还有一段铁路通向 “西省”——梦想中的安乐地带。
他们穿上最好的衣服,带着全部的家当,沿陇海线一路向西,不打算回来了。可一旦由于寒冷、饥饿或筋疲力尽倒下,便永远倒下了。
灾民们冲锋似的攀援到火车顶盖上,因人多他们简直被挤得漫出车外。他们拘谨而认真地坐着,连解手都不敢轻易下来,害怕稍不留心火车便会飞去。
前方,就真的没有灾荒、没有饥饿吗?他们并不知道,但依旧义无反顾地向前……
灾民们在严冬的车顶上躲过了冻死、饿死、摔死,侥幸经过八十一难,才来到了梦想中的“西省”。作为河南灾民闯“西省”的一个聚集地,洛阳在当时的情况怎么样?真的是一个安乐世界吗?
其实“西省”为了市容的整肃,根本不准这些破烂的人到市内去。
豫东豫北沦陷,日军烧杀抢掠。北有黄河、南有长江……
逃荒,可选的目的地已经不多,有人向东南逃往安徽、湖北,也有人往北逃往山西。
而更多的灾民则选择了一路向西。
于是,成千上万的灾民涌向洛阳,希冀冲出死亡圈,让火车把自己带到可以活命的地方。
历史镜头
带上全部家当逃荒
沿着铁轨,《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看到的,是无尽的难民队伍,孤身的,拖家带口的,或者成群结队的,这些人在冬天里行进着,一旦由于寒冷、饥饿或者筋疲力尽倒下,便永远倒下了。有人推着辆独轮车,上面堆满了一家的全部家当,父亲推车,母亲拉车,孩子们随车而行。有时独轮车的两根车把之间,悬挂着一个婴儿吊袋,有时父亲把孩子的襁褓挂在脖子上。小脚老太婆们艰难地蹒跚着,有些年轻人背着年迈的母亲。在铁路两边潮水般的跋涉队伍中,没有人会停下来,如果有孩子在向着一个父亲或母亲的躯体哭号,那么他们就是已经悄然无声地死去了。举目四望,所有人都在逃跑,尽管没有任何军队在后面追赶。
历史注释
《前锋报》
1942年的南阳,有家民营小报 《前锋报》,发行量约有两千份。李蕤便是《前锋报》特约记者,深入灾区发出大量报道,集为《豫灾剪影》。 2006年,其女宋致新编辑出版《1942:河南大饥荒》,收录《豫灾剪影》。
施粥
施粥是临灾最急切的办法。民国以来,每遇饥荒,政府仍然实行设厂施粥的赈灾办法。
据1943年当时官方的《河南省政府救灾工作总报告》统计,灾民流离的陇海铁路沿线办厂施粥主要有广武 (现荥阳广武镇)粥厂、洛阳粥厂、灵宝粥厂、常家湾粥厂、阌底镇粥厂,救济人数55万余人。
此外,根据上述报告,河南省各地共设立粥厂4000余处,食粥人数180余万,平均每个粥厂食粥人数为440余人。
事实是否如此,数据是否可靠我们不得而知。但报告中有的粥厂的食粥人数实在有点儿离谱,如泌阳县上报粥厂40个,食粥人数为103747人;唐河县上报粥厂33个,食粥人数为860000人。
陇海铁路 灾民心中的救生船
1942年冬,河南的数百万灾民,从四面八方涌向了洛阳。
河南省档案馆的档案显示,当年逃荒中,河南人除了少部分北上进入抗日边区、南下逃亡湖北、部分东逃外,大部分经洛阳沿陇海铁路西逃。后来,曾有人提出,当时山西、陕西比河南还要贫瘠,为啥河南人逃荒都往西跑,而不是去土壤肥沃的关东?《温故一九四二》作者刘震云的答案是:河南人乡土观念重,要是有一个人去了山西,想着有人照应,就会有十个人、一百个人往那儿去。
此外,交通也是重要原因。河南地处中原,交通一向发达,但豫东豫北已经沦陷,日军占领后烧杀抢掠,往这两个方向逃,无异于往“火坑”里跳,且北有黄河南有长江,天险阻挡无法越过。当时河南省内有两大铁路:陇海线和平汉线,平汉线纵贯南北,但当时几乎被损坏殆尽,几无通行能力,唯一的一条“大动脉”,就是陇海线。此时,陇海铁路郑州到洛阳段已经被拆,只有洛阳以西,还有一段铁路通向“西省”,通向“大后方”。
