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园村里访“虢砚 ”
灵宝市朱阳镇果园村,位于朱阳小盆地东部,南临弘农涧河,北倚小秦岭脉。在以前,我常以为果园村因为有一片果园而得名, 这次我们一行经过亲自到果园村考证才得知,现在的果元村旧时称为“虢砚村”,以盛产“虢州砚”而得名。
据说,“虢州砚”唐宋以来就天下闻名。朱阳有西弘农涧河、南弘农涧河两条大峡谷,峡谷窄而深,蜿蜒五十多公里,奇峰罗列,悬崖峭壁,曲径通幽,溪流清澈。峡谷的山岩上有许多紫色石头,当地人称五彩石、紫色石、女娲石、虢砚石,是虢州砚台上乘石材。相传女娲娘娘曾在此炼五彩石头补天, 为后人留下这些许多紫色石头,历史上称“虢州石”,虢州石上自然生有太阳、月亮,山川、花草、鸟兽,司马光称虢州石“天地之异气,山泽之珠宝也”。大峡谷内山峦叠翠,幽谷深邃,云雾缭绕,为紫色石提供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其石质细腻、色彩斑斓、柔而不绵、发墨不渗,温润坚韧。北宋欧阳修收藏的“虢州月石屏”,有史料中这样记述:“石中有月形,石紫色,月白,月中有树森然。其纹黑而枝叶老劲,虽世之工画者不能为。”欧阳公为此作《中秋不见月问答》一首:“试问玉蟾寒娇娇,何如银烛乱莹莹。不知桂魂今何在,应在吾家紫石屏。”由此可见虢州石的珍贵。
据老辈人讲,果园村旧时是虢州石砚加工的作坊,当地人把从峡谷中采来的紫色石头,在此地加工成为砚台,就是人们常说的“虢州石砚”。当地人讲,当地人在建房开挖地基,或者耕地造田,就发现古人在作坊里加工砚台时,留下许许多多的边角紫色石料,如今,在果园村的田间地头,还能发现村民用紫色边角石料砌的石堰。 据史料记载,虢州始设于隋代,州治在卢氏;唐代移至弘农(今灵宝市区),并更名虢郡;天宝元年改为虢州。 虢州砚是中国历史名砚之一,曾为唐、宋时期曾为皇室贡品。“虢州砚”采用朱阳镇特产之紫石,在旧时的虢砚村(现在果园村)经过打造、研磨、雕琢而成。虢州紫石砚质地细腻,刚柔相济,色彩多变,柔而不绵,发墨不渗,造型古朴厚重,雕制工艺精湛,集实用收藏,观赏为一身。在唐宋时期深受文人墨客、皇室贵族的青睐,具有极高的观赏收藏和实用价值。曾与广东的端砚、安徽的歙砚、甘肃的洮砚、山东的青丝砚齐名。宋代书画名家米芾喜砚有癖,他在《砚史》中论及26种砚石时将虢州砚列为极品,称虢州石曰:“理细如泥,色紫,可爱。发墨,不渗。久之,石渐损回,硬墨磨之,则有泥香。
虢州石砚,也称钟馗砚、稠桑砚。由于制砚石料虢石呈赤色,古时用研朱砂点钟馗是镇宅之宝,故又称“钟馗砚”。古时盛产石砚为当地一宝,在朱阳镇果园村加工出来的砚台,上等的作为贡品供奉朝廷,一般的则运往黄河岸边的稠桑驿去销售,深受过往客商的青睐,故因地得名“稠桑砚”。稠桑驿在唐代是贯通东西的大型驿站,也是重要官驿之一,往来商贾文士必在此落脚住宿。清代《灵宝县志》载:“灵宝人李文于灵宝朱阳涧得一石,琢为砚石,质甚佳,售于稠桑驿,因为稠桑砚。”
今天, 随着建设魅力文化强镇战略的不断推进,当地镇党委、政府对虢州石进行有效的保护,对虢州砚进行合理开发,在市区的虢州砚加工厂生产的虢州石砚,取百家之长,融古今砚雕为一体,图案以历史典故、自然风光、珍禽异兽为主,目前已制出“紫气东来”、”老子骑青牛”、犀牛望月”等数二十多个品种很有特色,当地政府为不断做强朱阳”果园村虢州石砚”品牌,招商引资,已着手在果园村镇东新区建设新型产业聚集区,于在果园村建立虢州石砚加工厂和虢州石砚展览馆,重新将这一历史文化发扬广大,并使其闪耀着璀璨的光芒。随之,“华宝朱阳分公司”、“灵兴电子厂”,“灵湖水岸小区”,等一些单位及项目陆续落户果园村,未来的果园村就像当年的“虢州石砚”一样,更加名满天下,熠熠生辉。
【2012年9月21日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