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 注册

三门峡人80年后的感恩之旅

作者:jz 来源:三门峡图片新闻报道 点击:7674

近代著名学者、教育家唐文治撰文,冯绍京书写的《陕州召公甘棠庙碑》真迹影印件。

施康安(右一)拿出珍藏多年的《施襄臣先生函关秋赈图题辞集》复印件送给三门峡人。

《函关秋赈图》

  无意中发现感人故事
  谁能想到,被岁月封存了80年的陈年旧事,最近却在三门峡市和江苏省无锡市的民间文化学者等人中传颂。
  今年春节期间,10余年来痴迷于召公文化研究的中华文化促进会召公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三门峡甘棠苑董事长吴启民,反复思考着一个问题:在新的一年里,自己如何在“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大环境下迈出更大步伐。当他再次把目光投向自己几年前收集到的一篇《陕州召公甘棠庙碑》碑文时,心里一亮:争取在今年秋季,也就是在当年立碑的时节,重新把碑立起来。
  农历正月十二,吴启民邀请我市民间文化学者刘安璋、姚学谋商议此事,并由姚学谋负责通译碑文,仔细研究其中的内涵。
  姚学谋在研究过程中,意外发现了三门峡与无锡的前辈们之间发生的感人故事:1930年前后,因灾难频发,陕州百姓处于饥寒、漂泊的困境,无锡一批慈善家唐滋镇等人筹集善款,派施襄臣等人冒着军阀混战的炮火,几次前来陕州赈灾,周济当地百姓,并恢复召公祠,重新立碑纪念。撰写碑文者,为当时无锡著名的文化名流唐文治先生。
  今年元宵节前,姚学谋又查到一篇报道:去年5月,《江南晚报》记者林洁洁等人在一篇文章中曾提到,当年到陕州赈灾的施襄臣的孙辈,竟保存有上个世纪30年代无锡慈善机构义赈救灾的资料。他当即电话告知了吴启民,吴启民激动得一夜未眠。
  受吴启民委托,2月12日中午,通过《无锡日报》热心记者倪蔚薇的帮助,记者与现任《江南晚报》文体部主任林洁洁取得联系。
  2月13日,吴启民、姚学谋与本报记者一行,到无锡市寻找当年的慈善人士,以表达三门峡人深深的感恩之情。
  80年前,无锡人千里赴豫赈灾
  上个世纪30年代初,河南陕州(今三门峡市陕县等地)一带人民饱受兵、匪、旱、蝗蹂躏之苦。灾讯传出,千里之外的江苏无锡的慈善家唐滋镇、唐圻镇兄弟与华堂等人决定捐款并派人到陕州赈灾。
  据《陕州召公甘棠庙碑》记载,“1930年秋,无锡施永成(即施襄臣)膺溥仁慈善会唐滋镇、圻镇、华堂等推选,往赈于陕。”当时,正值蒋介石、冯玉祥、阎锡山三股军阀势力在中原大战,通往陕州的京广铁路、津浦铁路是主战场,再加上当时豫西土匪盗贼蜂起,无锡人施襄臣能冒着枪林弹雨,亲自到河南陕州来救灾,极为不易。
  关于无锡人在河南赈灾的这段历史,姚学谋在仔细研究了《陕县志》后得知:“民国二十年三月,无锡红十字会、溥仁慈善会、公济会三团体,派过子怡、华博臣、李世德及曾在县施赈之何维周,来县调查灾情,先申汇来赈洋一万元。在县境南关设粥厂一处,无锡各慈善团体派施襄臣、惠子刚,携款增加县南关粥厂小米一百九十五包,并陆续施洋三百余元……”
  据载,当时无锡人不但救赈陕州,还曾到当时的灵宝县函谷关等地施舍救灾。在施襄臣孙子施久安先生珍藏的救赈资料中,就有根据当年在函谷关赈灾时所摄照片改绘的国画《函关赈灾图》。
  在赈灾过程中,由于军阀混战,烽火不断,路途艰险,来豫赈灾的无锡人肩负使命,不但需要有非凡的胆识和勇毅的行动,还随时面临着牺牲。年轻的过智修就在赈灾的辗转途中,因不能按时得到大医院的救治而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即使这样,当年无锡的慈善家们在出钱粮救助陕州百姓的同时,还尽力帮助当地恢复一些被毁掉的重要文化遗存。
  施襄臣在赈灾之余,曾慕名前去祭祀陕州著名的召公祠,他发现召公祠“墙倾栋摧,上无盖障”,毁于战火,便筹资找人重新进行修葺,并请近代著名学者、教育家、时任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校长的唐文治撰文。于是,便留下了《陕州召公甘棠庙碑》碑文。碑文记载了陕州赈灾和重新修葺召公祠之事,倡导陕州人民发扬召公敬德保民的精神。
  80年前的前辈们在不经意间,为陕州和无锡的后人,留下了永恒的精神财富。
  80年后,三门峡人与无锡人喜相逢
  2月14日,细雨温润着三门峡人与无锡人柔软的心灵。