陇海铁路,在灾民的心目中,好像是释迦牟尼的救生船。他们梦想着只要一登上火车,便会被这条神龙驮出灾荒的大口,到安乐的地带。
于是,成千上万的灾民涌向洛阳,希冀冲出死亡圈,让火车把自己带到可以活命的地方。
关门闭户 带上所有的东西逃走
关于逃荒,目前详细的介绍,仅有《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和《前锋报》记者李蕤的报道,虽然字数不多,却依旧触目惊心。
白修德当时从重庆出发,经宝鸡、过西安,再到洛阳、郑州,刚好和灾民的逃亡路线相反。他写道:“他们都是穿着最好的衣裳逃亡出来的,中年妇女们穿着她们按照传统风俗结婚时穿的嫁衣,红红绿绿的,上面沾满了斑斑污迹。他们逃出来时都尽量带上了最好的东西,黑色的水壶、铺盖卷,还有年代久远的座钟,所有能卖掉的东西,他们都用来换成纸币了。 ”
可见,这些背井离乡的人,是下了决心不打算回来了。
河南人安土重迁,不到万不得已,决不会离开家乡。光绪三年大旱,虽多数人都往外地逃荒,但家家户户都留有看门的。逃荒回来,农器家具全无损失,只要下场雨,还是这一家人。 1942年逃荒,则是男女老幼,关门闭户——不知道前面等着的是什么,依旧义无反顾地走了。“洛阳,夜幕中的火车站,人们像垛柴一般把难民装进闷罐车,尽量压缩得更紧些,以至于谁也不能再动弹,还听到大声咒骂那些爬车顶的人,父亲使劲拉着孩子的手往上拽,像拽着悬在半空的一件行李,他们想攀上去后趁着黑夜逃出隘口,同样的,到处弥漫着尿臭和尸臭。 ”
没有尽头 灾民仿佛要挤破这座城市
当时,《前锋报》记者李蕤冒着生命危险,记录了灾区见闻,1943年初在《前锋报》上连载。当年5月,《前锋报》将该系列通讯汇集成册,由社长李静之作序出版。李静之说,目的就是“使远方人,后代人,借以明了河南灾情的实相,并替国家保存几片史料”。
在洛阳,李蕤发现,这个灾民的“大聚口”处处为哭声、呻吟声所笼罩。尽管火车顶盖上一批批的灾民整日往西拖,但灾民却好像永没尽头。大街上,小巷里,防空壕中,破旧的碉堡中……任何地方都有他们。谁家只要一开大门,立刻便会灌进去一群鸠形鹄面的人,仿佛灾民要挤破这座城市。
美国记者白修德曾写道:“人群一层摞着一层,他们挤在火车顶篷上,孩子、老人和妇女在列车奔驰中抓住任何可能抓住的地方……10分钟之内,我们看到了第一个遇难者,一个农民流着血躺在路基上。他几个小时前从一列难民车上摔下来,车轮切掉了他的脚,他孤身一人,号哭着,他那被轧平的血肉残留在铁轨上,他脚部的骨头露出来,像细弱的白色玉米秆。 ”
开车之前 冲锋似的爬到火车顶盖上
李蕤的报道中,更为详细描写了当时的情景:这些破破烂烂的人,在开车之前,冲锋似的攀援到火车的顶盖上。人们肩挨肩地在一起堆砌着,四周乱七八糟地堆满他们所有的财产:土车、破筐、席片,以及皮包骨的孩子。因为人多,他们简直被挤得漫出车外。时间正是下午,距火车开行,还须等一夜零半天,但他们却非常拘谨而认真地坐着,连解手都不敢轻易下来,害怕稍不留心,火车便会飞去。
一节停着的车厢,正卸麦子。麦包的四周,有十几支枪在游走着,而几丈远的外面,坐着几乎上千的女人和小孩,他们眼巴巴地望着间或漏出的粮食,准备等搬完后去扫。有的因为伸手捡拾面前几颗麦子,立即吃了几皮带。
