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考亭就这样悄然走进了我的心灵深处

作者:娌冲鏈堣壊 来源:小学 点击:1606

 

考亭不是亭,而是坐落在建阳西南近郊的一个小山村,因宋代名儒朱熹在此讲学,创办考亭书院而得名。地因人传,考亭有了朱熹,在闽北的文化中独占了一席之地,史称“南闽阙里”。在建阳的地方志中,南平的百科全书里,都留下了关于它的记载。

一座小山村,一位大人物,一个大学派,一门大学问,考亭就这样悄然走进了我的心灵深处。想象中,这应是古木参天,溪水淙淙,曲径幽幽的胜境,是诗词盈风,书声朗朗,学潮如涌的圣地,是“水井饮处尽诗词,农家落处皆文章”的天堂。向往中一颗心被俘掠了去,甘心做那院落低垂的柳枝,或是那河中嬉戏的鸥鹭,沉浸在诗意的微风中,与几百年的古文化来一次亲密造访。

就在去年冬,单位组织我到建阳职称培训。给我们上课的游老师是个热心的人,听说我们几个是第一次来建阳,并很想到考亭走一走,欣然表示愿意做一个向导。于是在清晨,我们就早早地一路朔着麻阳溪向着心中的圣地挺进。已是隆冬,天气是异常的冷,在河床两岸弥漫着浓雾,隐约可见的也只是十来米远的地方,用鼻子一嗅就可闻到山村冬的味道。周围出奇地静,我们一行人在浓雾中隐行,只听见走得快的同学在前面的笑语空空地丢在这灰白的空间,却不见他们的模样,给人一种幽幽然的神秘感。走在路上,我在想,这一路用雾笼成的甬道,大概是朱老先生为迎接我们而特意备的吧。一颗心怦怦然,如即见梦中的情人。

近四米宽的水泥路边,少见什么大树,好像寻不到与厚重文化有关联的一些东西,比如说一处古井,一处年代久远石雕,一座牧童遥指杏花酒家。沿途有的钢混结构外表华丽的小洋房。游老师给我们讲了好多旧时代孕产子价格的故事。他告诉我们,考亭并不像你们想象中的那么好。在中国当代的那场文化浩劫中,书院未能幸免,被毁了去,现在仅存的有些历史的只有书院前的那座石牌坊了。那座石牌坊我是见过的,在好多书的彩页上。它建于明代的嘉靖年间,距今已有四百余年的历史了。一场浩劫,就独留它了?!听到这,我的心猛然揪了起来,为未曾且即将谋面的考亭担忧,担忧所见到的考亭与所想象的相差太远,承受不了失去之痛。

真正见到她的时候,我的心里已不是痛了,是痛得近乎绝望了。这就是“理学之邦”的考亭?是心中圣女般圣洁的考亭么?!那刻着“考亭书院”的石牌坊下长满野草,坊边是一个临时的木料堆积场,几辆拖拉机在突突地忙碌着。一块红色的小砖头被调皮的孩子砸向坊上缕空的雕花,生生地嵌在其中,突兀地刺激着我们的感官。这里,没有参天的古木,没有厚重的青石,没有幽静的小径,没有朗朗的书声,没有牵着牛拿着书本吟咏的老先生。拾级走到建在半山坡上的书院,发现这只是一个用水泥浇注的建筑,书院正厅是朱熹的塑像,像前摆着香案。说是书院,却不见书桌,空荡荡地让人恍然觉着更像是一座祠堂或是一个庙宇。屋檐下简单用油漆画成的椽头并不能将我们的思绪带回到八百年前的大宋。院旁有一石碑,上面刻满捐建者的名字,其中多是朱氏的后人,惊诧闽北如此重要的古教育中心竟是民间在重建在保护?!

踏着用水泥做成的上百个台阶而下,我却走不进那段厚重的历史,闻不到理学的芬芳!

回到进修学院的宿舍,艳阳已高照,浓雾散了,天地明晰了起来。朗朗乾坤下,院前公路上的汽车轰鸣,住在这里的人们踩着车铃声走在下班的路上,孩子们在回家的路上打闹嬉戏,成群结队。这是现代考亭人真切的生活,走在阳光下,从容地上下班。是历史丢失在这里,还是这里遗忘了历史,这大概是朱熹老先生在八百年前也未曾想到的吧。

更新:2014-03-25 06:32:45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