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当年“王世万”
常听人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王世万还缺一副铁扁担。”,意思是说为人处世,不要把话说绝了,你就是再富有,总有用人或者无奈的时间。后来真正到了王世万所居的村庄后,方才明白不是铁扁担,而是铁链键,一种打场脱粒用的手工农具。
原来只知道有这句话,并非知道王世万这个人。到了朱阳方才知道挂在人们嘴边的王世万确有其人,而且就是朱阳镇的。为了彻底弄清楚王世万这个人物的真实身分与传说到底有多大差距和不同,我和赵智祥,王治恩亲赴朱阳镇双庙村沟南自然村进行了实地察访。
沟南自然村在朱阳镇驻地东南12公里处的一个浅山区地段,从朱阳镇区上了透山塬再下一道沟趟一条河翻一座山梁,沟南村就坐落在山梁下山沟边缘。20余户人家,大都居住着新建的瓦房或砖混结构的平房。赵智祥认识一个叫刘邦锁的,是他早年在秦池当教师时的学生。据刘邦锁介绍说,沟南村确有王世万其人,但真正知情的人,大都不在人世,现在村人所知道的也只是一些皮毛。我们问及王世万的后世家人,刘邦锁说到了这个年份,王氏家族剩下一名男丁,并于前几年过世,膝下仅有一女,现已婚成家就居住在本村,但因其年幼,对祖上的一些事也知之甚少。无奈,我们也只有就他所知道的情况(连同传说的在内)向我们做以介绍。
据说王世万并不叫王世万,当时家大业大,是当地的一个大财主,但因居住山区也并无多大名气。那年,陕州知府招集当地富豪募捐,采取自愿上报的办法向朝廷捐赠银两,在场的富豪逐一报完之后,知府大人便问坐在一边衣冠一般的他能捐多少。所有在场的富豪谁也没有想到这个貌似平常的山里人却说出了让他们都不敢相信的话来,剩下的多少数目全归我捐。就这样,这个山里的财主因此出尽风头,知府上报到朝廷,朝廷便授予他一副牌匾,并亲笔御书赐封为“王世万”。这个山村里的财主因此便有王世万这个称号,且名扬天下。
王世万在沟南村,当时建有庭院数座,房屋数十间,窑洞数十孔,并在庭院建有后花园,还有一眼专供浇花有的水井。后来,不知什么原因,王世万家境世风日下,先是房屋失火,后是牲口倒槽,再接着就是所在的住地遭受雨灾后出现了地势的改变(即现在的山体滑坡)。有人说是他没有那么大的福份,承受不了朝廷的赐封。
刘邦锁告诉我们说,在现在村庄好多人家居住的地方,还可以觅见当年王世万家的遗迹,如小石头铺的地平,那眼浇花用的水井,饲养骡马的窑洞等等。问到有没有关于王世万的石碑记载,刘邦锁说不清楚,只知道村北有王氏家族的古墓地,在山梁对面的松鼠地(也是双庙村的一个自然村)东边也有两处王氏家族的墓地,分别叫做大王洼、小王洼。刘邦锁还告诉我们说,,王家当年喂牲口用的食槽有好多,上面都雕刻精美的图案,早年大都被外地人买走,村里现存的仅有一副门墩。
能问的都问了,能说的刘邦锁也都给我们说了。最后我们提议,让他带着我们到所留的遗迹处走走看看。在现村庄的东头,我们目睹了那眼当年作为后花园浇花用的水井,水井的上口是一块中间有圆孔的圆形石头,石头井口被一块石磨盘盖着,下面早已无水,现在被村民当作储存红薯的窖。一对闲置着的石头门墩上端有圆鼓的造型,圆鼓四周雕刻着细小的连珠饰纹。村庄靠着的土崖,是一排20余孔的土窑洞。刘邦锁告诉我们说,这些窑洞都是王氏家族原来用于居住或做为骡马厮圈,许多土窑洞的上面约两三米高的地方还有着小窑洞,人们称之为悬窑;有好多窑洞里的则面还有小窑洞,有的小窑洞成为两孔窑洞之间的通道,人们称之为拐窑。刘邦锁指着一孔大的窑洞说,就是在这孔被烟火薰得漆黑的窑洞里面(曾被生产队用做饲养室),就存放着那块朝廷赐给王世万的牌匾,约有一尺五宽,二尺多长,当时的社员常在它光滑的平面上画棋盘下棋或画方规摆方,后来饲养员就把它劈开当柴烧了。就在这孔窑洞前面,我们目睹了用砖和鸡蛋大的小石块铺成有图案的地平。
我们又提议到村子东边一里多地,王氏家族的墓地去看看,不知道可否发现什么更有价值的线索。这片墓地建在一面斜坡上,长满了柏树,足有一亩多大,在靠下面的地方,我们发现了一座石碑,仔细阅读,我们便像发现了宝贝一样兴奋。石碑立在一个50公分的碑座上,石碑高度约1.6米,前面的碑文显而易见,楷书字体强健有力,碑文内容为:诸亲感念不忘记碑 寿 皇清处士待诰王公讳养正元配烟氏之墓 男监生振宗 孙监生珏 乾隆三十二年七月十五日三周年立。墓冢后面有很明显被盗的痕迹。刘邦锁回忆说,早年村中老人常说王世万有后嗣名珏。
查阅资料:监生,是国子监学生的简称。国子监是明清两代的最高学府,照规定必须就贡生或荫生才有资格入监读书,所谓荫生即依靠父祖的官位而取得入监的官僚子弟,此种监生亦称荫监。在清朝,监生是可以用钱捐到的,这种监生,通称例监,亦称捐监。由此即可推断:王世万,姓王名养正,灵宝县朱阳镇双庙村沟南村人,曾为清乾隆年间朱阳山之首富,原配烟氏,子振宗,孙珏均为当代捐监。原配夫人烟氏过世之时,应是王氏家族的鼎盛时期。