一踏入车站附近,更加触目惊心。铁道的两沿,几尺高的土堆上,到处都挖的有比野兽的洞穴还低小的黝黑的“家屋”,有的便用几茎树枝和泥浆圈成一个圈子,一家人挤在里面。“停着的一列火车,顶上满是成了菜色的人脸,他们带着紧张而惶恐的面孔,推着、挤着,拖着他们的亲人,生怕新上来的人挤去了他们的位置。下面的人,盲目地爬上头等车、三等车、邮政车,然后又绝望地绕起圈子。火车的汽笛响了,这声音激出了他们的力量,我看到一个一二十岁的少妇,在几分钟里从车顶爬上跃下三次,那个车是圆顶的镔铁皮车,有两丈多高,并没有可攀登的地方。
车快开的时候,车上车下的吵嚷声、喊叫声、号哭声成了一片。忽然从车上落下一个只系着半边的竹筐,车下一个白发的老太婆,从几尺开外把孩子抛进竹筐里。那孩子两脚向天蹬着,系着半边的竹筐飞快地向上拽起。眼看孩子便要跌下,车上车下的人都发出惊呼,然而那老太婆却毫无惊慌的表情,手里已经又抱着一个孩子等待着竹筐落下。
然而他们毕竟是有感情的。车动的时候,车下的人拼着全力喊着:‘小心过洞!小心!小心啊!’从他们恳挚的表情上,可以看得出他们恨不得把这句话塞到远行亲人的心里。 ”
█聚焦
灵宝 出现了秘密“人市”
经过一个整夜,车到了灵宝。李蕤下车时,看到一个妇人守着一个老头的尸体恸哭,这是夜里在车顶上连饿带冻死的。“平常得很,每天都有”。
因为灵宝大桥被敌人炸断了,火车不能畅通,灾民们只能步行向西。
灾民们从家乡逃出来,只知道坐上火车便可以到“西省”,却不知道“西省”到底在哪里。
到灵宝后,他们大部分已经用尽了盘缠,寸步也不能前进了。所以这里比洛阳更惨,车站附近,有了秘密的“人市”,许多狠心的爹娘,流着眼泪卖掉了自己的女儿。
灵宝的车站、大街、汽车站附近,几乎都是带着河南口音的乞者。这些难民,还有人觉得他们受苦不够,把他们作为谋利的工具。有些奸商,化装成难民,混在里面带鸦片、带白银。这些人发了财,却苦了真难民,因为任何一个难民,都要经过无数次的搜,即便有最后的一文钱,也要被搜出去。
李蕤写道,他曾亲眼看到一个麻脸当兵的,逼着一个妇女到屋子里去,脱她的裤子搜查。
西安 并非安乐世界
西安城街道宽,城大,相当繁华。一个初从河南到西安的人,一定会觉得西安确实还像个市面,不像洛阳,满街是饥饿愁苦的脸,充耳是啼饥号寒的声音。但后来才知道,街上没有难民,并非西安没有难民,原来是人家为了市容的整肃,根本不准这些破烂的人到市内去。
当时,陕西省政府同意接收10万难民安置在三个新的垦区。而实际上,已到陕的难民远超过10万人。在西安和宝鸡这些城市的周围,有很多移民聚居在草棚茅舍或地窖里。
河南灾民的大本营,在西安东关和北关。这里他们住的地方,还不如在洛阳的时候。有许多人,在平地上挖出一条小沟,再从小沟掘挖小洞,一家人便蛇似地盘在里面。“不到黄河心不死”,逃到西安的人,才算灰心绝望到极点,有许多是活活饿死,有些则是一家人集体自杀。粥厂,西安倒有一个,但散发粥券,只有很少一个数目。许多人得不到吃粥的机会,而吃到的也只许一次,便在难民条上按上戳记,不能再领。原来他们招待的只是过境的难民。但难民们到这里,早已九死一生,再没有“过境”的力量了。
据《河南商报》报道
一九四二年冬,数百万河南灾民,涌向了洛阳。
那里还有一段铁路通向 “西省”——梦想中的安乐地带。
他们穿上最好的衣服,带着全部的家当,沿陇海线一路向西,不打算回来了。可一旦由于寒冷、饥饿或筋疲力尽倒下,便永远倒下了。
灾民们冲锋似的攀援到火车顶盖上,因人多他们简直被挤得漫出车外。他们拘谨而认真地坐着,连解手都不敢轻易下来,害怕稍不留心火车便会飞去。
前方,就真的没有灾荒、没有饥饿吗?他们并不知道,但依旧义无反顾地向前……
灾民们在严冬的车顶上躲过了冻死、饿死、摔死,侥幸经过八十一难,才来到了梦想中的“西省”。作为河南灾民闯“西省”的一个聚集地,洛阳在当时的情况怎么样?真的是一个安乐世界吗?