  驱车来到无锡市惠山古镇,镇办公室主任宋祈新、无锡市祠堂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夏泉生等,热情接待了记者一行。宋祈新还专门联系了施襄臣的两个孙子施久安、施康安。两位老人打着雨伞,怀着兴奋的心情,坐公交车辗转而来,与吴启民、姚学谋握手、拥抱,相谈甚欢。
  “80年前,在三门峡人最困难的时候,无锡慈善家唐滋镇、施襄臣等人,冒着枪林弹雨,到我们那里救济百姓、奉献爱心,我们作为后人,既为前辈们的事迹所感动,更不能忘记前人的功德。古人云:善有善报。积善之家必有余庆。那么,慈善家们的后人现在还好吗?我们此行的目的,就是想表达我们三门峡人对那些慈善家的感恩之情。”吴启民说明来意。
  接着,他又谈到今年秋季的计划——准备在召公祠前重新竖立唐文治的《陕州召公甘棠庙碑》。“一来是为弘扬召公敬德保民、体恤民情的民本思想、爱民意识;二是纪念80年前在陕州最困难时帮助过我们的慈善家,让当地人知道这段历史,教育下一代懂得感恩。”
  “今天我们来到无锡,除了看望当年到陕州赈灾的施襄臣等先生的后人,表达我们的感激之情外,还要寻找载有无锡人陕州赈灾事迹的《陕州召公甘棠庙碑》碑文真迹,打算按照当年的模样重新竖立庙碑。”姚学谋说,并解释了西周政治家召公姬奭慈悲为怀、甘棠遗爱的动人故事。接着,他的话题又回到了主题上:“召公祠历代均有修葺,1931年,施襄臣重新修了召公祠。”
  接着,吴启民向施氏兄弟赠送了一些自己收集到的施襄臣的珍贵资料。当看到姚学谋手中展示出施襄臣当年赈灾时的一幅图像(从《陕县志》上复印)时,73岁的施久安、69岁的施康安兄弟俩脸上露出惊喜和感动。
  激动之余,施久安兄弟俩也拿出了他们珍藏多年的《施襄臣先生函关秋赈图题辞集》复印件,赠送给吴启民。双方都如获至宝,直叹“珍贵”。
  相约今秋,慈善后人三门峡“续前缘”
  听了吴启民等人的介绍,施久安、施康安兄弟俩连声说:“谢谢你们,谢谢三门峡人!”接着,施康安激动地讲述了自己作为施襄臣的后人,对三门峡的持久关注和神往。
  “2011年12月28日,我还给三门峡三个单位寄了信,希望他们帮助我们实现愿望,可惜的是没有得到一封回信。”施康安失望地说。
  施久安说,听父母讲,爷爷施襄臣是45岁到陕州赈灾的,回到无锡6年后就去世了。他们没有见过爷爷,但因为有这个渊源,他们一家人都很关注三门峡的发展和变化。“当年建黄河三门峡大坝时,我们从报纸、广播上经常听到三门峡市,那时真的非常有名!”
  施久安兄弟姊妹6个均在企业上班,平时工作较忙。前些年,老大施吉安借出差之机,从上海专门赶到三门峡停留了一个下午,寻访爷爷当年的足迹。他到函谷关拍了不少照片,还询问了一些当地人,但大家都表示“没听说过施襄臣的名字”,这让施吉安怅然而归。接着,他又赶到三门峡市区找到甘棠苑,试图寻访到先辈们留下的印迹,由于天色已晚,他没有看清石碑上刻的文字,只能匆匆离去。如今,施吉安已81岁,虽然头脑清醒,但腿脚不甚灵便,只能在梦里寄托自己的牵挂。
  “真有趣,你们来的前三天,我才收到大哥从上海寄来的复印件《施襄臣先生函关秋赈图》,今天你们就来了,我把它赠送给你们。”施康安高兴地把《施襄臣先生函关秋赈图》交给吴启民,吴启民连声道谢。
  施久安还遗憾地告诉记者一行,“文革”时期,父亲令他每天都要烧掉一些字或画,只有表姐还保存了两份有关赈灾的资料,《施襄臣先生函关秋赈图》真迹现珍藏在大哥处。
  最后,吴启民说:“以前的那块碑是在秋天立的,我们打算在今秋重新在甘棠苑内立一块7米高的石碑。立碑时,请你们一定要来啊!”同时,他希望通过《江南晚报》等媒体,找到更多无锡慈善家的后人。
  施氏兄弟闻言激动地表示:“爷爷当年曾有这么辉煌的过去,我们这些晚辈真的感到很自豪,我们很想去看看当年爷爷冒死行善的那片土地。”

更新:2013-09-07 06:25:10
声明:本站是免费向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提供教育教学资源的公益性教育网站。除“枫叶原创”系站长创作外,所有信息均转贴互联网上公开发表的文章、课件、视频和艺术作品,并通过特色版块栏目的整理,使教师、学生、校长、家长方便浏览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达到了一网打尽的惜时增效之目的。所有转载作品,我们都将详细标注作者、来源,文章版权仍归原作者所有。如果您认为我们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直接在文章后边发表评论说明,我们的管理员将在第一时间内将您的文章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