其实“西省”为了市容的整肃,根本不准这些破烂的人到市内去。
豫东豫北沦陷,日军烧杀抢掠。北有黄河、南有长江……
逃荒,可选的目的地已经不多,有人向东南逃往安徽、湖北,也有人往北逃往山西。
而更多的灾民则选择了一路向西。
于是,成千上万的灾民涌向洛阳,希冀冲出死亡圈,让火车把自己带到可以活命的地方。
历史镜头
带上全部家当逃荒
沿着铁轨,《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看到的,是无尽的难民队伍,孤身的,拖家带口的,或者成群结队的,这些人在冬天里行进着,一旦由于寒冷、饥饿或者筋疲力尽倒下,便永远倒下了。有人推着辆独轮车,上面堆满了一家的全部家当,父亲推车,母亲拉车,孩子们随车而行。有时独轮车的两根车把之间,悬挂着一个婴儿吊袋,有时父亲把孩子的襁褓挂在脖子上。小脚老太婆们艰难地蹒跚着,有些年轻人背着年迈的母亲。在铁路两边潮水般的跋涉队伍中,没有人会停下来,如果有孩子在向着一个父亲或母亲的躯体哭号,那么他们就是已经悄然无声地死去了。举目四望,所有人都在逃跑,尽管没有任何军队在后面追赶。
历史注释
《前锋报》
1942年的南阳,有家民营小报 《前锋报》,发行量约有两千份。李蕤便是《前锋报》特约记者,深入灾区发出大量报道,集为《豫灾剪影》。 2006年,其女宋致新编辑出版《1942:河南大饥荒》,收录《豫灾剪影》。
施粥
施粥是临灾最急切的办法。民国以来,每遇饥荒,政府仍然实行设厂施粥的赈灾办法。
据1943年当时官方的《河南省政府救灾工作总报告》统计,灾民流离的陇海铁路沿线办厂施粥主要有广武 (现荥阳广武镇)粥厂、洛阳粥厂、灵宝粥厂、常家湾粥厂、阌底镇粥厂,救济人数55万余人。
此外,根据上述报告,河南省各地共设立粥厂4000余处,食粥人数180余万,平均每个粥厂食粥人数为440余人。
事实是否如此,数据是否可靠我们不得而知。但报告中有的粥厂的食粥人数实在有点儿离谱,如泌阳县上报粥厂40个,食粥人数为103747人;唐河县上报粥厂33个,食粥人数为860000人。
陇海铁路 灾民心中的救生船
1942年冬,河南的数百万灾民,从四面八方涌向了洛阳。
河南省档案馆的档案显示,当年逃荒中,河南人除了少部分北上进入抗日边区、南下逃亡湖北、部分东逃外,大部分经洛阳沿陇海铁路西逃。后来,曾有人提出,当时山西、陕西比河南还要贫瘠,为啥河南人逃荒都往西跑,而不是去土壤肥沃的关东?《温故一九四二》作者刘震云的答案是:河南人乡土观念重,要是有一个人去了山西,想着有人照应,就会有十个人、一百个人往那儿去。
此外,交通也是重要原因。河南地处中原,交通一向发达,但豫东豫北已经沦陷,日军占领后烧杀抢掠,往这两个方向逃,无异于往“火坑”里跳,且北有黄河南有长江,天险阻挡无法越过。当时河南省内有两大铁路:陇海线和平汉线,平汉线纵贯南北,但当时几乎被损坏殆尽,几无通行能力,唯一的一条“大动脉”,就是陇海线。此时,陇海铁路郑州到洛阳段已经被拆,只有洛阳以西,还有一段铁路通向“西省”,通向“大后方”。
陇海铁路,在灾民的心目中,好像是释迦牟尼的救生船。他们梦想着只要一登上火车,便会被这条神龙驮出灾荒的大口,到安乐的地带。
于是,成千上万的灾民涌向洛阳,希冀冲出死亡圈,让火车把自己带到可以活命的地方。
关门闭户 带上所有的东西逃走
关于逃荒,目前详细的介绍,仅有《时代》周刊记者白修德和《前锋报》记者李蕤的报道,虽然字数不多,却依旧触目惊心。
白修德当时从重庆出发,经宝鸡、过西安,再到洛阳、郑州,刚好和灾民的逃亡路线相反。他写道:“他们都是穿着最好的衣裳逃亡出来的,中年妇女们穿着她们按照传统风俗结婚时穿的嫁衣,红红绿绿的,上面沾满了斑斑污迹。他们逃出来时都尽量带上了最好的东西,黑色的水壶、铺盖卷,还有年代久远的座钟,所有能卖掉的东西,他们都用来换成纸币了。 ”
可见,这些背井离乡的人,是下了决心不打算回来了。
河南人安土重迁,不到万不得已,决不会离开家乡。光绪三年大旱,虽多数人都往外地逃荒,但家家户户都留有看门的。逃荒回来,农器家具全无损失,只要下场雨,还是这一家人。 1942年逃荒,则是男女老幼,关门闭户——不知道前面等着的是什么,依旧义无反顾地走了。“洛阳,夜幕中的火车站,人们像垛柴一般把难民装进闷罐车,尽量压缩得更紧些,以至于谁也不能再动弹,还听到大声咒骂那些爬车顶的人,父亲使劲拉着孩子的手往上拽,像拽着悬在半空的一件行李,他们想攀上去后趁着黑夜逃出隘口,同样的,到处弥漫着尿臭和尸臭。 ”
没有尽头 灾民仿佛要挤破这座城市
当时,《前锋报》记者李蕤冒着生命危险,记录了灾区见闻,1943年初在《前锋报》上连载。当年5月,《前锋报》将该系列通讯汇集成册,由社长李静之作序出版。李静之说,目的就是“使远方人,后代人,借以明了河南灾情的实相,并替国家保存几片史料”。
在洛阳,李蕤发现,这个灾民的“大聚口”处处为哭声、呻吟声所笼罩。尽管火车顶盖上一批批的灾民整日往西拖,但灾民却好像永没尽头。大街上,小巷里,防空壕中,破旧的碉堡中……任何地方都有他们。谁家只要一开大门,立刻便会灌进去一群鸠形鹄面的人,仿佛灾民要挤破这座城市。
美国记者白修德曾写道:“人群一层摞着一层,他们挤在火车顶篷上,孩子、老人和妇女在列车奔驰中抓住任何可能抓住的地方……10分钟之内,我们看到了第一个遇难者,一个农民流着血躺在路基上。他几个小时前从一列难民车上摔下来,车轮切掉了他的脚,他孤身一人,号哭着,他那被轧平的血肉残留在铁轨上,他脚部的骨头露出来,像细弱的白色玉米秆。 ”
开车之前 冲锋似的爬到火车顶盖上
李蕤的报道中,更为详细描写了当时的情景:这些破破烂烂的人,在开车之前,冲锋似的攀援到火车的顶盖上。人们肩挨肩地在一起堆砌着,四周乱七八糟地堆满他们所有的财产:土车、破筐、席片,以及皮包骨的孩子。因为人多,他们简直被挤得漫出车外。时间正是下午,距火车开行,还须等一夜零半天,但他们却非常拘谨而认真地坐着,连解手都不敢轻易下来,害怕稍不留心,火车便会飞去。
一节停着的车厢,正卸麦子。麦包的四周,有十几支枪在游走着,而几丈远的外面,坐着几乎上千的女人和小孩,他们眼巴巴地望着间或漏出的粮食,准备等搬完后去扫。有的因为伸手捡拾面前几颗麦子,立即吃了几皮带。
一踏入车站附近,更加触目惊心。铁道的两沿,几尺高的土堆上,到处都挖的有比野兽的洞穴还低小的黝黑的“家屋”,有的便用几茎树枝和泥浆圈成一个圈子,一家人挤在里面。“停着的一列火车,顶上满是成了菜色的人脸,他们带着紧张而惶恐的面孔,推着、挤着,拖着他们的亲人,生怕新上来的人挤去了他们的位置。下面的人,盲目地爬上头等车、三等车、邮政车,然后又绝望地绕起圈子。火车的汽笛响了,这声音激出了他们的力量,我看到一个一二十岁的少妇,在几分钟里从车顶爬上跃下三次,那个车是圆顶的镔铁皮车,有两丈多高,并没有可攀登的地方。
车快开的时候,车上车下的吵嚷声、喊叫声、号哭声成了一片。忽然从车上落下一个只系着半边的竹筐,车下一个白发的老太婆,从几尺开外把孩子抛进竹筐里。那孩子两脚向天蹬着,系着半边的竹筐飞快地向上拽起。眼看孩子便要跌下,车上车下的人都发出惊呼,然而那老太婆却毫无惊慌的表情,手里已经又抱着一个孩子等待着竹筐落下。
然而他们毕竟是有感情的。车动的时候,车下的人拼着全力喊着:‘小心过洞!小心!小心啊!’从他们恳挚的表情上,可以看得出他们恨不得把这句话塞到远行亲人的心里。 ”
█聚焦
灵宝 出现了秘密“人市”
经过一个整夜,车到了灵宝。李蕤下车时,看到一个妇人守着一个老头的尸体恸哭,这是夜里在车顶上连饿带冻死的。“平常得很,每天都有”。
因为灵宝大桥被敌人炸断了,火车不能畅通,灾民们只能步行向西。
灾民们从家乡逃出来,只知道坐上火车便可以到“西省”,却不知道“西省”到底在哪里。
到灵宝后,他们大部分已经用尽了盘缠,寸步也不能前进了。所以这里比洛阳更惨,车站附近,有了秘密的“人市”,许多狠心的爹娘,流着眼泪卖掉了自己的女儿。
灵宝的车站、大街、汽车站附近,几乎都是带着河南口音的乞者。这些难民,还有人觉得他们受苦不够,把他们作为谋利的工具。有些奸商,化装成难民,混在里面带鸦片、带白银。这些人发了财,却苦了真难民,因为任何一个难民,都要经过无数次的搜,即便有最后的一文钱,也要被搜出去。
李蕤写道,他曾亲眼看到一个麻脸当兵的,逼着一个妇女到屋子里去,脱她的裤子搜查。
西安 并非安乐世界
西安城街道宽,城大,相当繁华。一个初从河南到西安的人,一定会觉得西安确实还像个市面,不像洛阳,满街是饥饿愁苦的脸,充耳是啼饥号寒的声音。但后来才知道,街上没有难民,并非西安没有难民,原来是人家为了市容的整肃,根本不准这些破烂的人到市内去。
当时,陕西省政府同意接收10万难民安置在三个新的垦区。而实际上,已到陕的难民远超过10万人。在西安和宝鸡这些城市的周围,有很多移民聚居在草棚茅舍或地窖里。
河南灾民的大本营,在西安东关和北关。这里他们住的地方,还不如在洛阳的时候。有许多人,在平地上挖出一条小沟,再从小沟掘挖小洞,一家人便蛇似地盘在里面。“不到黄河心不死”,逃到西安的人,才算灰心绝望到极点,有许多是活活饿死,有些则是一家人集体自杀。粥厂,西安倒有一个,但散发粥券,只有很少一个数目。许多人得不到吃粥的机会,而吃到的也只许一次,便在难民条上按上戳记,不能再领。原来他们招待的只是过境的难民。但难民们到这里,早已九死一生,再没有“过境”的力量了。
据《河南商报》报道
更新:2014-08-03 11:46:37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